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年代孕育的鮮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發生在 80 多年前的西路軍征戰河西走廊,彰顯著堅持革命、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西路軍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關鍵詞:西路軍精神;紅色基因;歷史功績
2019 年 8 月 20 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指出:"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 這一重要講話,對西路軍歷史和西路軍將士給予崇高評價,為新時代進一步繼承和弘揚西路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指明了方向。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經歷了什么,讓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
一、征戰河西走廊
1936 年 10 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后,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五軍、第九軍、第三十軍共 21800 余人,根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從甘肅靖遠縣渡過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后因時局變化計劃被迫中止,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的古浪、永昌、山丹、 甘州、臨澤、高臺、肅南、安西等地,經過大小戰斗 80 余次,殲敵 25000 余人。在長達半年的斗爭中,西路軍共犧牲 7000 多人,被俘 12000 多人( 其中 6000 多人慘遭殺害 ),最終僅 400 多指戰員抵達新疆。西路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河西大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二、不朽的歷史功績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在千里河西走廊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悲壯征程, 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奮斗之歌,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 業績。第一,西路軍的西征沉重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勢力,極大地削弱和動搖了"二馬"等反動軍閥在甘青地區的封建家族統治。第二,西路軍的西征吸引和牽制了黃河兩岸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動向,有力策應了河東紅 軍和友軍的戰略行動,為爭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和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第三,西路軍的西征也如長征一樣, 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宣傳了黨的主張和革命的真理,撒下了革命的火種,使長期深受封建軍閥黑暗統治的甘青各族勞苦大眾看到了希 望和光明。第四,西路軍為黨和軍隊保存、培養了部分軍事骨干,部分指戰員進人新疆后經過學習和培訓,成為我軍各個技術兵種的先驅。通過黨 的營救及西路軍失散和被俘將士百折不撓的奮斗,仍有 5000 多名紅軍將士回到了黨的懷抱,成為黨和人民軍隊的骨干。據統計,其中有元帥 1 人,國家主席 1 人,國防部長 1 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1 人,大將 1 人,上將 3 人,中將 14 人,少將 87 人,另有省部級干部 10 人,共計 119 人。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共產國際的關心和援救下,西路軍左支隊到達新疆的400 多名將士,經過學習和技術培訓,分別成為航空、無線電通訊、情報、醫務、裝甲、汽車、炮兵等方面的骨干,為人民軍隊技術兵種的創建和發展打下了基礎。西路軍精神與偉大的長征精神一脈相承,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革命戰爭歲月中的鍛煉和升華, 在今天依然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弘揚西路軍精神
紅西路軍的西征雖然失敗了,但 21800 余名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起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留下了永不褪色的西路軍精神。這就是:1. 忠誠理想,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在頂風冒雪英勇西進的 21800 名西路軍將士身上,特別在失敗后歷盡艱險曲折奔赴返回革命陣營的約 5 千名西路軍將士身上,在 1 千 3 百多名西路軍女戰士身上,在董振堂、陳海松、鄭義齋、孫玉清、楊克明等數千名英勇獻身的西路軍將士身上,都有集中突出的體現。董振堂、楊克明等近 3 千名紅 5 軍將士所以與高臺共存亡,就是因為他們堅信董振堂軍長動員時所說的:"革命一定會勝利,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會到來!"供給部長鄭義齋所以用自己的生命護送總部疏散所需經費,是為了革命最終勝利,也相信革命最終一定勝利。2.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曾任西路軍騎兵師師長和蘭州軍區司令員的杜義德將軍在《西部悲歌》序言中說,西路軍喋血沙場者 7000 多人,他們全都是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具體事例我在前面已說到不少,諸如紅 30 軍 88 師師長雄厚發因傷留在祁連山中, 與敵激戰后高呼口號,壯烈犧牲。幸存者的回憶、黑夜里見過的群眾,以及儈子手的交代,都有力地證明,他們不愧是寧死不屈的英雄:婦女團政委吳福蓮被俘后,在涼州監獄中吞針而死。3.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作戰精神。幸存者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則往往更艱難、更堅韌、更持久。劉瑞龍、魏傳統等被俘后在張掖獄中唱蘇武牧羊鼓舞自己和戰友們堅守氣節;西路 軍婦女團政治部主任華全雙,秘書李開芬,前進劇團服裝股長王定國等, 歷經艱險曲折返回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許多流落地方的女紅軍也都始終堅守著當初的政治信仰和氣節。4. 服從組織,嚴守紀律,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這一精神,在西路軍宣布失敗分路游擊時體現得最為突出。1937 年3 月中旬,西路軍宣告失敗時,中央 3 月 13 日電示:"必須輕裝,必須立即采取特種方法,達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軍政委員會決定分三路游擊,其中張榮率領的婦女孩子一路,向酒泉方向的紅寨子活動,顯然是為了吸引敵人,分散敵人的追擊力量,是一種不得已的犧牲。5. 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團結一致,同仇敵氣的協作精神。在安西縣蘑菇臺子看守榆林窟的道士郭元亨,當西路軍左支隊路過時,他傾其所有,將自己多年積蓄的"小麥2 石 4 斗、面粉 200 多斤、黃米 6 斗、胡麻油 30 斤、硝鹽 4 口袋、羊 30 只、騾子 1 頭、馬 1 匹",全部捐獻給剛出祁連山,疲憊不堪、饑寒交迫的左支隊,解了 800 多名西路軍將士的燃眉之急。郭元亨道士卻因此遭受了馬家軍的酷刑和敲詐。解放后他被選為甘肅省人大代表,1961 年12 月裝甲兵政治部和已成為裝甲兵副司令的程世才 ( 當年是 30 軍代軍長 ) 寫信證明了此事,并表示深切感謝。
四、傳頌紅色故事
西路軍雖然受到挫折,但留下來的紅色故事始終傳頌在當地。為紀念在高臺英勇犧牲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紅五軍指戰員,高臺縣人民群眾自發倡議修建革命烈士紀念地。1953 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開始建設高臺烈士陵園,1957 年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總面積 4 萬多平方米。園內主要有烈士紀念堂、紅五軍陣亡將士公墓、董振堂、楊克明烈士紀念亭和戰史陳列館。1965 年 6 月 10 日,又在公墓前建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第五軍陣亡烈士公墓紀念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高臺烈士陵園進一步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陵園面貌不斷改觀。2009 年8 月 1 日,高臺烈士陵園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竣工,正式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占地 260 畝,東西長 385 米,南北寬 200 米,成為全國反映紅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最具權威的紀念館。西路軍的悲壯失敗, 不但使我們深切地認識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而且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正 確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吸取前進的力量。
注:本文為 2021 年中共張掖市委黨校(張掖行政學院)校(院)級科研課題"西路軍事跡和精神在紅色基因傳承中的獨特地位研究"階段性 成果
參考文獻:
[1]秦生:《紅西路軍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
[2]安永香:紅西路軍指戰員戰斗精神淺析,《河西學院學報》[J].2011 年第 6 期。
作者簡介:蔣興國(1972—),男,甘肅張掖人,中共張掖市委黨校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共黨史專業研究生,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