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璞
摘要:鄉村振興是國家的一項重要事業,鄉村振興的目的是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改變以往窮苦的生活狀況,更好的保障貧困者的生活。我國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繼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口數量在逐漸減少。為了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收入,同時繼承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鄉村振興”兩者相結合的鄉村振興模式備受政府推崇,這種模式是依托文化的價值推動經濟的發展。本文以河南省盧氏剪紙為例,根據盧氏剪紙的現狀,探討適合盧氏剪紙發展,同時也能帶動周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非遺? 鄉村振興? 盧氏剪紙? 直播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9-0174-03
目前我國的鄉村振興處于初始階段,高層領導和基層干部都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傳統工藝類項目是一種新型的鄉村振興資源,處于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以非遺資源為依托,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進而獲得收入,這種獲得收入的方式是一種新的鄉村振興方式。非遺鄉村振興已經成為國家的一種戰略,是地方政府中備受推崇的一種鄉村振興方式。非遺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是解決貧困人口的經濟問題,讓貧困者受益,受益有兩類,一類是非經濟受益,是指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貧困人口的社會地位、學習能力、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無形受益,具體可以理解為貧困者自身生活能力的提高;另一種受益是指經濟受益,具體可以理解為收入多少,對于貧困者而言,這是一種可以計算出來的受益,而對于非經濟受益,人們往往無法衡量,慢慢就被忽略。然而對于貧困者來說,非經濟受益要比經濟受益更為重要。
一、盧氏剪紙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所在區域誕生過河洛文化,盧氏剪紙在盧氏縣內廣為流傳,在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盧氏剪紙逐漸嶄露頭角,受到當時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盧氏剪紙展現出兩種風格,一種是粗獷,一種是委婉。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剪紙的風格多元化,剪紙對象多樣化,人、動物、植物出現在手藝人制作的剪紙上,手藝人最擅長修剪《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以及生活中常見的貓、狗、雞等動物,作品中的植物對象多是盧氏縣當地植物。在宋朝時期,剪紙的技藝變得更加成熟,應用也更加廣泛,在傳統節日和喜宴上總能看到剪紙的身影,例如在過年時,當地人喜歡剪窗花,把剪好的窗花貼在窗戶上,為節日帶來一份喜慶。隨著朝代的更替,到了清代,繼承剪紙手藝的手藝人越來越多。在后期的歷史中,中國經歷了戰爭,掌握剪紙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在如今的社會中,很多剪紙已經采用機械自動化生產,手工藝在大量流失,目前的剪紙保留著盧氏地區的傳統工藝,實用和收藏價值高,售賣價格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使得盧氏剪紙得以保留,但很多人已經慢慢淡忘老一輩的手工剪紙,掌握盧氏剪紙的手藝人越來越少,繼承人越來越少,挽救盧氏剪紙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非遺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以盧氏剪紙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孕育著文化價值,貧困地區可以利用文化價值來產生經濟價值,貧困地區要主動積極的傳播地區文化。以河南盧氏剪紙為例,為了獲得經濟價值,首先要傳播文化價值,傳播的途徑有很多,可以依靠當下很受歡迎的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西瓜等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面介紹盧氏剪紙,并通過直播的方式向觀眾直觀的展示剪紙過程,吸引更多的粉絲加入剪紙活動中,促進剪紙的消費。為了整合剪紙的資源,可以在盧氏縣內成立盧氏剪紙公司,建立公司與合作社合作的經營模式,聚集剪紙手藝人,共同研究剪紙技藝,并在當前剪紙的基礎上繼續創新,增加貧困地區的就業率,提高貧困地區的收入。
