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星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中國大運河工程的歷史文化,以及歷朝歷代的規劃建設經驗。結合當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實際,介紹了工程歷史文化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中國大運河;工程歷史文化;借鑒
習總書記站在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戰略高度,十分重視運河文化的弘揚傳承與創新,指出:"要古為今用, 深人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持續利用時間最久的人工河道,曾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安徽六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準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蜿蜒數千里, 成為神州大地上貫通南北的水路運輸大動脈,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統一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仍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工程價值豐富多樣
大運河大運河始掘于春秋,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 疏通于明清。顯示了我國水利水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工程文化遺存。工程遺產是大運河遺產構成的主要內容,由此又派生衍生了其它遺產。大運河是農業文明時期最具復雜性、系統性、綜合性的超大型水利水運工程,技術要素和非技術要素錯綜復雜,對工程的規劃設 計者、施工者以及管理者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單就技術要素來講,它是建設大運河并保證其功能發揮的各種技術元 素,如河道工程、北京人工河湖水系水源工程、戴村壩及汶上南旺運河分 水工程、準安清口與運河渡黃運口樞紐工程、高家堰"蓄清敵黃"大壩工程、宿遷準安段"束水攻沙"治黃保運工程等,均按照不同地點、不同條件、不同需求進行規劃設計與建造;由技術要素集成的人類偉大運河工程, 是中國大運河最顯著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價值。因大運河工程而流布的奏章上諭、工程文件、專史專志、歷史輿圖等文獻,也構成了大運河珍貴而獨 特的工程技術遺產。
2歷代經驗均堪借鑒
作為水利水運結合實施的工程,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梳理就會發現,大運河工程的技術屬性涵蓋了目前分類的航道整治、航道疏浚、河道渠化、港口碼頭等水運工程門類,也包含了防洪泄洪、水資源利用、水文條件優化等水利工程的內容。古代和近代勞動人民面對著數次黃河改道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極盡了工程規劃建設的聰明才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春秋戰國時期,運河工程的技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規劃技術方面,對河 流分布、流量流向、匯流關系以及區域地理等的認知,實施了對運河線路的成功規劃,實現了江、準、黃,以及長江與珠江的聯接。
西漢以后,主要的運河水道逐漸具備了水源保障能力。唐宋時期是運河工程體系最終形成階段,運河與準河交匯的運口開始設閘控制流量和落差,使天然河流與運河之間平順銜接。使得人工水道和天然河流既界限分明,又可成為統一的水利水運工程體系。
明清期間,循古伽河走向,自韓莊村至梁王城村曾建有八道"斗門閘" (只有一道閘門的單閘)。宋代在準揚和江南運河上創造了具有綜合工程效益的復閘,又叫廂閘、塘閘,如運河與準河東岸交匯運口的"楚州西河閘"、江南運河與長江南岸交匯運口的"潤州京口閘"、運河與長江北岸交匯運口的"揚州真州閘"等。復閘由閘門、引水渠和退水渠、蓄水塘共同組成。 除了具有季節性水量調節功能外,多級閘門和引退水渠的運用,形成了類似現代船閘工作原理的功能。這種設施一度在水利水運技術方面領先世界。
元代時興建通惠河。面臨水源以及大都與通州超過 20 米高差的逆行問題,郭守敬主持了水源與航道工程規劃,引西山泉水為主要水源, 含引水、蓄水、供水功能,最多時置 24 閘,使船舶得以逆流而上。
明代時興建戴村壩—南旺水利樞紐,實現多流域間調水和水量配置, 是一項規劃巧妙、布局嚴謹的工程體系!通過閘、壩、堰、堤等水工建筑物的組合運用,實現了運河長江以北至山東臨清高差達 50 米以上的穿越, 解決了運河最高段的水源問題。
元、明、清三代正值黃河奪準 700 年間,由于水文、泥沙條件的巨大差異,黃河洪水和泥沙對運河所造成的工程問題和整治難度超過任何時期。1128 年,黃河改道人泗水,經徐州、宿遷、邳州,至準安清口與準河交匯, 黃準合流后走準河水道人海。為盡力克服黃河洪水與泥沙的嚴重影響,建 設了清口樞紐發揮了重要作用。
3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如何在保護好運河遺產和運河生態的前提下,通過適度的合理開發, 利用工程措施提升運河的水利水運功能,打造水路運輸黃金水道,同時深耕運河旅游,拓展運河景觀和文化效益。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要任務。
最新編制的《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規劃》,涉及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主河道,全長近 3200 公里河道的生態恢復、河道治理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從一定角度借鑒了歷朝歷代對運河進行疏挖和管護的經驗。在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構成部分情況下,更應在借鑒歷史的前提下超越歷史,在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 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
國家正在開展的不同水系間運河連通工程戰略研究,科學謀劃平陸運河、漢湘桂運河、浙贛粵等水系運河連通工程,形成北京至廣州、欽州, 貫穿東、中、西三大經濟板塊 18 個省(市)的水運大通道的工作。也從一定角度借鑒了春秋戰國時期基于河流分布、匯流關系以及區域地理等條件,實施江、準、黃以及長江與珠江聯接的規劃技術成就和經驗,這種水 運網絡的互聯互通,對于不同經濟區間的人暢其行物暢其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資源在更大的范圍內便捷通暢流動、以至于不同特點與屬性的經濟體共融發展,都將產生劃時代的影響。
截至目前,國家在長江、西江、京杭運河等大江大河沿上已建成的 300 余座大型船閘,以及研發的省水船閘等水運工程核心技術,充分借鑒了宋 代復閘及其引水渠和退水渠、蓄水塘等工程結構與功能的寶貴經驗積累。
黃河小浪底、葛洲壩、長江三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均專門配建沖沙閘處理水文泥沙問題,尤其近年來實施頗為成功的黃河調水調沙,充分利用黃河下游河道的輸沙能力,利用水庫的調節庫容,對水流與泥沙實施有效的調節。從這些實施方案里,我們會依稀看到清口樞紐"蓄清敵黃"的影子。因為在研究和設計工程方案的過程中,都會不經意間就會借鑒了黃河奪準 期間興建清口樞紐,盡力克服因水文、泥沙條件的巨大差異而造成對運河 的嚴重影響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同時又不斷總結經驗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近年來實施的內河航道大規模綜合整治與建設,包括航道整治升級、港口資源整合、綠化美化、文化設施建設等,尤其在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的過程中,對大運河工程遺產的借鑒與傳承更是無所不在。尤其對于大運 河工程派生或衍生的遺產文化,例如因漕運而建設的祭祀或紀念性建筑物、構筑物如光岳樓、寒山寺、虎丘塔等。又如因大運河而興盛繁榮的城鎮如窯灣古鎮、臺兒莊古城等。還有見證因大運河引發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俗等。都應當古為今用,都是當代進行相關工程建設時應 當借鑒和繼承發揚的。
結束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大運河工程歷史上的經驗與教 訓進行批判地繼承,還應當留意辨識與保存工程的致災遺存遺跡等。如明代長達數十年之久的"迦河之議". 期間曾有多種方案幾度更改,耗費了難以計數的人力與財力均難以奏效,教訓不可謂不沉痛。終至開鑿迦河功成. 南北漕運得以避開黃河水患. 運河才暢通無阻. 成為大運河治河史上的典范。
參考文獻
《中流擊水 江河湖海奏華章》潘海濤 陶書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