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紅,葉照春,冉海燕,蘭獻敏,何秀龍



摘要:探究白三葉草和黑麥草在茶園中替代控草效果和對茶樹的影響,以期為茶園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采用倒置“W”9點取樣調查春夏兩季各處理雜草種類、株數、覆蓋度,并調查茶樹的生長情況。結果表明,白三葉草和黑麥草處理的替代控制措施在春夏兩季雜草的株防效和蓋度防效均在84%以上,雜草發生種類(低于17種)、發生密度(低于40.00株/m2)、茶樹的死亡率均低于清耕對照處理。說明替代控制措施對雜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且增加了茶園土壤的覆蓋度,對土壤起到保濕的作用。發展有機茶、干凈茶可采用此方法進行生態控草。
關鍵詞:幼齡茶園;白三葉草;黑麥草;雜草;控草效果
中圖分類號:S4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935X(2021)02-0036-05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White Clover and Ryegrass in a Young
Tea Garden on Grass Weeds and Crop GrowthCHEN Shihong,YE Zhaochun,RAN Haiyan,LAN Xianmin,HE Xiulong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Guiyang 550006,China)Abstract: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tea gardens,the effects of white clover and ryegrass on grass control and tea plant growth were studied. Weed species,density and coverage in spring and summer,and the growth of tea plants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an inverted “W” 9-point sampling protocol. White clover and ryegrass suppressed weeds in spring and summer above 84%. Concomitantly,weed species (less than 17 species) and density (less than 40 plants / m2) and tea plant mortality were lower compared with a clean ploughing? treatment. Alternative control measures provided effective weed control,increased the coverage of tea garden soil,and played a role in soil moisture retentio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tea and clean tea can use this method for ecological grass control.
Key words:young tea garden;white clover;ryegrass;weeds;control effect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迅速,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中共十八大以來,僅西南地區的貴州茶葉種植面積就超過46萬hm2,與十七大期間相比種植面積增加超過15萬hm2,茶葉增產超過 9萬t [1-2]。與成年茶園相比,新建幼齡茶園由于茶樹樹幅小,茶行空間大,利于雜草滋生;而雜草與茶樹爭奪水、肥、空間等生長資源,嚴重影響茶樹生長,而且還成為許多病蟲害的寄居所[3-4],也是制約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貴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期、寡日照的立體氣候,營造了最適宜茶樹生長與保證茶葉品質的生態條件,但同時也為雜草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貴州省提出生產“生態茶,干凈茶”的共同目標和追求,制定了“寧要草,也不要草甘膦”的管理措施,但是新建茶園前3年每年需除草5~6次,人工除草成本極高,急須建立安全、高效的茶園控草方法。基于此,本試驗利用白三葉草和黑麥草進行替代控草試驗,探究其對茶園雜草群落結構的影響、控草效果以及對茶樹生長的影響,以期為茶園生態控草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情況
試驗地在貴州省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南貢組的新建茶園(開陽敬貢富硒茶葉有限公司),茶樹品種為奶香白茶,茶齡2年。茶樹行距1.2 m,株距0.3 m,單株密植。茶園海拔1 000 m,土壤類型為黃壤。
筆者所在項目組在試驗基地自行安裝了氣象站,用于監測茶園田間氣候狀況。
1.2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白三葉草、黑麥草、清耕(對照)這3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白三葉草、黑麥草處理每個重復1 200 m2,對照處理每個重復200 m2。于2019年12月中旬,茶園行間翻耕整平后播種,白三葉草播種量為7.5 kg/667 m2,黑麥草播種量為10 kg/667 m2,播種時草種與有機肥(40 kg/667 m2)混合均勻后撒播,與茶行間隔 10 cm,對照處理自然生草。于2020年2月中旬,在處理區苗期人工拔除雜草1次,隨后培植白三葉草和黑麥草,利于其占領空間;每次調查后,對照處理人工薅鋤。
1.3調查方法
于2020年4月中旬、7月中旬共2次調查替代控草效果,此時處理區播種的草已封行,每個處理采用倒置“W”9點取樣調查,每個調查點面積0.25 m2,記錄雜草種類、株數以及覆蓋度,計算不同處理雜草密度、株防效、覆蓋度防效[5]。茶樹生長情況于2020年5月末進行調查,每個處理調查3個重復,每個重復隨機抽取300株茶苗調查死亡株數,計算死亡率。
1.4計算公式與數據處理
覆蓋度或株防效(%)=(對照雜草總蓋度或株數-處理雜草總覆蓋度或株數)/對照雜草總覆蓋度或株數×100;雜草密度:1 m2內的雜草數量。
采用Excel 與 DPS 17.0處理試驗數據。
2結果與分析
2.1茶園替代措施控草效果