盧氏縣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資源開發也是一種新型的鄉村振興模式,根據研究數據表明,旅游是游客最受歡迎的非遺體驗方式,在游覽旅途中開設剪紙店,邀請游客進店免費學習剪紙,讓游客實地體驗剪紙的樂趣;跟隨導游一起游覽盧氏縣的景點,途中導游詳細介紹盧氏縣周邊環境以及盧氏剪紙的發展歷史,讓游客體驗古老而傳承的剪紙氣息。
為了傳播盧氏剪紙,可以開設剪紙公益課,免費向外部推廣剪紙,可以采取線上與線下教學,將剪紙文化向外界輸送。
當下年輕人喜歡舉辦新中式婚禮,中國風和現代元素完美融入了婚禮布置現場的各個環節,剪紙作為婚禮必不可少的布置品,它在婚禮現場的消費情況是非??捎^的。
三、非遺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以盧氏剪紙為例
第一,河南盧氏縣所在區域交通落后,通訊條件差,外界對盧氏剪紙的了解少之又少,為了做好宣傳,就必須先解決交通和通訊兩方面的問題。政府做好道路的規劃,保證交通方便,同時建立網絡基站,保證通訊的順暢,以確保盧氏縣的網絡全覆蓋。根據上網數據表明,在中國國內,每人每天的上網時長可達五個小時,在這五個小時之內,有七成的網民會花大部分時間觀看短視頻。短視頻的崛起與當代社會的快節奏有關,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必須快節奏的認知事物。短視頻是長篇幅作品的精剪,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淺顯易懂,所以很受青睞。剪紙藝人通過錄制剪紙視頻,使用視頻剪輯軟件,將視頻上傳至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視頻平臺,傳播剪紙文化,讓網上越來越多的用戶了解剪紙。
抖音可以作為盧氏剪紙藝人的主要宣傳平臺,手藝人可以在平臺上上傳有關盧氏剪紙、盧氏縣鄉村生活、地方美食等視頻,讓外界更加全面豐富的了解盧氏縣的風土人情。抖音作品可以收到來自用戶的評論,評論反映出用戶對于剪紙作品的感受,藝人們可以與用戶進行交流,這是一種雙向的反饋,這種反饋覆蓋了整個盧氏縣的藝人群體,每個盧氏縣人的群體意識都會得以提升。
在抖音賬戶中可以添加商品櫥窗,在商品櫥窗中添加剪紙作品,用戶在瀏覽作品的同時,還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購買作品,這樣既對外做好了文化宣傳,又打通了一條新的銷售渠道。在發布的抖音短視頻中,剪紙文化是主線思想,貫穿整個視頻框架。例如,制作一篇關于盧氏剪紙文化起源的視頻,整個過程按照時間展示剪紙的萌芽期、發展期、鼎盛期,在各個時期表現剪紙的技藝和樣式。同時向觀眾展示一幅好的剪紙作品從構思到后期的成型過程,讓觀眾深切的體會剪紙藝人的精湛技藝和漫長的創作過程。視頻中好看精致的剪紙可以在線上和線下同時售賣,這是屬于內容消費,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另外,可以制作關于盧氏縣的視頻,視頻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剪紙,里面可以加入盧氏縣當地人的生活場景,剪紙文化不再是主題,而是對盧氏縣的一種襯托,視頻中當地人的勞動場景和節日場景直觀的表現在大眾面前,讓觀眾去體會生活的百態。城市的喧囂與鄉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寧靜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吸引觀眾前來了解,推動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
抖音的直播功能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宣傳方式,網絡直播能夠更快的積攢人氣,用戶關注主播,主播與用戶進行實時的互動,建立情感基礎。主播是直播的主角,傳播文化的使者,主播要選擇盧氏縣當地人,當地人更加熟悉風土人情,更加接地氣。在直播過程中,主播可以與用戶連麥互動,講述剪紙文化,詢問用戶喜歡什么類型的剪紙,現場作畫剪紙,每天教習用戶學習剪紙,建立感情基礎,引導用戶對剪紙產生一種觸動。直播比短視頻帶來的效果更加顯著,直播所表現的內容更加豐富,通過用戶的提問,主播更加有機會向外界介紹盧氏剪紙。定期定時的直播可以帶給用戶在生活上的一種陪伴,久而久之可以建立穩固的客戶關系。
侗族“七仙女”的直播案例值得盧氏剪紙從中吸取經驗。侗族主播在直播過程中請來了侗染制作者,制作者親身講解侗染的制作流程,侗族七仙女配合出鏡,在現場穿著以侗染制作的服飾,通過鏡頭將服飾的細節展現在觀眾面前,增加了產品的可信度。在進行侗鄉茶的銷售時,七仙女手持直播工具,帶領直播間客戶參觀現場,詳細耐心的解說使得各大網友仿佛身臨其境。現場主播是來自侗族的姑娘,對侗鄉茶很是了解,所以介紹產品游刃有余,與客戶互動時,代入感更強,客戶的消費活力上漲,更能提高侗鄉茶的銷售單量。
直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一個團隊共同作戰,有屏幕前的主播,有幕后的工作人員。直播團隊中還要注意注入新的血液,經驗豐富主播多多帶動新入職的主播,多從當地選擇年輕主播,增加就業機會。政府可以將盧氏剪紙品牌化和產業化,并注冊文化傳媒公司,并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電商平臺對盧氏剪紙進行新媒體傳播和流量變現,鼓勵當地企業和盧氏剪紙共同合作,利用企業幫扶文化產業,多方出力,建立一個穩定的非遺鄉村振興產業鏈條。
