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正榮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曾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主要研究傳播學理論、新媒體、國際傳播、傳播政治經濟學等領域。
當代和未來的在線教育一定是基于全媒體平臺進行的,也就是既要滿足教育的普惠性、普適性、公平化,又要滿足教育的交互性、精準化與差異化
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全國廣播電視機構都在瞄準智慧廣電的發展方向,在“智慧廣電+”上發力。其中,教育是極具開拓價值的、非常重要的垂直領域。特別是在國家“雙減”政策的大潮中,建設國家教育資源公共平臺,加大優質教育供給側改革力度,將教育資源配置更加普惠化,提高教育公平,同時能夠因材施教,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國家在線教育體系,已經成為教育事業深化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進程中的重大機遇。
首先是要抓住機會。智慧廣電及全媒體建設一定要抓住教育深化改革,重構教育供給與需求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國家隊的平臺價值和傳播效力,以及公信力和影響力,大膽進入教育領域,特別是在線教育領域。教育系統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頗豐。我國的教育領域巨大而廣博,可以覆蓋從0歲到生命終點的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的教育,足夠細分,足夠垂直。僅從我國各級各類在校學生數已經達到2.7億,各級各類教師數已經達到3000萬,就可以看出這個行業、這個領域、這個市場有多大。這些還僅僅是在校學生和教師數。除了基礎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等正規學校教育,還有更大更多的社會各個領域的教育需求和分工,如老年教育。2021年3月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的總理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指出,中國的老齡人口已經有兩億六千萬,可見這一教育領域的需求會有多大。然而,目前此方面的供給遠遠不足,實體老年大學一所難求,全媒體平臺的老年教育供給水平則參差不齊,全媒體供給產品、服務及平臺的適老化都不盡如人意。另外,大健康教育、各類職業培訓、藝術及素質教育等,也可以細分出非常多的垂直教育領域。主流廣電機構的智慧廣電建設,以及全媒體建設,不可能在教育領域全面開花,需要結合自己的資源優勢、經營實力和當地市場需求,找準定位,深耕垂直教育領域,加速下沉化構建全鏈條垂直產品與服務,提高滲透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其次是要聚合資源。智慧廣電及全媒體建設一定要聚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匯天下教育之精華,融廣大教育之供給,通人們教育之需求,利全民教育之發展。優質教育資源的聚合是重中之重。教育資源既有社會性,也有壟斷性;既有開放性,也有閉合性;既有普適性,也有獨家性。主流媒體機構需要結合自身優勢與定位,融合各種優質教育資源,既有優質公立學校,也有優質社會教育資源,拓展開發第三方潛在資源。好老師、好課程、好機構才能夠保障產出好的教育產品與服務。合作共贏是教育資源拓展與聚合的最合適方法。
第三是要搭建平臺。智慧廣電及全媒體建設一定要搭建全媒體平臺,也就是構建全程、全息、全員與全效智慧在線教育平臺。過去,社會普遍的理解是,在線教育就是基于互聯網的教育。其實這個觀點是偏頗的。教育的在線是有其特殊性的,既要有個體的在線,也要有群體的在線。教育的方式也是有其特殊性的,既要有面向個體差異的因材施教,也要有面向全體的普惠教育。這就決定了當代和未來的在線教育,一定是基于全媒體平臺進行的,也就是既要滿足教育的普惠性、普適性、公平化,又要滿足教育的交互性、精準化與差異化。這僅僅靠互聯網是難以實現的。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而我國電視普及率已經達到99.59%,覆蓋人口14億。特別是在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和偏遠地區,互聯網信號覆蓋還是有力所不逮的地方;而通過直播衛星電視等手段,則能夠到達包括偏遠落后地區的廣大中西部。因此,基于全媒體平臺的在線教育,就是通過廣播電視,包括直播衛星電視、有線電視、IPTV/OTT、地面電視等多種手段,實現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通過互聯網,包括PC端、移動端等,實現教育的交互性和精準化。
“十四五”期間,我國教育深化改革在路上,我國智慧廣電+建設,以及全媒體建設也處在關鍵時期,期待看到全媒體+教育的大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