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市 400000)
渠江特大橋位于合川雙槐至錢塘高速公路上,為跨越渠江而建,是本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該項目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采用100 km/h,路基寬度采用26 m。
橋址區地屬于侵蝕堆積河谷地貌,形態主要表現為河谷階地,巖性主要為沖洪積堆積層,由粉質黏土、沙土、卵石組成,質地松軟,厚度不等。區域內地形平坦,地形坡度較小。橋址處無不良地質現象,工程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
(1)滿足合川雙槐至錢塘高速公路設計線型指標。
(2)在通航、行洪等專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水中橋軸線盡量與水流流向正交。
(3)在滿足兩岸用地規劃、使兩岸接線占地拆遷少的原則下,對橋軸線進行布設。
(1) 根據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和行洪論證的意見,推薦橋位主跨跨徑確定為不小于240 m。
(2)為有效控制水下基礎施工規模和難度,橋墩布設應盡量避開水中的深槽位置。
在上述控制條件下,根據目前國內外的橋梁技術能力和實際經驗,其中可選擇的橋型方案主要有連續剛構橋、矮塔斜拉橋、斜拉橋和拱橋等。
橋位處于U 形河谷,由于路線兩端接線高程和地形條件限制,中承式和上承式拱橋方案實施難度大、風險高,均不適宜本項目。綜合考慮技術、經濟和可接受的施工風險,提出了主跨240 m 的連續剛構橋、主跨240 m 的矮塔斜拉橋和主跨350 m 的斜拉橋進行技術經濟研究。
針對本項目的U 形河谷和路線接線高程較高等特點,240 m 的主跨的高墩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是較為常規和經濟的橋型(見圖1)。其具有外觀簡潔、技術成熟、造價經濟、施工和養護方便等優點。

圖1 (126+240+126)m 連續剛構橋(單位:cm)
(1)技術成熟
連續剛構橋發展至今約45 a,結構體系成熟。重慶市近年來修建的大跨徑連續剛構橋較多,最具代表性的連續剛構橋有重慶繞城高速水土嘉陵江大橋(主跨250 m,2009 年)、重慶魚洞長江大橋(主跨260 m,2011 年)、重慶高家花園復線橋(主跨240 m,2017年)。
(2)造價經濟
連續剛構橋能充分發揮材料的受力特性優勢,造價相對較低,施工過程中體系轉換較少,施工工藝成熟,施工成本低[1]。
(3)后期維護成本低
連續剛構橋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相對索結構橋梁,減少了拉索和錨具等的維護成本,后期養護工作量小。
矮塔斜拉橋可以視為介于梁式橋和斜拉橋之間的一種橋梁形式,其性能相當于梁式橋用體外索來進行加勁。如果說連續梁是剛性橋梁,斜拉橋是柔性橋梁,那么矮塔斜拉橋就是一種剛柔并濟的橋型[2]。
通過研究,針對本項目的橋位地形條件,采用240 m 跨徑的矮塔斜拉橋方案與高墩搭配,主次分明,整體造型較為和諧統一(見圖2)。同時由于其支點梁高相對連續剛構橋可大大降低,梁體自重較低,結構效率較高;但是相對連續剛構橋,矮塔斜拉橋增加了索鞍和錨具安裝、斜拉索掛索和張拉等工序,施工工藝相對復雜,施工風險可控性更差。同時,由于體外斜拉索一般設計壽命為20 a 左右,需定期進行檢查和更換,后期養護工作量增大。

圖2 (126+240+126)m 矮塔斜拉橋(單位:cm)
橋位區處于草街樞紐常年回水區,常年水位均在203 m 左右,其橋軸線處江面寬度在320~340 m左右。本次考慮了將主墩承臺置于庫區常水位203 m以上的(150+350+150)m 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方案(見圖3)。

圖3 (150+350+150)m 斜拉橋(單位:cm)
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跨越能力強、景觀效果好,主墩基礎施工圍堰高度相對較低。但斜拉橋主橋規模大,經濟性較差,且整體施工工期長,后期養護費用更高。
從表1 可以看出,(126+240+126)m 連續剛構橋與(126+240+126)m 矮塔斜拉橋相差無幾,但(126+240+126)m 矮塔斜拉橋考慮到后期換索的費用,連續剛構橋的優勢還是相對明顯。綜合分析,選取(126+240+126)m 連續剛構橋作為推薦方案。

表1 橋型方案初步對比
箱梁采用單箱單室,箱頂寬12.50 m,箱底寬7.5 m,單側懸臂長2.5 m,箱梁跨中梁高5.0 m,墩頂根部梁高15.0 m,單“T”箱梁梁高從中跨跨中至箱梁根部,箱高以1.8 次拋物線變化。箱梁底板厚從箱梁根部截面的160 cm 厚漸變至跨中和邊跨支點截面的35 cm厚,按1.8 次拋物線變化。箱梁腹板厚度采用85 cm、70 cm、55 cm 三個級別變化,主梁零號塊腹板厚度為130 cm。
箱梁0 號梁段長13 m(包括橋墩兩側懸臂各2.5 m),每個“T”構縱橋向劃分為31 個對稱梁段,箱梁梁段數和梁段長度從根部至跨中分別為11×3 m、6×3.5 m、9×4.0 m、5×4.5 m。
本橋兩個主墩墩高分別為93.6 m 和92.4 m,均采用空心薄壁箱型橋墩。其外輪廓尺寸為9.0 m (順橋向)×9.5 m(橫橋向),橋墩標準段壁厚均為1.0 m。在墩頂、底各5m 范圍內,壁厚加厚至2.3 m。為改善橋墩抗流水沖刷性能,在橋墩迎水側設置1 m 高漸變分水尖。
具體構造設計,見圖4。

圖4 (126+240+126)m 連續剛構橋
主梁支點截面抗彎承載力與彎矩設計值之比為1.232,主梁跨中截面抗彎承載力與彎矩設計值之比為1.109,主梁最不利截面抗剪承載力與剪力設計值之比為1.391,主梁在作用頻遇組合下斜截面最大拉應力為0.65 MPa,主梁在作用標準組合下正截面最大壓應力為18.3 MPa,均滿足規范要求(見圖5 至圖8)。

圖5 主梁正截面抗彎驗算

圖6 主梁斜截面抗剪驗算

圖7 主梁正截面壓應力驗算(上緣)

圖8 主梁正截面壓應力驗算(下緣)
運營階段最不利工況下,零號塊頂板、底板和腹板分別在縱橋向、橫橋向和豎向應力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見圖9、圖10)。

圖9 零號塊法向應力分布示意圖(單位:N/m2)

圖10 零號塊主應力分布示意圖(單位:N/m2)
(1)西南山區地形條件復雜,對橋梁的總體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確保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更應將“綠色環保”“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貫穿設計始終,從工程的角度踐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
(2)渠江特大橋是一座典型的高墩、大跨山區橋梁,橋梁總體方案的確定,應充分論證各種水位、地形、橋型和造價之間的相互影響,統籌好結構安全、建設工期和全壽命周期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3)本橋通過比選,最終確定采用(126+240+126)m 連續剛構橋。目前,該橋已通過初步設計評審,得到同行業專家的認可,可為后期類似跨徑橋梁總體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