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靈爽


人物簡介
涂謝嶺,1985年11月出生,省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處副處長,省醫療保障局派駐綏芬河市綏芬河鎮前進村第一書記。2021年5月16日,涂謝嶺在回哈爾濱聯系醫療專家為前進村村民義診時突發心臟病去世。2020年10月,涂謝嶺榮獲省直機關落實“五細”要求踐行“工匠精神”先進干部稱號,2021年7月,省醫療保障局追授其為優秀共產黨員。
盛夏時節,在綏芬河市綏芬河鎮前進村,滿眼都是新綠。
“我經常感覺頭暈……”“大夫,我一到晚上就感覺喘不過氣,你說這是咋回事兒……”一大早,村民們就在村委會門口排起了長隊,等待著省里醫療專家的診斷、治療。看著近在咫尺的專家們,不少村民卻忍不住紅了眼眶。因為將專家帶進前進村的人——涂謝嶺已經不在了。
2021年5月16日,省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處副處長、前進村第一書記涂謝嶺因突發心臟病,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鄉村振興的路上,年僅35歲。
再也回不來的“戰士”
涂謝嶺去世后,他的辦公桌上依舊整齊地擺放著前進村產業園區建設計劃,手寫、手繪的民情地圖,醫療保障政策,村民的聯系電話……一切都和他生前一樣。
“他來了之后就在村里扎根了,吃住都在村里,每天就研究村里的實際情況。”綏芬河鎮黨委宣傳委員佟偉剛回憶說。
從2020年9月到2021年5月,144篇日記記錄了涂謝嶺在前進村的日子,清秀的字跡記滿了他的所見所思:
“現在綏芬河全市進入疫情防控應急狀態,全民核酸檢測工作也正式開始了,一定要站好疫情防控的每班崗……”
“依托省、市醫療保障系統,我和省、市醫療機構取得了聯系,入村義診的事兒有了眉目,村里百姓看病不用愁了……”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卻以平凡而精彩的生命書寫了共產黨人的擔當本色。這一篇篇樸實的日記,就是涂謝嶺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
“我都沒見到他最后一面……”村民錢福榮得知那個總帶她去市里看病的涂書記走了,鼻子忍不住一酸。
駐村工作千頭萬緒,但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哪怕再小的事兒,群眾都會記在心上。涂謝嶺深知這一點。如何發揮第一書記作用,激發基層黨建活力?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涂謝嶺最常思考的問題。
負責6000余戶居民的疫情防控工作,累計完成10 133人次的核酸檢測任務;深入走訪入戶36次,為21名村民開展義診,指導幫助35名村民進行高血壓、糖尿病認定,每月減輕村民醫療費用負擔10 000余元……從疫情防控到聯系義診,全村人把這位城里來的涂書記當成了親人。
“這孩子就是心細,為了村里建木業園區的事兒,可是沒少操心。”提起“小涂”,前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忠民總是忍不住感慨。
涂謝嶺生前總說,他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從醫保戰線來到村里,他急切地想把遠離病痛的希望帶到前進村。手拿著筆記本,家家戶戶地跑,涂謝嶺工作的情景,前進村的村民們都記憶猶新。一位60多歲的村民因為房屋糾紛多次上訪,涂謝嶺三天兩頭上門做工作,有時一聊就是大半天,還到多個部門查閱資料,最終把這位村民反映的問題處理妥當。
“董書記,車停在院里,我走了。”這是董忠民收到來自涂謝嶺的最后一段語音,他已不敢再聽。董忠民轉頭望向窗外,喃喃自語道:“明明說好第二天回來的,咋就走了呢?”