第二,政府部門要學會利用傳統媒體的力量向大眾傳播盧氏剪紙,電視、報紙、商業平臺等都可以廣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平臺的大力宣傳可以提高剪紙文化的關注度,讓剪紙文化成為一個熱門議題,進一步引發輿論關注,“侗族七仙女”在各大主流媒體的炒作下,熱度上升非???,極大的推廣了非遺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
在“七仙女”案例中,先前侗族的服飾和工藝品處于一種自產自銷狀態,而隨著網絡的發達,各大主流媒體的造勢宣傳,短視頻平臺大數據瀏覽量,侗族的服飾和工藝品逐漸被外界所熟知,目前外界與侗族商品的銷售渠道被打通,全村人的收入比以往提高了不少。侗族七仙女的非遺鄉村振興策略是一種創新型策略,民族文化得以繼承,人民收入得以提高。
第三,“非遺+婚禮+鄉村振興”三者可以結合在一起,將剪紙的銷售與婚禮服務結合在一起,利用收益進行鄉村振興。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變大,很多年輕人已經習慣晚婚,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意識的高漲,根據2020年有關年輕人結婚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一對年輕人的結婚消費水平人均達到23萬元,是五年前消費水平的3倍,可見未來婚禮市場的潛力非常巨大。當下年輕人喜歡舉辦新中式婚禮,中國風和現代元素完美融入了婚禮布置現場的各個環節,剪紙作為婚禮必不可少的布置品,它的銷售狀況是非常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開始需要做的是推廣非遺藝術婚禮,利用傳統媒體平臺創造聲勢,通過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快手短視頻推廣婚禮活動,短視頻平臺是處在風口位置的平臺,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需要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來運營。運營團隊將剪紙進行二次包裝,使得剪紙的文化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在短視頻平臺上傳婚禮作品,并在商品櫥窗里面放置商品,并推出不同風格的套餐,供線上的用戶進行選擇。線下做好推廣活動,可以推出低價拍婚紗照的活動,免費進行婚禮策劃,吸引顧客,擴大宣傳范圍。同時宣傳盧氏縣周圍的非物質文化,銷售周邊產品,占領盧氏縣周圍婚禮市場。
第四,通過對盧氏縣二十歲至七十歲的年齡段的人進行關于盧氏剪紙的調研發現,五十歲至七十歲的人口對剪紙技藝有一定的了解,二十歲至五十歲的人對剪紙技藝的印象不深刻。若要繼承與發揚盧氏剪紙,須從娃娃抓起,孩子在上小學時可以上剪紙課,把剪紙作為一種課外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剪紙做成一個網絡課程,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選修剪紙網課,豐富業余生活;將剪紙和目前的知名品牌同窗出售,提高剪紙的知名度;將剪紙多多應用在生活中,提高剪紙的使用頻率。
四、結語
非遺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新型鄉村振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貧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了地區人口的就業率,同時對外傳播了盧氏剪紙文化,提高了剪紙文化的知名度,使得剪紙文化能夠進一步傳承。希望通過這種鄉村振興方式,貧困戶可以獲得滿意的經濟受益,自身的生活能力也進一步增強,走出貧困的圈子,早日奔向小康。
參考文獻:
[1]韓建偉,蔡蘇州,李靜.燕趙地區“非遺+刨業”精準扶貧模式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4):36-38.
[2]孫曉亞,張蕓蕓.“景區+非遺”模式下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研究——以邛崍市南寶山鎮羌寨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1):75-77.
[3]宋佳,王翠玉.基于紡織類“非遺+”的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4):48-50.
[4]蒙涓,黃翅勤.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非遺+旅游”精準扶貧的邏輯和實踐 ——關于廣西三江程陽八寨侗鄉的研究[J].農業經濟,2021(02):92-94.
[5]蒙涓.精準扶貧下的廣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非遺傳承與旅游開發[J].市場論壇,2019(10):30-33,40.
[6]陳兢,張瑞超,陳愉.基于高校設計助力非遺扶貧新模式的探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建材與裝飾,2020(04):137-138.
[7]魏玉君,隗送爽,唐輝.以“扶志扶智”為導向,紡織非遺助力后精準扶貧[J].紡織科技進展,2020(11):56-58.
[8]欒軼玫,張杏.“多元傳播”賦能的非遺扶貧新模式——以脫貧網紅貴州“侗族七仙女”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20(05):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