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進,曹 文
(1.中國華西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62;2.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731)
根據鐵路管理部門要求,上跨鐵路橋梁應充分考慮施工對鐵路運營的影響,一般有3 種可行的建設方案:
(1)架橋機施工,搭設防護棚防護;
(2)掛籃懸臂施工,搭設防護棚防護;
(3)轉體法施工。
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關于穿(跨)越高速鐵路營業線和臨近工程等方案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運工橋隧函[2013]316 號)及《國鐵集團工電部關于加強穿(跨)越鐵路營業線和鄰近營業線工程方案等審查和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工電橋房函[2020]48 號),上述3 個可行方案中,應優先選用轉體施工方案,當受場地條件限制,無法采用轉體施工方案時,需經專家論證。因此,越來越多的上跨鐵路橋梁采用轉體法施工,相關行業從業人員亟需學習該工法的設計及施工經驗。
本文以深圳市外環高速公路上跨廣深鐵路橋轉體橋梁為依托,總結該轉體橋梁設計及施工的關鍵技術。
深圳市外環高速公路位于深圳市北部,西起沿江高速,東至鹽壩高速,全長93.2 km,由深圳段75.8 km,東莞段17.4 km 組成,雙向6 車道。沿線與沿江、廣深、南光、龍大、梅觀、清平、博深、深惠、深汕、東部沿海等10 條高速,以及南坪三期相接,往西通過虎門大橋與佛山、中山、番禺等市相連;路線穿過東莞鳳崗,向北通過莞深、龍大、博深等縱向高速與東莞相連;往東通過深汕、深惠高速與惠州、汕尾等市相連。
該項目在K40+893.3 處與現狀廣深鐵路交叉,道路中心與鐵路斜交72.3°,交叉點廣深鐵路里程為K119+273,位于樟木頭站至平湖站區間。
廣深鐵路共有4 股道,Ⅰ、Ⅱ線通行廣深城際動車組,運營速度200 km/h,按高速鐵路管理;Ⅲ、Ⅳ線通行貨運鐵路,運營速度140 km/h,按普速鐵路管理。上跨處位于直線段,鐵路為路堤段,路堤寬度約23 m,東側為農田,西側為塘天南路。
為減小橋梁施工對鐵路的影響,經過多輪方案比選,擬建上跨橋梁采用2×82.5 m 預應力混凝土T 形剛構體系,平面轉體法施工,橋面整幅布置,主墩設在廣深鐵路東側,一跨跨越廣鐵鐵路和塘天南路。橋下最小凈高為9.72 m,公路橋墩外邊緣距離外側鐵路中心最小距離為19.90 m,梁體預制時梁體結構距離外側鐵路中心最小距離為10.11 m。主橋橋型布置如圖1 所示。

圖1 橋型布置圖(單位:m)
該轉體橋梁于2020 年9 月18 日完成轉體施工,深圳市外環高速公路于2020 年12 月28 日全線通車。
(1)道路等級:高速公路。
(2)設計行車速度:100 km/h。
(3)汽車荷載等級:1.3×公路-I 級。
(4)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6 度,按Ⅶ度設防。
(5)橋面寬度:33 m = 0.5 m(SS 級防撞墻)+15.25 m(行車道)+0.5 m(內防撞墻)+0.5 m(中分帶)+0.5 m(內防撞墻)+15.25 m(行車道)+0.5 m(SS 級防撞墻)。
(1)轉體結構:T 構,跨徑2×82.5 m,轉體懸臂長度2×73.5 m,橋寬33m,轉體重量240 000 kN。
(2)球鉸承載力:設計承載力252 000 kN。
(3)球鉸尺寸:平面半徑2.25 m,球面半徑16.95 m。
(4)轉體角度:順時針水平轉體72.342°。
(5)轉體速度:角速度0.02 rad/min,最大懸臂端線速度1.49 m/min,理論轉體作業時間為63.1 min。
(6)牽引參數:牽引半徑6.25 m,靜摩擦系數取0.1,單側啟動牽引力3 024 kN。
(7)結構偏心:轉體施工前調整后結構偏心值不大于0.05 m。
(8)風荷載:基本風速為13.8 m/s(相當于6 級風),基本風壓取0.13 kN/m2。
上部結構為(82.5+82.5)m 變高度T 形剛構箱梁橋,采用C55 混凝土,三向預應力體系,縱向按全預應力構件計算。主橋箱梁采用直腹板單箱四室結構,中支點梁高9 m,高跨比為1/9.167;邊支點梁高3.0 m,高跨比為1/27.5。箱梁頂板寬33 m,底板寬25 m,翼緣板懸臂長為4 m。箱梁高度從距墩中心3.5 m 處到合龍處按2 次拋物線變化,箱梁在主墩墩頂0 號塊梁段、邊直段分別設置了2 道厚2 m 和1 道厚1.9 m的橫隔板。頂板厚28 cm,底板厚度30~100 cm,腹板厚度50~80 cm。主梁共利用8 106.3 m3C55 混凝土,522 t 鋼絞線,1 730 t 普通鋼筋。
主橋連續箱梁(轉體段)采用支架現澆法施工。轉體梁段分段長度為21 m(0 號塊)、18 m(1 號塊)、24 m(2 號塊)、21 m(3 號塊),邊跨現澆長6.44 m,合龍段長2.5 m。主梁結構設計如圖2 所示。

