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玉闊 張均 陳紹強 許嬋娟
通過對3個涉危化品企業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國標適用不當、兩個現行有效強制國標技術指標范圍不一致、設置前提條件以規避重大危險源管理”的案例進行技術分析,明確存在的技術問題,以為涉危化品企業管理人員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提供指導,同時為執法部門監管執法和服務提供參考。
化工行業因為涉及的危險化學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蝕等危險性質,在生產、使用、儲存、運輸及裝卸過程中,可能發生火災、爆炸甚至人身傷亡事故。因此,強有力的監督與嚴謹合規的檢查尤為必要。對執法與服務中的技術問題,要深入分析和探討,確保找準根源,這既是政府監管部門有理有據進行執法的基本點,也是有效避免政府監管部門與被監管企業產生矛盾的途徑。
筆者作為應急管理部門石化行業安全監察專員,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參與過8次以上由浙江省某地級市應急管理部門組織的涉危化品企業監管執法工作,并 根 據GB 30871—2014《化學品生產單位特殊作業安全規范》、AQ 3018—2008《危險化學品儲罐區作業安全通則》、GB 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 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等標準規章的要求,進行了梳理,分析出了以下問題,并提出了應對之策。
2020年1月,在某地應急管理部門組織的執法檢查過程中,執法人員指出一家庫容約200萬m3的倉儲企業(以下簡稱“A企業”)受限空間作業違反GB30871—2014《化學品生產單位特殊作業安全規范》(以下簡稱“GB 30871—2014”)規定,存在清罐作業(受限空間作業)未安排雙監護的違規行為。
鑒于存在違反強制性標準要求實施作業的情節,考慮根據《安全生產法》第九十八條第(三)款:“進行爆破、吊裝以及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的其他危險作業,未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的”進行處罰[2021年《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調整為第一百零一條第(三)款]。
從描述的檢查記錄看,未安排雙監護實際應為:有監護人,但只有一名。

如果有一名監護人,并不違反GB30871—2014的規定,因為GB30871—2014中受限空間作業部分6.7對作業監護人要求:a)在受限空間外應設有專人監護,作業期間監護人員不應離開;b)在風險較大的受限空間作業時,應增設監護人員,并隨時與受限空間內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從檢查記錄可知,該案符合a)款的要求;b)款要求是否符合不好說:因為,風險較大與否,檢查記錄中并未提及。
再深入推敲,問題還不止這些。首先,該企業并非生產型企業,而GB30871—2014明確:“本標準適用于化學品生產單位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動火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盲板抽堵作業、高處作業、吊裝作業、臨時用電作業、動土作業和斷路作業。”如此,拿GB30871—2014作為執法依據,顯然已經不合適。
既然被檢查的企業是倉儲企業,就應該找倉儲企業適用的標準或規范。AQ 3018—2008《危險化學品儲罐區作業安全通則》,該標準為行業標準,其適用范圍為“危險化學品罐區內的作業,不適用于與裝置一同布置的中間罐區、加裝防爆材料儲罐區、覆土罐區和洞罐區”。A企業作業的儲罐儲存介質為汽油,屬于危險化學品,且所在區域為危險化學品罐區。結合檢查記錄,所查的問題應適用AQ 3018—2008標準。該標準明確第5章屬于強制性的。而第5章中對清罐作業規定:作業人員進罐作業,罐外應有2人以上監護。
由此,檢查記錄中未安排雙人監護違反了AQ3018—2008《危險化學品儲罐區作業安全通則》第5章“清罐作業要求2人以上監護”的規定。由于AQ3018—2008屬于現行有效的強制性標準,可以作為處理依據。
2020年,在某地應急管理部門組織的執法過程中,一名執法人員指出一家生產企業(以下簡稱“B企業”)受限空間作業違反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以下簡稱“GB 8958—2006”)規定:作業過程中出現氧含量分析結果為19.2%的情況,達到缺氧受限空間作業的標準,但未落實強制通風等安全措施。
