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星

向長全,今年60歲,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古村坪村黨支部書記,榮獲湖北省“優秀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連續兩年夷陵區“優秀共產黨員”、夷陵區“防汛救災及災后重建工作先進個人”……屬牛的向長全憑著一股“牛勁”,“啃”完了小山村的“苦草草”,“耕”出了村民們的“甜果果”。
苦盡甘來“苦”村坪
古村坪,三峽大壩庫首北岸半山坡上的一個小山村,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曾是夷陵區26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過去,險峻的地勢將一代代古村坪人困在這里,年長的村民都習慣稱呼“苦”村坪——環境艱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
78歲的望西松,退休前任太平溪鎮黨委副書記。他說過去的“苦”村坪,只有“三條土路、兩劈枯山、一條濁溪”。
1988年,薄刀嶺發現蛇紋石礦,全鎮第一家礦廠開在院子墳村。本以為有了集體經濟,日子就能紅火起來,可現實給了迎頭一擊——銷路不暢,連年虧損。村民們滿懷希望變成滿腹牢騷:“搞什么花里胡哨,還不如種田!”
1995年,向長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礦長。“我那時候年輕,豁得出去,每年自家春茶一出來,就帶著茶葉跑客戶,冬天帶臘肉,混臉熟。”向長全甚至隨身揣著幾塊石料,一有機會就拿出來推介。
幾年努力,蛇紋石從4元一噸賣到28元一噸,銷到宜昌乃至外地,帶動了村里近80人就業,實現銷售收入20多萬元。全鎮“墊底”的院子墳村,成為當時鎮里唯一不欠債的村子。
2003年,古村坪、院子墳、茅埡三村合并,統稱古村坪村。黨員群眾集體投票,選擇向長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如今,近4000畝高效茶園成為村里靚麗風景,5家茶葉加工廠把“綠葉”變“真金”,50KW光伏發電站持續為村集體創收。村民們用上4G網絡,刷起直播和短視頻,辦起農家樂,高山土蜂蜜、茶葉、臘肉、土豆等農產品“小有名氣”,人均年純收入14000多元。
36載獻給三峽庫區
“我是長全的入黨培養人,一路看著他成長,他講黨性、不怕苦、肯吃苦、有愛心!”望西松說。
其實,向長全對村里的責任感,并不是天生的。
“我十幾二十歲上,就到黃柏河采石場打工,一天能掙6、7塊錢哩。后來村里說年輕人少,我又讀過書,喊我回來做事。”
工作一年,向長全拿到工資2000多元。“那時對村里的事一點也不感興趣,一心想離開看膩了的大山,出去闖蕩。”
鎮村干部心知,村里要發展,正需要這樣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望西松與向長全懇談多次,“留在家鄉吧,你看看鄰里鄉親窮成什么樣,你是可以為他們出一份力的!”
向長全一邊工作一邊糾結,慢慢地,他腦海里的工地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鄉親們淳樸的笑容和話語。
這時,望西松對向長全提出了新要求——入黨。之后,向長全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對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年至少要為老百姓做成一件事。”
這就有了1995年“走馬上任”后“盤活”蛇紋石礦的故事——這是向長全給自己定的“要做成的第一件事”。
從風華正茂到花甲之年,向長全一直留在家鄉古村坪。36載光陰,一晃,就融進了三峽庫區一泓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