圖2 主梁結構設計圖(單位:cm)
主墩采用矩形空心墩,墩身橫橋向頂部寬度為25 m,墩底寬度為16 m,順橋向總寬7 m。主墩頂部與梁體固結,底部與轉體結構的上承臺固結。上承臺高3 m,平面尺寸為14 m×17 m。上承臺下為上轉盤,上轉盤高1 m,直徑12.5 m。
主墩承臺厚度為5.0 m,承臺平面尺寸為20 m×22 m。基礎采用5×5 根鉆孔灌注樁群樁基礎,樁基直徑為2 m,樁間距4.7 m。
反力座設置在主墩承臺,并與主墩承臺一起澆筑。
該工程轉體重量較大,采用鋼制球鉸作為轉體施工的轉心和承重體系,按中心支撐體系設計。轉體系統總圖如圖3 所示。

圖3 轉體系統總圖(單位:cm)
轉體系統由上下承臺、上下轉盤、上下球鉸、撐腳、滑道、定位骨架、牽引系統等組成,轉體系統以球鉸支承為主,撐腳起抗傾覆作用。轉體系統設計承載力252 000 kN,采用雙側同步液壓連續千斤頂作為牽引動力施加轉動力矩。
該橋轉體噸位較大,球鉸結構復雜,設計中采用專利技術《一種轉體球鉸》(ZL 201420224156.3)[1]。
球鉸包括上球鉸、下球鉸、定位銷軸、型鋼定位骨架、耐磨聚四氟乙烯滑板等構件,為轉體結構的轉動中心,同時承受并傳遞轉體結構全部重量。
上球鉸位于上轉盤底部,為凸面,下球鉸位于下轉盤上,為凹面。球鉸平面半徑2.25 m,球面半徑16.95 m。為防止球鉸在加工、運輸過程中變形,同時加強與上、下盤之間的混凝土連接,球鉸背面設置環形及放射形加勁肋。球鉸中心設置φ300 mm 鋼制定位銷軸,定位軸套穿透于上下球鉸。球面板采用40 mm 厚Q345B 鋼板,加強肋板采用Q235B 鋼板,銷軸采用45# 鍛鋼。
上下球鉸之間設耐磨聚四氟乙烯滑板,容許壓應力不小于100 MPa,黏結在下球鉸的凹球面上,板上設儲脂坑,坑內充滿潤滑硅脂。現場安裝如圖4 所示。

圖4 下球鉸滑板安裝
撐腳共8 個,中心位于R=5.25m 的圓環上,采用鋼管混凝土結構,鋼管采用Q345B 鋼材,厚度16 mm,外徑100 cm,內填C50 微膨脹混凝土。鋼管下設3 cm厚走板,走板底面加工精度為3 級。
滑道環形鋼板厚2.4 cm,通過螺栓與骨架連接,安裝就位后通過螺栓精確調整環形滑板高度,保證撐腳走板與滑道間的縫隙為15 mm。
上轉盤直徑6.25 m,采用C50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前首先安裝臨時支撐。臨時支撐含砂箱及混凝土臨時支墩,砂箱均勻布置于滑道上方的撐腳之間,共8 個;混凝土臨時支墩設置于上轉盤四周,共4個。轉體施工前拆除砂箱和混凝土臨時支墩。
牽引系統由牽引索、牽引反力座及牽引動力設備三部分組成。 該橋單側啟動牽引力設計值為T1=3 024 kN,牽引索采用4 束13Φs15.24 的鋼絞線,抗拉強度1 860 MPa,以P 錨形式預埋在上轉盤內。牽引反力座采用C50 鋼筋混凝土結構,設于下轉盤承臺上,共2 個,尺寸為2.5 m×1.5 m×1.6 m(1.4 m)。牽引動力設備采用連續張拉千斤頂,為保證兩臺千斤頂同步工作,要求千斤頂油泵并聯,并同時具備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兩種功能。
應盡量選擇無風或微風天氣轉體施工,風力高于5 級時不得轉體。
轉體前應進行稱重試驗,測定結構平衡情況,如不滿足平衡要求須配重。轉體施工前應進行試轉體,檢查平轉牽引系統的性能、整體平衡狀況、測試摩擦系數、最大啟動力,為正式平轉做準備,并應記錄點動試驗結果[2]。
現場稱重采用規范[2]建議的球鉸轉動法測定。解除上下承臺的臨時固結后,支墩及撐腳和滑道鋼板有接觸,說明球鉸摩阻力矩小于不平衡力矩,千斤頂布置在較重一側,如圖5 所示。

