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鑫

摘? 要:家豬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傳統的養豬生產系統通常以相對較大的規模對豬進行群體飼養。因對資源和群體社會階層支配關系的爭奪,群居的豬往往會發生攻擊性爭斗,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豬的某些生產性能。然而,有些生產性能既受豬自身基因的影響,又受豬群同伴基因的影響,因此通過改良豬的社交行為選育出能滿足生產和市場需求的豬種是可行的。
關鍵詞:社交行為;生長速度;遺傳力;社會遺傳效應
中圖分類號:S814.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21)05-0004-03
家豬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對新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與野豬具有許多共同的行為特征,包括群體采食、好奇性和群體社會階層結構。傳統的養豬生產系統通常以20~30頭相對較大的規模對豬進行群體飼養,導致每頭豬對多種資源的需求量受到限制,例如飼養面積和飼料利用率。
群體飼養的豬群一般由無血緣關系的個體組成,它們在生長期間要與陌生的豬進行多次混群。因此,社會交互,包括資源競爭和群體內的支配關系,是豬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豬的某些社交行為具有潛在的破壞性,如會導致耳朵和尾巴受到損傷,進而可能會引發感染。同樣,攻擊性爭斗不僅可能會給豬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傷或腹部受傷以及隨后的感染,也會消耗機體的能量。諸如此類的傷害行為會降低豬的福利,也會因為應激導致其生長性能下降和脂肪沉積增加。
1? 遺傳力
豬的生長性能是可以遺傳的,且會受豬自身的基因(直接遺傳效應)和豬群同伴的基因(社交遺傳效應)的影響。
遺傳力是一個反映利用選育可以在遺傳上改變某一群體生產性能的指標,據報道,豬生長性能的遺傳力一般介于20%~40%。
如果將社交遺傳效應一并考慮,豬生長性能的遺傳力可提高到30%~50%,甚至更高。這可能是由于行為性狀的遺傳變異,如攻擊行為和隨后的損傷,其遺傳力在4%~43%。
2? 對豬社交能力進行育種的希望
最早用于培育豬的社交遺傳效應的方法是在20世紀60年代推出的,這種“群體選育方法”于20世紀90年代在蛋雞上得到了證明。在選育出的第一代中就觀察到了相當有益的作用,因為蛋雞同類相殘的發生率降低了50%以上。
在豬上也有類似成功的報道,群體選育不僅能夠提高豬生長性能的遺傳進展,也可以提高豬的溫順性,降低死亡率。這些試驗結果給人們帶來了通過選育改良豬社交行為的希望。
傳統的個體育種是基于測量豬的個體表型(如生長性能)的原則,選擇具有最佳表型的個體作為父母代。
然而,這種選育方法對豬的社交行為不起作用,因為豬的社交行為在遺傳上非常復雜,且客觀上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測量。到目前為止,選育的重點一直在量化豬的社交行為和減少群體間交流的破壞性后果上。這意味著,在進行個體選育時,被選擇的豬在尾巴咬傷或損傷上是最少或最輕的。
這些豬并不是破壞性行為的受害者,實際上可能是破壞性行為的實施者,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沒有實施破壞性行為的豬會更有用。
在選育試驗中,群體選育是成功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有效手段。但是在商業性育種方案中,如果想要獲得多個性狀的遺傳進展,選育會變得更復雜,可以改用依靠針對群體同伴的社交遺傳效應的遺傳選育方法。
一些育種公司已經在嘗試采用這種新方法,但是還未證實其能夠改良傳統生產豬群中雜交豬的生長性能或社交行為。
到目前為止,對生長性能的社交遺傳效應進行選育可改良后代生長性能的證據還不能使人信服。
韓國的一項小型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對純種豬有效,但荷蘭的一項研究表明,選擇社交性高的豬并不能提高雜交后代的生長速度。
然而,也有證據表明,對豬欄同伴的生長性能具有可遺傳的有益影響的豬,耳朵咬傷較少,尾巴受傷較輕,而且攻擊性撕咬也較少。
3? 豬社交遺傳效應的證據
丹麥豬研究中心負責丹育育種項目(DanBred breeding programme)的研發,其最新研究結果提供了扎實的證據,證明對豬生長性能的社交遺傳效應進行遺傳選育可以改良雜交后代的生長性能。
研究人員在丹麥一家商業性豬場進行了一項選育試驗,試驗從1 171窩中選擇4 728頭丹育約克夏豬×丹育長白豬的雜交育肥豬,隨后將它們分為273個群進行群體飼養。
研究人員根據生長性能的高社交遺傳效應或低社交遺傳效應對它們進行選育,結果表明選育效應為37%,其95%置信區間為[4.78]。
這意味著,某一豬欄內每頭豬的生長速度平均增加了0.37 g/d,同時該豬欄內其他同伴的社交育種值的總和增加1 g/d。根據社交育種值,各群豬的生長速度差異達60 g/d。
該研究還表明,社交遺傳效應選育的益處在初始體重均勻度相對較高的育肥欄生產豬群中更顯著。也就是說,在均勻度高的豬群中,豬生長性能的提高幅度可超過0.37 g/d。這可以解釋為體重是豬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建立和維持群體社會階層的主導關系更有可能需要通過與體重相當的豬打斗來評估競爭力。
4? 基因社交豬的未來前景
作為丹育育種項目的一部分,最近完成的兩項試驗表明,丹育種豬的生長性能具有可遺傳的社交效應。如果生長性能的社交遺傳效應確實反映了豬減少了相互之間的破壞性行為,那么這種額外的遺傳進展也有望為群養豬帶來更高的動物福利。
上述選育試驗也將驗證豬生長性能的社交遺傳效應是否確實反映在破壞性行為上。該試驗記錄了豬的大量行為性狀,如損傷(來自打斗)、咬耳和咬尾。初步結果表明,與來自社交育種值較低的豬群的豬相比,社交育種值較高的豬群中的豬咬耳更少,也更安靜。
在理想條件下,選育應基于行為記錄而不是依賴于性能性狀的間接測量結果進行。在未來,基于新的攝像技術和圖片或視頻分析軟件的自動記錄可能會實現這一目標。
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迅速,但目前,丹育育種項目將使用最先進的方法繼續關注和研究豬的社交行為。
原題名:Breeding for improved social behaviour(英文)
原作者:Birgitte Ask(丹麥豬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