取之不竭的“寶庫”
“到現在我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省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處處長所超得知涂謝嶺去世的消息,感到“突然一下子,全身的力氣就像被抽干了一樣”。
回憶起和涂謝嶺有關的點點滴滴,縱使一再告訴自己男兒有淚不輕彈,所超的聲音也數度哽咽,“我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涂謝嶺寶庫。他收集的那些資料真的像寶藏一樣,無論有什么問題,你都能在他那兒找到答案。”所超說,現在自己只當涂謝嶺還在前進村沒回來,因為涂謝嶺出發前說過,等他把村里工作做完了就回來。
2018年黑龍江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整合后,醫療保障部門成為解決貧困人口“三保障”問題的主力軍之一。涂謝嶺深入學習、反復研讀國家相關政策,全面摸排了黑龍江省貧困人口數量、致貧原因、排名靠前的致貧病種等情況,聚焦貧困人口醫療救助水平低、各地基本醫保門診慢性病管理和醫療救助政策不規范、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政策不明確、一般診療費落實不力等問題,先后草擬了《切實提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救助水平實施方案》《進一步規范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扶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落實村衛生室一般診療費政策的通知》《規范全省基本醫療保險門診慢性病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后來,涂謝嶺又加入“省醫療保障局扶貧工作專班”,發揮自己在全省醫療保障扶貧工作中政策積累和充分調研方面的經驗,參與起草了《黑龍江省醫療保障局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并密切跟蹤落實情況,結合各地工作落實中發現的重視程度不夠、過度保障或保障不到位、落實不及時不規范等問題,草擬下發了5個配套政策文件和2個調度摸排文件。自2018年起,涂謝嶺先后調研走訪、暗訪督導14個貧困縣,排查問題65個,逐一幫助整改。
“現在我省群眾享受到的醫保政策,可以說,幾乎都是從他的電腦里一個字兒一個字兒敲出來的。”省醫療保障局扶貧辦公室負責人岳海為說。
岳海為還記得,送別涂謝嶺的那天,吊唁人員從告別廳排到了門外,未能進場的吊唁人員也隔著墻壁自發站成了整齊的兩排,伴隨著低沉的哀樂和悼詞,整齊地向遺體三鞠躬。雖然他們未能進場告別,雖然一面墻壁阻擋了人們瞻仰遺容的目光,但擋不住同志們由衷的敬意與不舍。
“天妒英才!”省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處處長曲路只說了這一句話,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不愿再多說……
未完待續的故事
“團團,生日快樂,這個月你就整整三周歲了。爸爸媽媽也祝賀你成功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變,歡天喜地地融入幼兒園生活。”視頻畫面里的涂謝嶺滿是欣慰。
誰都想不到,這段喜氣洋洋的視頻竟成了他留給孩子的最后回憶。第一次畢業,第一次成為小學生,第一次戴上紅領巾……那些涂謝嶺本可以見證的千百個“第一次”,再也無法實現了。
“涂謝嶺走了以后,我們說看看家里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幫助。他媳婦說‘沒有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把謝嶺沒有完成的駐村工作,特別是義診工作完成了。我感覺,涂謝嶺和他愛人都是偉大的人。”省醫療保障局二級巡視員張冰琦說到此處,已是淚眼婆娑。
誰不是血肉凡胎?誰沒有兒女情長?只因為他是“戰士”,一旦選擇了出征,就義無反顧。
“不管鎮里安排什么工作,村里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不能種了鎮里的地,荒了村里的田。”“要是沒弄完就別急著回家了,一切還得以工作為重。急群眾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是岳父劉中濱通過微信發給涂謝嶺的囑托,工作是這對翁婿間交流的主要話題,而他也是按岳父的教導腳踏實地地干工作。
“組織策劃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系列活動,營造愛黨愛國的濃厚氛圍,激發新老黨員帶動引領村集體發展的正能量和積極性;與村‘兩委共同研究產業園區土地問題,尋求適合本村實際的產業項目,為村集體發展和農民增收尋找新的出路;依托省市醫療保障系統,對接省、市醫療機構,提供入村義診,讓村民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對接醫藥公司,針對常見病種和常用藥品,提供贈藥服務,做好其他醫療保障服務在村里的覆蓋落實,減輕村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涂謝嶺寫下的2021年度工作計劃和個人目標,留下了他未竟的事業,也給許多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涂,黨史學習教育的文化墻,村民們都看到了……”
“涂書記,前進村一切都好,勿念!”
“謝嶺,義診的專家已經進村了。”
日夜奮戰,他不告而別;以身許國,他從未走遠。一幅前進村振興的藍圖接續傳遞,涂謝嶺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這片堅實的黑土地上,永遠活在前進村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