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賢
編輯同志:
總有人向我推薦排毒療法,說排毒可以養生,可以養顏,甚至可以防癌,還說排毒是中醫的法寶,應該信任。請問,排毒療法真的那么神奇嗎?
讀者 鮑女士
鮑女士:
近幾年,社會上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論調,說人體的萬病之源是體內有毒素,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經常排毒,并由此衍生出了鋪天蓋地的排毒養生學說及排毒保健品。其實,這都是牽強附會。我國規定的保健食品功能有28項,其中并無“排毒”和“養顏”之說。排毒論濫用不符合中醫理論,更有悖于辨證施治的原則。
“排毒”是一個舶來詞,源于日本。排毒法其實就是中醫的“下法”“發汗法”,只是解毒法的一種,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也有很多副作用,應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以防損傷正氣。
有些排毒養顏保健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大黃、番瀉葉等。這類原料中含有蒽醌類物質,長期服用可導致結腸黑斑和息肉,惡化腸道環境,引發嚴重腸道疾病。這類物質本身就是毒藥,長期過度使用對身體有嚴重危害。比如,在中醫上,芒硝用于泄熱通便,用量一般為3~9克,“神醫”胡萬林所配藥物用量竟然高達500~1000克,最后造成多人死亡。所以,不要相信瀉藥或節食就能起到排毒養顏、排毒抗癌的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要想不生病,首先要“治未病”,即做好養生保健,避免有害行為,避免過度攝入有害物質。一旦生病了,要善用藥物來解毒,撥亂反正,讓人體回歸正常的狀態。
中醫所說的“解毒”,指的是通過一定的行為,進食一定的食物或藥物,去除體內或體表的超標毒素。因病情不同,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通常包括:
1. 避免飲食不潔。避免誤食或接觸有毒食物。對于存在一定毒素的食物,烹調時通過配伍,降低有害物質的攝入,如蒸魚蝦蟹貝等水產品時,常配以生姜、蔥、蒜、紫蘇等來調味解毒。
2. 避免飲食不節。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過度行為對人體的傷害,如暴飲暴食對腸胃的傷害,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此講究“七八分飽即可”。
3. 飲食藥物合理配伍,降低藥物本身有害物質的堆積。這個在藥物炮制學上體現得最明顯。按特定的炮制方法減除藥物的毒性,或通過藥物的配伍協調來緩和藥物的毒性。
4. 對癥解毒。體內有毒,就要解毒。按《內經》所說,“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血分熱毒,宜涼血解毒;陰寒凝滯成毒,常用溫中散寒而祛之;氣血津液不足成虛毒,可針對性補充解毒;痰濕化濁成毒,則要祛痰化濕、瀉濁解毒。這也是中醫辨證施治最基本的出發點,中醫藥治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