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婉楠 姜宏
摘 要:新時代黨中央基于理論與實踐、現實與未來,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科學思想不僅能夠解釋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還能提供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不僅對于中國發展有益,對國際社會也具有借鑒意義。文章結合時代背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依據,以經濟學的視角對這一思想進行理論探索,并通過對習近平經濟思想與經典理論之間的對話和與發展現實之間的比較分析,論述這一新時代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濟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3-0058-03
作者簡介:付婉楠(1997-),女,吉林臨江人,長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姜宏(1978-),女,吉林德惠人,博士后,長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世界經濟研究。
新時代黨中央基于理論與實踐、現實與未來,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科學思想不僅能夠解釋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還能提供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不僅對于中國發展有益,對國際社會也具有借鑒意義。下面,本文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理論進行探討。
一、習近平經濟思想主要內容研究
1.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地位和歷史使命在任何時候都不得動搖、不可動搖。中國共產黨相對于其他政黨而言的特殊階級屬性,馬克思在其《宣言》中作了詳細論述。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和原則,就其屬性而言,共產黨所持有的“特殊屬性”只是在于它始終堅持正確的生產力方向,革命性地代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這就是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政黨最根本的區別所在。在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身的特殊利益,毫不掩飾地奉行經濟自由政策,并且每當有人試圖反對、加以干預時,資本家更是喧賓奪主地聲稱這是在破壞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不能充分涌流,并借此抓住機會比先前更加大力地鼓吹他們所謂的經濟自由。因此,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自由其實就是經濟無序,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障經濟發展方向,有序發展經濟。
2.堅持人民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中心的經濟思想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這句話的重要價值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抽象為生產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要實現共同富裕和人類解放的社會科學。在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關系表現為私有制,而這種私有制無限度地表現為資本家或有產者的私有制,進而無限度地擴張為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即有產者的財富是無限的,無產者的財富是極其有限甚至沒有的。在這種狀態下,社會財富不均必定引起強烈的經濟沖突,進而激起一系列的社會矛盾,結果則是整個社會系統癱瘓,經濟工作被迫停止。于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竭力向我們描述了上述事實,批判剩余價值的生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的經濟思想,指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服務人民、人民普惠共享。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牢牢堅守這一思想,將人民的根本利益貫穿經濟發展過程始終。
3.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了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對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以金錢利益的最大獲得和GDP的極速增長為終極目標的根本性批判,是一種新型的以經濟結構對稱態為基本要求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呈現方式。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的效應正在形成。首先,“速度”新常態,即經濟增速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對此,有人擔憂并懷疑中國經濟是否唱空調,國家給出回應:一切指標都在合理范圍內,即增速雖然放緩、下降,但由于結構優化、高科技產業發展、民生就業穩定等,經濟總量依然穩定增長。其次,“結構”新常態,即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得到改善,總體來看,生產和需求之間基本保持平衡。但是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目標來看,這還遠遠不夠,需繼續調整。只有完全保證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比例適當、結構均衡,經濟才能實現穩增長。最后,“動力”新常態,即創新驅動力提升。馬克思曾提到,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比以往任何社會都要多的社會生產力,資本家積累大量財富的根本就在于他們擁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社會,資本主義國家依然站在發展前列,科技水平依然處于領先位置。因此,我國要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提高科技水平,而這一關鍵在于創新。
4.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方面,經濟發展離不開市場機制。首先,供求價格機制。供求價格機制使得社會總勞動和資源要素得到流動配置,是企業生產和市場調節的基礎和信號。其次,競爭機制。嚴格來說,以人為單位的經濟主體之間沒有任何相等的利益,原因在于個體的差異性和利益上的對立。但從宏觀結果看,他們都將拉動經濟增長。這是因為,出于主體追逐利益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他們只承認互相利益的壓力加在他們身上的強制”。最后,風險機制。收入越大,風險越大。在利益刺激下,經濟主體會主動投入高風險行業來獲得高利潤。也正是由于風險的存在,各經濟主體謹慎決策,努力規避風險,有效保障了經濟平穩運行。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終極目標的資本主義生產總是隨意擴大生產規模,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還導致勞資關系、供需關系的緊張,其后果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應引以為鑒,在堅持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統領作用,以保障經濟的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