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暉

李后強。
“兩項改革”是四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招、深化基層治理改革的主抓手。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李后強對這一話題持續關注。他曾撰文表示:“優化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推進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抓住了優化鄉村資源結構、提高治理效能的基礎。”“兩項改革”現已進入后半階段,日前,李后強接受廉政瞭望記者專訪,暢談他所理解的“后半篇文章”。
廉政瞭望:怎么看“后半篇文章”瞄準的四大任務,檢驗“后半篇文章”成效的標準是什么?
李后強:四川“兩項改革”力度之大全國罕見。“前半篇文章”推進得比較順利,形成了物理變化。但正如競技運動一樣,上半場通常旨在熱身,下半場往往才決定勝負。“兩項改革”是否真正可以催生化學反應,還得看“后半篇文章”做得怎么樣。從某種意義上講,“后半篇文章”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后半篇文章”涉及的四項重點任務,跟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既全面貫通又獨具特色。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者有機聯系,就像化學反應所需的溫度、濕度、壓力、催化劑一樣,缺一不可。這些任務都關乎民生,體現了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民為中心。
“兩項改革”的本質是行政體制改革,是對基層權力范圍和運行機制的一次調整。檢驗“后半篇文章”的成色,需要設置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但歸根結底還是看群眾滿不滿意。推動“前半篇文章”時,不少地方政府給群眾許了諾,比如居住環境改善、辦事更加方便、就業收入增加等,得到了廣泛支持。這些承諾不能成了空頭指標,多兌現一分,群眾實惠多一分,“后半篇文章”的勝算也就增加一分。
廉政瞭望:怎樣保證“兩項改革”之后公共服務效率不減,質量提升?
李后強:過去四川的鄉村設置長期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密、實力弱的情況,公共服務開支大,服務半徑小,效能不高。通過基層建制調整減量,大大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可以集約資源打造更為優質的服務條件。
部分鄉村建制調整了,一些公共資產騰退了出來。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適用的房屋可以作為村民或集體的生產用房,也可以保留過去的功能,繼續為周邊群眾提供養老、醫療、寄遞、休閑等服務,不能因為村的建制沒了,公共服務也就離開了。
目前一些地方采取了臨時性措施,保證了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群眾辦事不受影響。但要作長久打算,還是應該多管齊下,既要靠行政安排優化布局,擴充基層服務權限和能力,也要借助發揮市場作用,不斷改善農村交通、通信條件,著眼用現代化的方式解決問題。
廉政瞭望:做好“后半篇文章”需要鎮村干部隊伍發揮什么作用?怎樣解決建制調整后的融合問題?
李后強:改革的順利推進往往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干部隊伍的穩定十分重要。“后半篇文章”攻堅階段正逢基層全面換屆,一批干部進行了流動,這可能會是一個變量。建議在調整相關干部的時候把握好節奏,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許多農村面臨著“空心化”問題,農村干部隊伍也出現了“空心化”。前些年我回老家,看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老漢還在當團支部書記,可見很多基層組織已經名存實亡。選派年輕干部下鄉是條重要途徑,可優先選擇本鄉本土人,把“鄉愁”化為用人策略。
現在的鄉村,從村民結構、組織形態乃至資源權屬都同過去發生了很大改變,面臨的發展任務也大不相同,對村干部的能力要求自然也高得多。現在不但需要管理鄉村的能人,更需要經營鄉村的能人,要懂得盤活各類資源,也要有闖勁。四川在農村改革方面有著良好傳統,廣漢金魚公社、彭州寶山村的改革都曾聞名全國,現在搞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也需要那樣的帶頭人,為改革樹立榜樣。
除了干部外,還應注重發揮地方名人、鄉賢的“穩壓器”作用。一些鄉村合并了,群眾間難免會出現各種看法,甚至發生一些摩擦。名人鄉賢帶著村民互相走動,充分溝通,很多問題自然可以消弭,大家才能團結一致向前看。
廉政瞭望:“兩項改革”之后打造鄉村產業需要掌握哪些原則?可以有哪些創新?
李后強:做好“后半篇文章”,必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過去搞“上山下鄉”為的是改造城市知識青年的主觀世界,現在也應當適度放寬并鼓勵社會資本下鄉,目的是改造農村的客觀世界,為農村帶去一批產業發展項目,使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
產業發展要動腦筋,要講規模效益,但更要注重質量。各地要發展“特、專、精、高”的產品,打造自己土地上能長出來的“有根的產業”,莫讓“一村一品”成為口號。產量問題不用太過擔心,老話說“物以稀為貴”,看效益要算總賬。
“兩項改革”初步實現了縣域經濟版圖的整體性重塑。建議按照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思路,不以行政建制為邊界,而以產業要素為紐帶,優化配置資源,合理劃分產業區域。可以跨區域發展“飛地”經濟,鄉村企業甚至也能在沿海大城市建立自己的產業鏈。當然,這還涉及考核指揮棒的問題,通過考核指標調整,增進地方政府間的合作意識,打破“諸侯經濟”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