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當偶像出現在機場或活動現場時,扛著如長槍短炮般攝影器材的“前線組”為偶像拍照忙得不亦樂乎;當偶像登上某選秀節目或榜單時,“打榜組”不怕熬出黑眼圈,徹夜不眠投票、“刷榜”,只為讓偶像的名次保持前列;當偶像被曝出負面新聞時,“控評組”立即升級文案“預警”,引領幾波“正面”輿論浪潮“沖刷”不利于偶像的評論;當偶像出了新專輯、代言了新產品時,“氪金組”你一塊錢我一塊錢、不遺余力地號召集資,用真金白銀撐起偶像的“排面”……
以上這些行為,一度成為“飯圈”常態。不管出錢或是出力還是出感情,只要能讓偶像擁有“璀璨”的星途,對于“飯圈”男孩、女孩來說,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圈內人樂此不疲,圈外人卻一頭霧水:“飯圈”究竟是個什么圈?為何它能夠“圈”住眾多年輕人的心?
“飯圈”也稱“粉絲圈”,“粉絲”或“飯”源自英文單詞“fans”的音譯。早在20世紀90年代,著名傳播和媒介研究學者亨利·詹金斯便將“粉絲”定義為“狂熱地介入球類、商業或娛樂活動,迷戀、仰慕或崇拜影視歌星或運動明星的人”。
因此,當年香港明星在大陸引起追星熱潮時,很多人購買這些明星的海報貼在床頭、循環播放磁帶里偶像的歌曲等行為,都是粉絲文化的表現形式。而隨著社交媒介的日益興盛,粉絲文化逐漸融合了多元符號形態、傳播渠道和敘事方式,國內的粉絲圈群甚至引進了日本、韓國的粉絲圈群那套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一種具有嚴密紀律、以偶像為中心的群體自組織——“飯圈”便形成了。
“飯圈”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粉絲群體更多接觸明星從而獲得個人滿足和認同的需求,而在一些人看來,“飯圈”也是娛樂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一個成熟的“飯圈”里,粉絲會高效地分工配合,充分發揮自身所長為偶像服務,如文章開篇所提及的為偶像投票、集資等。而這其中,聯系粉絲與偶像的“官方粉絲后援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說,“飯圈”內部也有等級劃分的話,那么作為唯一能夠與藝人公司對接的“官方粉絲后援會”的管理者,即“粉頭”,無疑處于核心層,他們招募粉絲入會、掌控“飯圈”成員、建立“飯圈”規則。在此基礎上,一些成員又自行建立了次級子系統——后援分支機構組織,成為“飯圈”里擁有較高話語權的“大粉”,可以指揮粉絲行動。分支機構組織在不同的活動中又可分化出更次一級的粉絲站等小組織機構,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給予偶像支持。
如此一來,“飯圈”便將互聯網上千千萬萬個“散粉”聚集起來。也正是因為“飯圈”與明星藝人本身有著聯系,“粉頭”組織粉絲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更像偶像本身授意,這也更加讓粉絲們產生參與偶像事業和人生的“沉浸感”,進而為偶像更加傾情投入。
認同感、組織性為“飯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要想讓“飯圈”規模擴大、影響力加大,需要持續不斷的“熱情”來沖擊。青少年群體具有極高的獲取互聯網信息的能力,同時精力旺盛,也就成了“飯圈”的主力軍 。
據中國報告網的《2020年中國粉絲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現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顯示,“90后”里追星群體占比為26.78%,“95后”中有50.82%,“00后”中則有接近70%的人追星。這也就意味著,“飯圈”架構看似堅不可摧,但其組成人員絕大多數缺乏成熟的心智,尚未形成獨立意志,很容易被煽動和影響,從而讓“飯圈”的走向在理性和非理性間搖擺不定——往前一步是天堂,退后一步是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