2.1.1雜草種類從表1可以看出,清耕處理春季雜草發生種類35種,馬蘭、繁縷、簇生泉卷耳等闊葉雜草發生量較大,禾本科雜草較少,夏季雜草發生種類23種,馬唐、狗尾等禾本科雜草和婆婆納、反枝莧等闊葉雜草混合發生;白三葉草處理春季雜草發生種類11種,夏季12種;黑麥草處理春季雜草發生種類17種,夏季14種。從結果來看,2種替代處理在不同時間段的雜草發生種類均低于清耕處理,替代控制措施可降低雜草的豐富度。
2.1.2雜草密度從表1可知,清耕處理春季雜草發生密度322.67株/m2,主要以繁縷、馬蘭、簇生泉卷耳、野艾蒿、黃花蒿、看麥娘等雜草為主,發生密度分別為74.52、54.81、45.93、25.04、1807、16.59株/m2,占雜草發生總和72.82%,夏季雜草發生種類23種,密度433.33株/m2,主要以馬唐、婆婆納、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莧、香附子,發生密度分別為239.73、42.40、25.87、22.40、2240、21.60株/m2,占雜草發生總和的86.40%;白三葉草和黑麥草春夏兩季的雜草密度基本無差異,均低于41.00株/m2,說明替代控制措施可明顯控制雜草發生密度。
2.1.3? 雜草株防效和蓋度防效如表2所示,白三葉草處理春夏兩季對雜草的株防效和蓋度防效分別為89.76%、90.29%和97.19%、84.72%,黑麥草處理春夏兩季對雜草的株防效和蓋度防效分別為88.25%、86.41%和98.35%、90.17%。從株防效來看,2種處理在不同時期對雜草防效基本無顯著性差異,白三葉草處理對雜草發生量有較好控制效果;從蓋度防效來看,2種處理夏季的防效均低于春季,可能是由于夏季溫度較高,雨水充足,有利于雜草生長,導致雜草生長旺盛,防效有所降低。總體來看,2種處理均能較好地控制雜草發生以及抑制雜草生長。
2.2替代控草措施對茶樹生長的影響
由于試驗地茶樹種植年限較短,茶苗生長較弱,很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從氣象站獲取的數據可知,2020年5月初,連續1周溫度高于 30 ℃,在此期間一直未降雨,且茶園未進行噴灌,5月末對茶樹的死亡情況進行調查。如表3所示,白三葉草和黑麥草處理茶苗死亡率分別為678%、5.89%,極顯著低于對照處理(26.00%),這也許和2種替代控草措施具有保溫保濕作用有關。
3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顯示,清耕對照處理春夏兩季雜草綜合發生密度分別為322.67株/m2、433.33株/m2,明顯高于白三葉草和黑麥草處理(均低于 41.00株/m2),茶園行間間作白三葉草和黑麥草可明顯控制雜草的發生密度。與對照相比,替代控草處理降低了雜草發生密度以及雜草發生種類,影響了茶園雜草群落結構以及多樣性,這與趙曉珍等調查貴州茶園種植白三葉草后雜草發生情況結果[6]一致;向佐湘等研究茶園種植白三葉草也得出相同結論,間種白三葉草可減少雜草總數量、平均株高等,改變茶園雜草群落結構[7]。
茶園行間種植綠肥以及牧草,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茶園土壤覆蓋度,達到控草以及對土壤保溫保濕的作用,而且綠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8]。試驗結果顯示,茶園行間間作白三葉草和黑麥草對茶園行間土壤有較高覆蓋度,蓋度控草效果和株防效均在84%以上,對茶園雜草發生有較好控制效果;且2種間作處理的茶樹死亡率均顯著低于清耕處理,說明2種措施均對土壤有保濕作用。當前利用茶園間套作植物控制雜草有較多研究,在幼齡茶園套種黑麥草、苜蓿、圓葉決明等均能有效抑制惡性雜草滋生,維持茶園良好生態環境,保障茶苗正常生長[9-11]。
雜草是茶園生態系統中重要部分,貴州多為丘陵茶園,消除雜草不僅不利于茶園生態系統的穩定,而且面臨水土流失的風險,采用替代控制的生態控草技術,在茶園行間間作植物,可以有效控制惡性雜草的發生、調控茶園小氣候、節省除草勞動力投入和避免化學除草劑施用,為茶園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貴州省統計局. 貴州統計年鑒2019[DB/OL]. (2019-11-25). http://202.98.195.171:82/2019/zk/indexch.htm.
[2]貴州省統計局. 貴州統計年鑒2014[DB/OL]. (2021-5-13). http://202.98.195.171:82/2014/indexch.htm.
[3]徐華勤,肖潤林,向佐湘,等. 不同生態管理措施對丘陵茶園雜草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4):283-286.
[4]陳清華,崔清梅,羅鴻,等 .我國茶園生態控草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2019,47(8):22-23,26.
[5]岳茂峰,田興山,馮莉,等. 4種吡啶類除草劑對不同生長期薇甘菊防效評價[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23):79-82.
[6]趙曉珍,段長流,汪勇,等. 貴州茶園間作白三葉草的綠色防控初步研究[C]//第十三屆全國雜草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 貴陽: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雜草學分會,2007.
[7]向佐湘,單武雄,何秋虹,等. 兩種生態控草措施對丘陵茶園雜草群落及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5):857-861.
[8]吳全,姚永宏,李中林. 幼齡茶園復合種植技術研究[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06(6):38-40.
[9]江新鳳,楊普香,石旭平,等. 幼齡茶園套種綠肥效應分析[J]. 蠶桑茶葉通訊,2014(6):20-22.
[10]蔣光藻,譚和平,黃蘋. 茶園雜草生態控制技術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2003,16(3):57-60.
[11]羅旭輝,劉明香,羅石海,等. 茶園套種圓葉決明對雜草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13,34(12):2053-2507.
收稿日期:2020-08-14
基金項目:貴州新建茶園生態控草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編號:黔科合支撐[2016]2530號)。
作者簡介:陳仕紅(1991—),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雜草防控與除草劑抗性研究。E-mail:837198632@qq.com。
通信作者:葉照春,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田雜草研究與防控。E-mail:yezhaoch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