圖5 平衡稱重試驗千斤頂及位移計布置圖(單位:mm)
測試得知:千斤頂同步均勻加載,當總荷載P 升逐級加載到26 040 kN 時,球鉸發生微小轉動;千斤頂逐漸回落過程中,當總荷載P落逐級減載到6 500 kN時,球鉸發生微小轉動。由此分析得出不平衡力矩:

式中:MG為不平衡力矩,kN·m;P 升為梁體頂升時的千斤頂反力,kN;P 落為梁體回落時的千斤頂反力,kN;L 為千斤頂與球鉸的中心距,m。
轉動體摩阻力矩:

式中:MZ為轉動體的摩阻力矩,kN·m。
轉動體偏心距:

式中:N 為轉體系統設計承載力,kN。
根據實測結果可知,轉動體偏心距為38.5 cm>5 cm,因此需要在較輕側配重。經計算在距離梁端2 m 處,沿腹板位置均勻布置50 塊混凝土立方體,每塊重2.6 t,配置總重量1 293 kN,調整后計算偏心距約為0 cm,可滿足平衡轉體要求。
試轉時測量轉動體系的啟動牽引力和轉動牽引力,然后計算靜、動摩擦系數,通過三次牽引力測試,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牽引力測試記錄表
通過三次測試結果,轉動體系的平均啟動牽引力為2 356 kN,平均轉動牽引力為907 kN。
由轉體牽引力計算公式[3]:

式中:T 為轉體牽引力,kN;f 為摩擦系數;R 為球鉸平面半徑,m,R=2.25 m;D 為上轉盤直徑,m,D=12.5 m;G 為轉體重量,kN,G=240 000 kN。
可得:啟動時靜摩擦系數為f 靜=0.082,動摩擦系數為f動=0.031。設計時靜摩擦系數選用0.1,動摩擦系數選用0.06 符合實際情況,參數選用合理。
行程點動試驗用于測定牽引鋼絞線與梁端行程之間的相互關系,為轉體最后階段的精確就位提供依據。該項目進行1 mm、3 mm、5 mm、10 mm、20 mm行程點動試驗,相應懸臂端行程為0.012 m、0.035 m、0.059 m、0.118 m、0.235 m。
(1)轉體動力系統應具有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兩種功能,當主梁端部即將到達設計位置前100 cm時,采用點動操作,并與測量人員密切配合,獲取點動操作時最大弧長轉體數據。
(2)點動操作、精確定位前,先對上部轉體結構進行水平校正。
(3)設置轉體限位裝置,以防超轉。
(4)在梁端設置水平微調裝置,在上轉盤下方設置豎向千斤頂調整縱橫向標高。
該工程轉體過程中撐腳未著地,豎向轉動得到有效控制,轉體完成后水平偏差約1 cm,豎向偏差約0.5 cm。轉體完成后照片如圖6 所示。

圖6 轉體完成后照片
該橋是深圳市外環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橋面寬度及轉體重量均刷新了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管轄范圍內記錄,施工難度大,通過該工程的建設,得到如下經驗:
(1)因路線縱坡、施工誤差等因素影響,對稱施工同樣會產生較大偏心距。正式轉體前必須重視稱重試驗及平衡配重工序;
(2)該項目在較輕側懸臂梁體端部附近配置重量1 293 kN 的混凝土塊,結構達到平衡狀態,滿足平衡轉體要求;
(3)通過試轉試驗,測得靜摩擦系數為0.082,動摩擦系數為0.031,說明設計時靜摩擦系數選用0.1,動摩擦系數選用0.06 較為合理;
(4)轉體施工過程中,撐腳全程未接觸滑道,與中心支撐的設計理念相符,說明中心支撐體系同樣適用于寬橋面、大重量轉體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