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義
摘要: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進步,國家在畜牧養殖行業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使得畜牧養殖業的發展更為蓬勃,已經基本實現了畜牧養殖業向規模化、集中化的轉變。據統計,我國的畜牧養殖業2013年的總產值已經達到28436億元,2016年總產值達到31703億元。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產業組成部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動物疫病也逐漸增多。本文對畜牧養殖疫病多發原因及有效抑制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養殖業;疫病;防疫;管理
1 概述
動物疫病主要包括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寄生蟲性疾病。與寄生蟲性疾病不同的是,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往往是急性感染,發病較急,癥狀更加明顯。空氣.水源.飼料.人員流動等均可導致疫病的擴散與傳播。而現在的集約化養殖模式,更容易造成疫病在群體中迅速擴散。雖然市場上有許多對癥藥物以及大量的疫苗,但很多突發性疾病讓獸醫工作者措手不及。此外,疫苗的研制也需要較長的周期。因此,對養殖業疫病的態度應該是防大于治,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強防范意識。本文將從畜牧業疫病的現狀.畜牧業疫病多發因素.畜牧業疫病的有效控制措施3個方面進行介紹,以期為預防畜牧業疫病的發生和促進畜牧業的綠色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2 畜牧業疫病的現狀
根據動物疫病的危害程度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大小,我國政府將疫病分為一類疫病.二類疫病和三類疫病。其中,一類疫病的危害程度最大,當出現一類疫病時,應該進行最嚴格的防控措施。三類疫病是一些常見多發的疫病,疫病一旦暴發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近年來,畜牧養殖業疫病常有發生。據統計,2018年全年共有12個省發生27起口蹄疫疫情。更為嚴重的是,2018年非洲豬瘟席卷全球,給全世界的養豬業帶來了滅頂之災。據統計,2018年全球生豬存欄量為12.72億頭,而2019年全球生豬存欄量為10.87億頭,較2018年同比下降14.56%。在中國,2018年生豬存欄量為4.28億頭,2019年則降到3.1億頭。截止2018年11月底,中國有20多個省份都發生了非洲豬瘟疫情,累計撲殺大約60萬頭生豬。為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3 畜牧業疫病多發的因素
隨著畜牧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各類動物疫病時有發生。雖然科研人員已經研制出針對大多數疾病的疫苗以及對應的治療藥物,但這些舉措都無法在根源上對動物疫病進行有效的控制。為了促進我國畜牧業穩步健康地發展,將對畜牧業疫病多發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
3.1 養殖業選址不合理
養殖業的選址,應該根據養殖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規模等實際情況進行。選址時應該對各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如,地勢平坦.背風向陽.通風良好.光線充足.水位較低等較好的地理位置。同時,養殖場的建設應該面積合理,布局規范,生活區與養殖區隔離開。還應該設有專門的糞便處理區域,能夠及時地將排出的糞便進行有效處理。
3.2 管理人員防疫意識淡薄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管理人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管理人員的知識文化水平不一,一些管理人員缺少較強的防疫意識,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動物疫病的危害程度。一味地重視經濟效益,容易造成在管理工作中對防疫的疏忽。同時,糞便.飲水.飼料.人員流動等都是疾病傳播的一大因素,養殖人員和糞便清理人員如果沒有較好的防疫意識,糞便不能及時進行清理,甚至出現糞便污染水源和飼料的情況,這也是造成疫病傳播的一大因素。
3.3 免疫接種流程不規范
及時的免疫接種能夠有效地對動物疫病進行提前防范,一些養殖戶為了追逐經濟效益,免疫接種不按照規定進行,甚至不接種疫苗。這會導致動物群體整體的免疫水平較低,防疫能力較差。當疫病來臨時,往往會先感染這部分養殖場,造成疫病的傳播與擴散。
3.4 畜牧養殖管理方式不科學
受養殖技術的影響,很多養殖場的養殖管理方式不夠科學,在飼料用量以及飼喂時間的選擇上都不夠科學。首先,禽畜不同生長階段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不同,結合具體養殖實際,科學飼喂能夠有效地提高禽畜免疫力,促進其健康生長,提高抗病能力,但是當前很多養殖場并未做到科學飼喂。其次,部分養殖場養殖密度不合理,圈舍空氣質量差,溫度設置不合理都為疫病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4 畜牧業疫病的有效控制措施
4.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廠區內應該做到生活區與養殖區分離,養殖區通風向陽,地勢平坦,從源頭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養殖場門口設立消毒池,進出人員及車輛均要進行消毒。同時,廠區內還應該設置專門的應急通道。如果出現緊急的疫病時,能夠及時地將患病動物進行轉移,減少動物疫病的傳播與擴散。
4.2 擴大宣傳.增強防疫意識
養殖場管理人員應該選擇業務水平較高的專業人員,同時還應該及時地向下方傳達防疫意識,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平時做好防疫知識宣傳普及。
4.3 規范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作為管理人員,不能夠只追逐經濟效益。做好平時的免疫接種,按照接種的規范流程接種。這樣才能在疫病來臨時從容不迫。
4.4 規范日常的飼養管理
養殖場應該根據動物的年齡.不同的生長階段,合理地制定好飼料配方,要注意做到營養均衡,符合動物生長所需。同時,在平時飼養的過程中,如遇到飼料發霉.潮解等情況應該及時地對飼料進行處理,不能讓動物接觸這些有毒有害的飼料。在平常的飼養巡視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動物的飲食狀態.精神狀態,及時地對動物進行健康狀況的了解。當出現癥狀時,應該及時匯報,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4.5 完善基礎設施和防疫制度建設
養殖場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消毒設施。生產區門口要設置消毒池.消毒室等消毒設施,藥物濃度要合理,并定期更換消毒藥品的種類,以免出現耐藥的情況。外來車輛和人員嚴禁進人養殖區內,必要時需要同相關工作人員一樣,穿戴好專門的防護衣物。養殖場一定要建立嚴格的檢疫防疫制度,同時認真貫徹落實,規范禽畜養殖.管理和流動工作,避免疾病進一步傳播。另外,養殖工作人員還需要結合自身養殖場的養殖實際以及本地區常見疫病的流行狀況,制定較為完善的防疫制度,結合制度做好各項免疫接種工作.衛生消毒工作等,促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4.6 做好飼養管理,科學喂養禽畜
結合禽畜不同生長階段采取不同的喂養方式,保證每個生長階段都能獲得足夠的生長養分,提高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另外,要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同年齡段和同種類的禽畜在一起進行飼養,并且做好圈舍的消毒清潔工作,保證有足夠的光照,做好通風工作,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夏季做好防暑降溫,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對于禽畜的影響。
結語∶養殖場動物疫病的防控不能僅僅依靠平時的疫苗接種以及藥物治療,往往許多疾病的發生就是因為平時的一些不規范.不健全的管理措施。應該秉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觀念,在平時的養殖過程中增強防范意識,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從養殖場的各個方面進行防疫知識宣傳,把防疫工作做到養殖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養殖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萬宏,杜子明,王統一.固原農業與草畜產業[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12):438.
[2] 馬有祥,趙黎.2016年畜牧業形勢與任務[J].今日養豬業,2017(1):40_44.
[3] 吳志明,劉光輝.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動物疫病控制現狀分析及防止對策[J].中國動物保健,2008(4):15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