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旻
如同許多人一樣,“Mach-E是否配得上一個Mustang車標?”是我在看到其于海外亮相時,在上海車展看到實車后,哪怕是在試駕場地現場開上實車前的想法。
在說駕駛感受前,請允許我先簡單地說—下Mustang車型的歷史。Mustang這個名字首先被用在了1962年推出的Mustang Ⅰ概念車上。1964年量產Mustang車型推出,發布的第一天,福特就收到了2.2萬份訂單。而隨著第一代野馬的誕生,在肌肉車之外的細分領域“Pony Car”(小馬車)也隨之誕生,便宜、性能強是它的鮮明特點。而與Carroll Shclby的合作,則讓野馬的身上具有了更多的傳奇色彩。
我們更熟知的或許是第五代以及第六代的野馬,在第三第四代野馬的襯托下,第五代野馬回歸了美式的風格,外形復古,速度飛快,這或許也是許多人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代野馬。第六代野馬的“能見度”很高,2.3T車型的選擇,可以讓我們以相對低的售價,獲得跑車的造型和299馬力、434牛·米的強勁動力。
簡單了解了野馬的歷史之后,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人對于一輛電動車,對于一輛SUV,對于一輛將這兩者結合的Mustang嗤之以鼻的原因了。內燃機死忠們、美式大排量愛好者們,都不愿接受電動化時代的到來,甚至這輛電動車要以他們心中的大排量代表的名字命名,也被視作災難。哪怕這是一個全新的子品牌,只要不掛上“馬標”,或許就不會收獲如此多的質疑。而我,也曾是這些質疑者中的一員。
但是,該說但是了……
去年北京車展亮相,今年四月上海車展發布預售,直至現在金秋九月,我們才第一次開上國產福特Mustang Mach-E的試駕車。這相當長的準備時間,也是為了在福特的工程師們對于車輛調校的苛刻要求下,展示給我們一個最好狀態的Mach-E。
在駕駛過這輛Mustang Mach-E之后,我覺得對于Mustang而言,這是一個傳承與創新交融的車型。或許就如曾經保時捷推出卡宴、阿斯頓·馬丁推出DBX之時那般,有些最初的不理解,會漸漸變成習慣,甚至推崇。
在賽道試駕中,我們所駕駛的是Mach-E的長續航后驅版本,并非是3.65秒破百的GT車型,其百公里7秒的加速時間甚至不如現款的2.3T Mustang,但我還是很喜歡它的駕駛體感,甚至我猜后驅的Mach-E會比更貴的四驅版本更有意思一些。作為一輛電動車,置于車身底盤位置的電池給了Mach-E極低的重心,這是它擁有一個不錯操控的根本。而實際的底盤表現也確實是令人驚喜。曾經我用“開起來像改裝車”形容過特斯拉Model Y,但Mach-E的運動感,并不是用非常硬的懸架調校來達成的,正常通勤路況下,Mach-E經過顛簸路段體感比較舒服,轉向的手感以及反饋的路感,會讓你忘記它SUV的身份。模擬的發動機聲浪會隨著電門的加深逐漸縈繞在你的耳邊。能夠提供發動機聲浪的電動車實在稀有,這也或許是Mach-E在Mustang品牌電動化之后的小彩蛋或是衣缽的傳承。入彎前踩下剎車,Brcmbo四活塞卡鉗提供了線性的腳感與相當短的剎車距離。和普通SUV相比,較低的懸架高度給了它很不錯的支撐,在過彎進行重心轉移的時候并不會感覺這是一輛很大很重的車,懸架的韌性可以很好地將重心進行橫向的過渡。只是225的胎寬,以及長續航版本所配備的固特異Eagle Touring輪胎所提供的抓地力,不足以讓它完全從容地過彎,輪胎的嘯叫會在彎中比較早地到來,而如果出彎的時候一腳地板電的話,電動機瞬間釋放的動力,也會讓這輛后驅Mach-E的車尾有—小下不安分的滑動。這種不大的動力,配備一套胎寬不寬、抓地力不算很優秀的輪胎,加上容易滑動的車尾,如果單獨拿出這兩個篩選條件,或許你會猜這是一輛86/BRZ。而這種相當可控的“失控”,這傳承67年的后驅布局,正是這輛Mach-E給予我的樂趣。如果你喜歡崩直線,那無疑GT版本更適合你。Mach-E后驅版這種駕駛樂趣十足的體感,是我未曾想到能在一輛30萬左右的SUV上感受到的,當然,SUV的高坐姿,是我會對其有些抱怨的地方。沒有誰會想看到大面積的Mustang機艙蓋吧?
藏在駕駛模式選擇菜單里的,還有三個非常中國風的詞語——細雨、入勝、不羈,分別對應了我們通常所能看到的節能、普通、運動模式。這本土化的細節設計,出現在一個有著濃厚美式風情的品牌中,有一種別樣的味道。配合上與百度聯合打造的,無論分辨率還是流暢性、功能性都非常出色的15.5英寸中控屏,外來馬兒的本土化學習,也讓我看到了福特對其寄予的厚望。畢竟現在中國的新能源消費者或許是全世界最挑剔的那么一批人。
當然Mach-E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選手。如今的新能源市場,電動已經幾乎與智能劃上了等號。在這一方面,Mach-E相比國產的對手們或許要稍遜一籌。Mach-E全系標配了6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和12個超聲波雷達,也標配了L2級的福特Co-Pilot360智行駕駛輔助專業包,且支持OTA升級。但是我們在高速公路對其BlueCruise主動駕駛輔助功能進行試用的時候發現,激活后,Mach-E需要短暫幾秒鐘的適應,功能才能正常開啟,并且目前也并不支持自動變道。而在手動變道的過程中,當車輛穿越中間白線的時候,BlueCruise主動駕駛輔助功能也會短暫地失效,直到再次位于車道中間時,才會重新開啟。雖然開啟之后的功能性上沒有問題,但是整體的使用體驗還有進步的空間,相信OTA升級能夠對其進行不斷地完善。自動泊車的過程就相當輕松了,Mach-E上有一個實體的泊車按鍵,在選擇好泊車車位后,你需要持續地按住這個實體按鍵,車輛才會正常工作。不用時刻準備踩剎車的自動泊車體驗,還是相當不錯的。
最后是本該最激動人心的Mach-E GT,由于這一次只提供了試乘,所以我們能夠獲得的信息并不多,也并沒有體驗它3.65秒的全力加速。只是這輛懸架整體高度比后驅版更低了半指左右的車型,依舊提供了一個非常舒適的乘坐體驗。
在我詢問福特為什么選擇將Mustang的第一臺電動車造成SUV的時候,我聽到了Macan這個單詞,福特希望提供給大家的是一臺有駕駛樂趣,但是又兼顧家用,有著足夠空間,可以日常通勤的車型,盡管它不是跑車,但由于低重心的特質,也能傳承Mustang的駕控基因。
如果你覺得上面那個回答太官方,那Mustang對于福特以及Mach-E的意義或許就如我在文章開始寫下的Mustang歷史一樣:Mustang的誕生,其實是順應了時代與潮流,讓大家用相對平民的價格,買到心儀的車。只不過曾經的潮流是大排量跑車,如今的潮流,成為了電動車,成為了SUV。所以電動SUV掛野馬標,配嗎?深思之后,我覺得并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