據了解,B企業屬于危化品生產型企業,檢查人員發現違章的作業為:分餾塔回流罐內構件焊接,涉及受限空間作業和用火作業,回流罐罐容約40m3,作業過程中進行分析時出現氧含量低于19.5%的現象。
GB8958—2006中對“缺氧”的解釋:作業場所空氣中氧含量低于0.195的狀態。對缺氧作業的規定:在已確定為缺氧作業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含量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195以上。
如果依據GB8958—2006中的條款,該作業過程中出現氧含量分析結果為19.2%的情況確實違反了國標,且該標準為現行有效的強制性國標。
然而,根據該企業反映,其受限空間作業制度編制依據是GB30871—2014,而GB30871—2014中6.2規定:作業前,應根據受限空間盛裝(過)的物料特性,對受限空間進行清洗或置換,并對受限空間進行氣體檢測,檢測內容及達到要求如下:a)氧含量為18%~21%,在富氧環境下不應大于23.5%。
由于出現了兩個現行強制國標之間的矛盾,加之作業過程中能夠做到受限空間內連續使用氧含量報警儀進行監測(這也是檢查人員能夠發現氧含量低于19.5%情況的原因),且監護人設置、應急救援物資配備均比較到位,建議不將該問題作為處罰依據。
據筆者了解,新修訂的GB30871預計2021年正式發布實施,其中即將把受限空間作業氧含量控制范圍由18%~21%修訂為19.5%~21%。
2020年初,一家涉危化企業C庫房存有約320瓶40L規格的瓶裝乙炔,庫房設計可容納500瓶左右乙炔。
該企業2019年3月的安全現狀評價報告未將庫房列為重大危險源,亦未到應急管理部門備案。評價報告中對乙炔瓶庫房進行重大危險源評價,按照每瓶乙炔凈含量3.9kg、丙酮13.6kg進行計算,并敘述“當瓶裝乙炔數量不超過256瓶時實際乙炔存量不超過1t,加上丙酮的R值,達不到重大危險源臨界量”,評價結論“考慮乙炔庫房實際可容納500瓶,要求企業實際存量按照一天用量控制,不允許超過250瓶,因此,該庫房不構成重大危險源”。
報告中乙炔凈含量按3.9kg/瓶計,250瓶確實達不到臨界量,但仔細推敲,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重大危險源評價時設定了前置條件:“要求企業按照不超過250瓶進行存儲”而不是設計最大庫容,且前置條件實際并未被企業執行;二是重大危險源評價計算時,乙炔凈含量是按照估算值得出且明顯偏少,并非最大凈含量。
針對問題一所述,查閱GB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危險化學品儲罐以及其他容器、設備或倉儲區的危險化學品的實際存量按設計最大量確定。據此,該庫房應該按照最大量500瓶進行重大危險源評價。
針對問題二,乙炔瓶最大乙炔量mA=0.2δV
其中:δ為乙炔瓶內多孔填料孔隙率(GB/T11638—2020:“孔隙率應在89%~92%的范圍”);V為瓶體實際水容積,單位是升(L),40L鋼瓶瓶體鋼印標注實際容積為41.2L。
按此計算,每瓶最大乙炔量mA=0.2×92%×41.2=7.58kg
現場乙炔瓶身鋼印注明每瓶的最大乙炔量不超過7kg,對比兩個數據,理論最大乙炔量為7.58kg應是未考慮氣溫可能導致的充裝及儲存壓力變化,所以,應按照瓶身標注的最大量7kg進行計算。
該乙炔庫設計最大乙炔存儲量:500×7=3500kg;據《GB/T11638—2020》可知,丙酮充裝量為13.6kg/瓶;庫房中最大丙酮量為:500×13.6=6800kg。
GB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規定,乙炔臨界量為1t,丙酮臨界量為500t。即使不考慮校正系數α和β,該庫房:R=3500/1000+6800/500000=3.5136>1構成重大危險源。
綜上,該企業存在故意少報存量乙炔,以規避進行重大危險源備案、落實專項安全管理措施的違法行為。
應急管理部門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79號修正),要求企業重新組織乙炔倉庫的重大危險源辨識,并予以處罰。對評價單位進行警示談話,并按規定進行處理。
第一,GB30871—2014適用生產型企業,其內容作為對倉儲企業進行處罰的依據并不合適。尤其是其中并未明確要求“清罐作業雙監護”。
第二,建議標準規范的起草與修訂主管部門在編制標準規范時,全面查閱可能涉及的現行標準,對待技術參數要講求科學,同時也要注意不同標準之間同類參數范圍的一致,以便監管部門、企業能夠準確無誤地應用。
第三,監管部門發現企業執行一個標準卻違反其他標準時,如果均現行有效,又沒有針對此的法律、法規予以明確,不宜作為處罰依據。
第四,評價單位以想當然的數據進行危化品重大危險源計算,“幫助”企業規避重大危險源備案管理,到最后企業和評價單位都被處理。建議監管部門對以明顯失真數據進行安全評價的評價師及其單位進行嚴肅處理,甚至可以考慮設置禁業年限,以起到警示作用,杜絕類似問題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