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全媒體記者 許然
日前,屢上熱搜的第八次國務院大督查落下帷幕。督查組歷時10天左右,分別前往16個省(區、市),發現了多個關乎群眾與市場主體利益的問題。比如,遼寧海城多處礦檢站違規收取企業保證金、內蒙古交警執法隨意性大、烏蘭察布辦證效率低時間長、呂梁企業主申領惠企資金難、畢節市新光村水龍頭長期閑置成“擺設”等。
問題一經發現,當地紛紛表態“連夜整改”“立刻整改”。就這一現象,不少人提出質疑,“這些問題為什么平時發現不了,或是發現了卻久拖不決,非等國務院督查組來了才立行整改?”
據相關人員透露,16個督查組分赴各省(區、市)開展實地督查時,都帶著一份厚厚的問題線索清單,少則幾十條、多則數百個。在了解落實成果的同時,督查組均不回避問題。
對此,有人提出疑問:“國務院大督查什么都管嗎?”
從實地督查的情況來看,并非如此。梳理各地暴露出的問題可以發現,督查組重點關注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4類:亂收費、亂攤派現象,民生焦點,“放管服”堵點,鄉村振興薄弱點。
在亂收費、亂攤派現象方面,督查組在內蒙古自治區暗訪時發現,部分交警在道路上設置臨時檢查點,以“未按規定使用安全帶”等理由對途經的貨車實施處罰。事實上,許多司機并不存在相關違法行為。在遼寧海城市,當地城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設立20多處礦檢站,對所有礦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違規收取保證金。
對于上述亂收費現象,督查組還追問了背后的原因:前者是由于上級亂攤派,基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隨意性大、不規范,采取“一刀切”式罰款。后者是歷史原因與腐敗問題相交織,表現為地方權力“任性”,政府決策缺乏法律依據。
有時候頂層決策的出發點是好的,在落實環節卻走樣變形,甚至給老百姓“添堵”。比如,在民生焦點方面,督查組發現,在山東萊州市,年滿60周歲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為領取每月80元的獎勵扶助,需要提供多項非必要證明;安徽淮南中燃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辦理燃氣入戶時捆綁銷售燃氣配件,增加了群眾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的經濟負擔。
此外,督查組還發現了江西贛州市育才技工學校存在違規收費亂象;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存在辦證效率低時間長、工作人員涉嫌與“黃牛”勾結不當牟利等問題。
除了民生問題,為市場主體解決疑難問題,也是國務院大督查工作的著力點。圍繞市場主體展開的監督調查,具體表現為追蹤“放管服”堵點。
在督查中,企業在審批過程中“多頭跑”“來回跑”的現象較為普遍。督查組在山西省呂梁市督查時發現,部分中小企業主專項支持資金申請成功后,資金到賬的過程卻面臨長時間“多頭跑”困境。在海南省臨高縣,汽車租賃企業在申請購車指標的過程中,也存在上述“多頭跑”現象;在寧夏石嘴山,企業要購買安全生產責任險,只能通過當地政府指定的公司購買。
按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要求,督查組也聚焦鄉村振興薄弱點,重點對涉農問題線索進行核查。
從多個督查組曝光的問題可以發現,農村基礎設施荒廢、閑置成為普遍現象。比如,貴州畢節威寧秀水鎮新光村的水龍頭長期閑置成“擺設”,許多村民生活全靠自家屋頂接到的雨水;山西省婁煩縣的部分鄉鎮污水主管網鋪而不用;貴州畢節納雍縣和當地企業合作建設的省級農業示范園區,開建不久即爛尾,上百畝永久基本農田荒廢5年多;廣西部分鄉鎮級和村級電商服務站長期閑置。
督查組在內蒙古自治區暗訪視頻截圖。
針對國務院大督查發現的各類問題,多地紛紛表示“立行立改”“連夜整改”。
后續整改情況究竟如何?從各地的動作來看,有的地方加大了整改力度,并對相關責任人啟動了問責;有的地方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個別地方在接受督查組的約談中也表達了客觀存在的難處。
在督查組公布了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不動產登記耗時長、工作人員和“黃牛”勾結牟利的問題后,該市自然資源局集寧區分局黨組成員、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周雅卿,以及該中心工作人員李素芳相繼被查處。
