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的文風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尤其是語言凝練曉暢、通俗易懂,常用大白話談大問題。例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闡述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說明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的緊密聯系等。
近日,媒體重溫了習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風 積極倡導優良文風》一文,文中深刻剖析了文風上存在的長、空、假等問題,強調大力倡導短、實、新的優良文風。以下這篇關于文風問題的重要文章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反復品味。
寫短文章更見真功力
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習近平曾在《浙江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文風體現作風》的文章。文中寫道:“現在存在一種很不好的文風,喜歡寫長文章、講長話,但是思想內涵卻匱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評的那樣,像‘懶婆娘的裹腳布。”
這段話里有故事。1942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作《反對黨八股》的演講時說:“延安雖然還沒有戰爭,但軍隊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說工作忙,文章太長了,有誰來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歡寫長報告,他們辛辛苦苦地寫了,送來了,其目的是要我們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嗎?也不好。我們應當禁止一切空話,但首要任務是把那些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布,趕快扔到垃圾桶去。”
戰爭年代,局勢瞬息萬變,行文容不得半點兒拖泥帶水。和平時期,身后沒了槍聲,也不能空泛議論、短話長說。文章一長,大家不愛看不說,也容易失去重點,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內容本身早已離題萬里。
寫短文章更見真功力,因為要在有限篇幅內把問題說清、說深、說透。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回憶:“高揚同志任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時,有一次開會講話只用一頁紙講了4件事,至今我都還記得。他還提到福建老書記項南給報社寫的一篇100多字的社論,說寫得很好,當年還得了獎。”
在習近平看來,寫短文章要做到“刪繁就簡三秋樹”。能三言兩語說清楚的事絕不拖泥帶水,能用短小篇幅闡明的道理絕不繞彎子。他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232篇短評,最短不足200字,最長僅500余字,行文簡潔明快,道理深入淺出,堪稱優秀文風的典范。
常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習近平的文風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尤其是語言凝練曉暢、通俗易懂,常用大白話談大問題。例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闡述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說明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的緊密聯系;用“狗熊掰棒子”批評目光短淺的干部……這些來自生活的語言,百姓人人聽得懂,很有感染力。
習近平還善于用典。2007年8月,上海世博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之際,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接受中央主要新聞單位集體采訪。接近尾聲時,他談到“成功、精彩、難忘”的辦博目標,很自然地引用了毛澤東的名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贏得現場記者的陣陣掌聲。
詩詞成語信手拈來,源于生活中不斷積累。習近平日常公務繁忙,仍抽出時間讀書看報。習近平說:“肚子里裝的東西多了,才能厚積薄發,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地講話、寫文章。”
說到底,無論是使用民間俗語還是成語典故,目的在于讓人聽得懂,知道要干什么、解決哪些問題。在上海工作時,習近平曾談到作家王愿堅給他講的一則故事:“小說家柳青寫作總要經過長期觀察、體驗,把人民群眾的思想悟透。每次寫完都要讀給房東大娘聽,大娘聽懂了才算過關。”習近平說:“我們起草文件時,要想到房東老大娘的反應,想到人民群眾的反應,這樣出臺的文件就能執行下去,不會傷害到老百姓。”
歸根結底,文章要“實”。既要一針見血地直指問題,又要實實在在言之有物,不能東拉西扯、穿靴戴帽一大串。對此,習近平曾提到“五講五不講”:講符合實際的話,不講脫離實際的話;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講有感而發的話,不講無病呻吟的話;講反映自己判斷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講明白通俗的話,不講故作高深的話。
什么樣的文章有新意
公文講究平實準確,也容易陷于枯燥。1958年9月,毛澤東批示《對一九五九年計劃調整情況的說明要點》時寫道:“講了一萬次了,依然紋風不動,靈臺如花崗之巖,筆下若玄冰之凍。哪一年稍稍松動一點兒,使讀者感覺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為延長一年兩年壽命呢!”
“春意”指文章在追求準確、實用之余,也應求新、求變。什么樣的文章有新意?習近平指出:“這里所說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規律、認識真理上有新發現、前人沒有講過的話,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級要求與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的話;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語言表達新的話,又包括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生動活潑的話。”
的確,寫文章雖有一定的模式和規律,但也不能千篇一律,總是拘泥于三段論。有時反彈琵琶,形式一變,就會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適當的引經據典,恰到好處的修辭,鮮活生動的數據和事例等,都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不過,追求新意并不意味著要為新而新,甚至搞文字游戲。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