張振瑞 馮攀峰
摘要: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其適用的強制措施與輕刑案件不同,裁判結果的從寬直接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因為刑事案件中認罪認罰從寬施行起來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程序和制度,所以討論在刑事案件中如何準確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而作出對被告人的最佳判決,在司法實踐中有較大的實際意義。文章以提出刑事案件中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之難點開始,分析并解決如何在這些案件中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因難,用案例分析和論證的方式,對刑事案件落實該制度提出具體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制度
認罪認罰案件的訴訟是一種合意式訴訟,這種訴訟對原有的刑事訴訟制度包括訴訟理念.訴訟理論.訴訟關系.訴訟方式.訴訟結構等方面都帶來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這難免使得人們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較多的不同認識。隨著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成效的不斷顯現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人,理論共識不斷擴大,不同認識逐步減少。但目前,該制度中的某些問題還存在分歧,仍有繼續研究的必要。
1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概述
1.1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概念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并自愿接受所認之罪在實體法上帶來的刑罰后果,進而獲得適用簡易程序和相對較輕懲罰的一系列規范組成的制度體系。
1.2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特點
第一,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愿承認其違法行為和接受刑罰是采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要求:第二,控辯雙方的聯系不僅僅是對抗形式,還體現為協商形式:第三,審判的重點由定罪量刑的討論轉化為主要是對被告人的量刑適用問題的討論上:第四,無論是審判組織還是審判程序與普通程序相比,都是相對簡單和簡化:第五,一般狀況下,被上訴人自愿認罪認罰都會獲得比坦白更大的處刑幅度:第六,相比普通程序的判決文書,認罪認罰案子的判決文書在內容上會有所簡化。
2 刑事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概述
認罪認罰從寬應當實事求是,結合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既要防止刑事輕教,侵犯人權的情況出現,也要避免輕刑主義導致犯罪得不到及時處理。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給此類案件中的被告人帶來福音,也減輕了重罪復雜案件的辦案難度,對于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從寬處理,法律更加人性化也是當下社會需要。所以2018年新刑事訴訟法的出臺對于審理刑事案件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規范。總結兩年試點工作和兩年來法律實施中的有關問題,推行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需要專門的程序制度來完善,是對司法工作人員的一種考驗,也給辯護人增添了新的辯護手段。當今世界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使犯罪的形態越來越復雜多樣,驚天盜竊,詭異殺人,多重貪污等等重大復雜的案件增加了刑事偵查的難度。以往的重大案件在犯罪形態上反而簡單,基層檢察院的司法人員反映,由于重大案件內容少,多為殺人等簡單的重大案件。這類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所以由基層檢察院審查后移送分院,基層檢察院沒有法律上的審查責任,導致重大案件在處理上反而比普通案件更加草率,導致犯罪嫌疑人在前面兩個訴訟階段錯失了認罪認罰的良機。
在認罪認罰制度的實施和完善中,刑事案件區別與普通案件,裁判結果直接涉及被告人的生命或人身自由,縱觀該制度實施以來,對于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均有積極促進的作用,而如何落實從寬制度又是這類案件的一大難題,在抓住司法公正保障人權的基礎之上提高刑事案件的辦案效率。
3 優化刑事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建議
3.1 努力轉變辦案理念
在辦理認罪認罰案件的過程中,辦案機關應當轉變以往重打擊犯罪的理念,把握從寬處理所蘊涵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恢復性司法理念,認識到從寬處理可能帶來的訴訟效益。對符合條件的被追訴人,辦案機關應當依法.充分從寬處理。
3.2 起訴時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突破建議
檢察環節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顯得尤為重要第一,建立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閱卷權的保護機制,對于額外設置門檻的機關以及負責人進行嚴格處罰,設置專門渠道接受相關投訴:第二,要給予被害人參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協商討論的機會,充分聽取其意見,對其意見不予采納之處,必須積極向被害人說明理由:第三,簡化起訴程序,規定統一的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格式和其訴訟書的格式,要做到比普通文書簡化:第四,構建相應的犯罪嫌疑人對不起訴決定的救濟制度,不允許檢察機關之間相互推諉,不予受理,要明確其受理主體.程序和相關責任。
3.3"確定刑為主"具備比較充分的實施基礎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推開后,確定刑量刑建議已成為司法實踐中比較常用的量刑建議形式。面對檢察機關是否具有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的能力的質疑,實踐表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檢察機關具有提出精準性量刑建議的基礎條件,這是不認罪案件所不具備的。被追訴人在偵查階段.起訴階段如果選擇認罪認罰從寬,其對于案件事實.案件細節.案件證據的交代顯然是較為全面詳盡的,這就給檢察機關提供了根據詳盡事實擬定精準量刑建議的基礎,檢察機關也理應據此提出確定的刑罰建議。"而"智慧檢務"建設的推進.大數據在量刑建議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為檢察機關作出確定刑量刑建議提供了有力輔助,檢察機關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已然具備了比較充分的實施基礎和可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也是法律上的理論觀點,刑事案件被告人往往不了解該制度,因為刑事案件中認罪認罰從寬施行起來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程序和制度,所以討論在刑事案件中如何準確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而作出對被告人的最佳判決,在司法實踐中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試點地區同類案件裁判文書的比較[J].四川大學法律評論,2020,19(01):79-95.
[2]李謙.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體法論證[J].金陵法律評論,2020(01):200-213.
[3]姜晨良.論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疑難問題[D].濟南∶山東政法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