同樣在內蒙古自治區,個別地方交警執法存在不規范、隨意性大等問題被曝光后,自治區公安廳交管局連夜成立工作專班,派出3個工作組到實地核查,派駐公安機關紀檢監察部門立即介入調查。從9月8日到9月22日,共有31名警務人員受到黨紀政務處分。
相比上述損害群眾利益、相關責任人被問責的事件,一些群眾身邊久拖未決的小事,督查組一旦介入,堵點就能被打通,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在中部某省一小區200多戶人的水表被凍裂后,業主墊付260元的水表費遲遲未發到群眾手中。在督查組成員到達該小區的半小時前,業主卻收到了退款;在海南臨高縣,李先生花了3年時間都沒辦下來的購車指標,在督查組介入不久后就辦好了;督查組在到達貴州畢節新光村后,多年未見水的水龍頭均出水。對此,有村民戲言“領導來了,水才來”。
在接受督查組的約談中,個別地方也表達了客觀存在的難處。針對督查組在遼寧營口市中小企業園周邊發現的違規設置限高桿問題,地方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要考慮環保和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需求,實行限制通行和貨車通行證管理”。不過,在督查組指出問題癥結后,該市政府負責人又改口,將按要求全部拆除限高桿。
有專家指出,從國務院歷次大督查的情況來看,盡管多地均表示“立行立改”“建章立制”,但一些相似的問題依舊突出。比如,國務院在2014年展開的第一次大督查中就指出,不少政策措施落實的力度不到位,存在懶政怠政、失察失職瀆職等行政不作為現象。
在第二次大督查中,國務院對上述行政不作為問題進行了首次問責。第三次大督查又發現行政不作為、亂作為,部分地方存在財政資金閑置沉淀、涉企亂收費、落實“放管服”改革政策不到位等現象。比如,江西南昌市發改委涉企亂收費、云南元陽縣扶貧資金被套取及大量閑置等問題仍存在。
群眾事,無小事。此后督查組緊盯民生痛點,在2018年的第五次大督查中就網絡提速降費套路、看病難、路政強行收費等突出問題,督促有關部門整改。針對少數部門及其領導干部漠視群眾利益、任性執法等現象,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進行了嚴厲通報,比如河北順平縣違約占用民營企業土地長達10余年,河北衡水景縣存在違規征稅攤派,舉債搞迎檢、辦大會、籌建形象工程等問題。
在一些紀檢干部看來,類似扶貧項目閑置,地方違規亂收費、搞攤派,企業辦事難等問題依舊突出的背后,反映的是有關地方和單位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
有干部向記者分析,這種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一些干部的“唯上思維”在作祟。比如,鄉村扶貧設施“建好就閑置,交付后成擺設”現象之所以多發,就在于一些基層干部為完成專項扶貧考核,在引進項目時并未考慮實效性和本土化。
隨著相關負責人的變動,這些項目長期無人問津,最終閑置甚至爛尾。水龍頭長期成“擺設”、污水主管網鋪而不用反映的也是這類問題。
上述人士分析,“唯上思維”引起的結果就是漠視群眾利益。比如督查組在多地發現的專項補助資金發放難、購車指標申請難等問題,就是一些地方部門職能邊界不清,漠視群眾利益,工作作風散漫導致的。
只要督查組一來,這些問題就能立馬得到解決。因此,有人認為,這一方面展現出督查組在推動問題解決上的“利劍”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引人深思:如何才能讓地方政府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去傾聽群眾呼聲?
據介紹,國務院大督查制度始于2014年,如今已經持續了8年,形成了反映問題、核查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為發現隱藏在暗處的問題,大督查開設了多樣化的舉報渠道,廣泛征集線索。面對的問題線索量大面廣,但集中式的督查只能持續一段時間,解決部分問題。
對此,有相關學者認為,無論是傳統信訪還是信息化手段,最關鍵的是各級干部要以“人民為中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該解決、能解決的問題盡快解決,而不是要等到督查組發現后才“立行立改”“連夜整改”。此外,還需回歸源頭治理,長效監管,強化責任追究,把功夫花在平時,不能僅靠突擊式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