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井會破壞“龍脈”?為方便老百姓用水,毛澤東帶領戰士挖井,他說:“你們信風水,我不怕,如果旱龍王怪罪下來,讓它來找我算賬好了。”百年間,科學的旗幟是如何飄揚起來的?如何讓科學走進人民,深入心靈?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文盲率曾高達80%。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寫道:“中國的四萬萬人,差不多有三萬萬九千萬人是迷信家。他們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命運、迷信強權,全然不認有個人,不認有自己,不認有真理。這是科學思想不發達的結果。”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文盲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降為2.67%,且文盲人口多為70歲以上老年人。另一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開始普查此項數據的2001年的1.4%增幅巨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波瀾壯闊的100年里,科學的旗幟是如何飄揚起來的?如何讓科學走進人民,深入心靈?
用一口井破除迷信
很多人都聽過“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挖井”背后的科學普及,卻鮮有人知。
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中革軍委從江西瑞金的葉坪村遷到沙洲壩。住在沙洲壩的老百姓,一直喝的是又臟又臭的塘水。他們迷信風水,當地流傳著沙洲壩是旱龍王地盤的說法,挖井會破壞“龍脈”。所以,老百姓寧愿喝臟水,也不敢得罪“龍王爺”。
毛澤東看到這種情況后,帶領戰士為老百姓挖了一口井。他說:“你們信風水,我不怕,如果旱龍王怪罪下來,讓它來找我算賬好了!”
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紅井”。有了井,當地老百姓終于結束了祖祖輩輩喝塘水的歷史。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說,“紅井”代表了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深情,成為共產黨“讓科學造福人民”的見證和精神傳承載體。
彼時類似的科普活動有很多。
當時的醫藥衛生科普,也是為了民眾健康。1933年,擔任前敵總指揮的徐向前親自編寫了《簡略衛生常識》,提出了八項衛生注意事項。在中央內務部與軍委總部聯合編印的《衛生常識》一書中,明確提出:“為減少蘇區革命群眾的疾病與痛苦,加強我們的戰斗力量,必須使一般工農勞動群眾了解普通衛生知識,加強衛生工作。”
后來,科普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是1940年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成立。毛澤東指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個人都要贊成它,每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
據一位在延安生活過的老人回憶,那時的延安其實是一個“先進”的地方。報刊刊登了很多科普類文章,知名的科技工作者也在延安積極開展科學大眾化運動。比如,第一個投奔延安參加革命的留美科學家高士奇,1935年就創作了科學小品《細菌的衣食住行》。
還有一幅抗戰年代的小孩撒尿的圖例被用來為戰士們普及子彈飛行的拋物線原理,以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后來,科普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是1940年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成立。1941年,當時的《解放日報》還開辟了《科學園地》專欄,成為傳播自然科學的重要陣地。
新中國成立后科普建制化發展
新中國從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視科普。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討論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明確提出“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這其實是將科普工作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和普及工作的重視,也揭開了新中國科普事業的新篇章。
1949年11月1日,文化部設立科學普及局,將科普納入了國家統一管理。
1958年9月,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科學技術團體成立,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由地質學家李四光任主席。
在這期間,中國科協出版了一系列至今還頗有影響力的優秀科普作品。如1956年《知識就是力量》創刊;1961年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出版,第一版共印刷530多萬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致力于優選法和統籌法的推廣和應用。
1964年,華羅庚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建議在生產實踐中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認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澤東回信稱贊他“壯志凌云,可喜可賀”。
1965年,華羅庚把深奧的數學原理轉變為樸素易懂、易操作的“雙法”,寫成了大白話的小冊子《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在20多個省份進行培訓、推廣。
一位當年聽過華羅庚講課的戰士回憶:“上課時,華羅庚把高深的數學問題簡約化、通俗化、形象化了。把優選法、統籌法形象化為淘米做飯、煮茶等日常事務中各道工序的合理排列,就連普通農婦都能聽得懂。”
“世界獨一無二”的科普所與科普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普事業迎來新春。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1979年中國科普作協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成立了中國科普創作協會(1991年更名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198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后更名為“中國科普研究所”,成為國家級唯一科普專業研究機構)。
“以‘科普為名的研究所,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每當和外國朋友交流時,王挺都覺得很自豪,“這說明我們黨非常重視科學在全社會的普及。”
2002年,我國通過了科學普及法,這是全世界唯一一部關于科普的專門法律,標志著我國科普事業在法治軌道上邁出堅實步伐。
近年來,通過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青少年科普、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中國科幻大會等體系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科普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人民政協報》2021.9.23 王碩/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