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文房用瓷套組
根據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廳下達的“做成當今世界第一流的瓷器”的指示,設在景德鎮市的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經過5個月的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了“毛澤東專用瓷”的制作任務,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無論是從當時,還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當年制作的7501瓷作為中國當代的頂級產品,在中國瓷器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后”,達到了“世界第一流瓷器”的要求。根據目前的資料分析和總結,7501瓷有以下特點。
中國的彩瓷均為釉上彩,如明代宣德五彩瓷,就是釉上五彩。釉上五彩是指在已燒好的白釉瓷器上用多種彩料繪畫,再入窯經過低溫燒制而成的瓷器品種。還有,明代的成化斗彩,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這里的彩色也是釉上的。
此外,清代康熙粉彩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還有,始創于清代康熙晚期的琺瑯彩釉,是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所謂“釉上彩”,系在已燒好的瓷器白坯上進行彩繪,再放到窯中,經800攝氏度至900攝氏度燒制而成。由此可見,中國陶瓷史上,凡是彩色的瓷均為釉上彩。
紅梅茶杯
但是,7501瓷采用了釉下彩的制作方法,先在瓷器的坯體上根據圖紙描繪畫面,然后再涂上釉進窯燒制,開創了中國彩瓷使用“釉下彩”的先例。
歷史上,無論是青花、粉彩、單色釉,入窯后的燒造溫度為1280攝氏度,極限溫度為1360攝氏度。那么,7501瓷為什么一定要燒到1400攝氏度呢?因為,采用臨川的高白釉、高白泥的高嶺土燒制瓷器,必須要達到1400攝氏度,才能瓷化。
問題是,當時的景德鎮陶瓷研究所里的窯沒有耐高溫的設備,溫度再往上燒,裝瓷器的匣缽耐不住高溫,會發生倒窯事故,如果倒窯,這一窯的瓷器基本就報廢了。
史料圖片
但是,聰明又善于鉆研的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的“窯老大”余叼財同志,成功地控制了溫度,燒出了無與倫比的7501毛瓷,成為中國陶瓷燒制工藝中的一項專利。
2006年,原中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長,7501瓷工程項目總負責人楊火印同志應邀訪問日本,在向日本同行介紹7501瓷的各種工藝特點時,日本人提出要購買我們的工藝,并以年薪100萬美元的高價聘請楊所長到日本工作,指導他們燒窯,但被楊火印副所長嚴詞拒絕了。
7501瓷所用的原料不是景德鎮的高嶺土,而是位于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的高嶺土,這個礦被發現時,只有1000噸左右的儲量。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只剩約500噸。當時的撫州地委根據省委的指示向景德鎮提供了10噸特好的制瓷原料來做7501瓷。
由于采用了這批高質量的原料,用臨川高白釉、高白泥土做成的7501瓷中薄胎,加上1400攝氏度的高溫,使7501瓷的瓷化程度完全達到設計要求,保證了7501瓷的“輕、薄、透”的特色。做成后的7501瓷具有“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最佳效果。
7501瓷有釉下紅梅、釉下對畫芙蓉花、釉上水點桃花、釉上水點紅梅、釉上竹葉五個畫面,釉下紅梅專用瓷五組合為一套,共計92頭(件)。其中一組47頭餐具、一組13頭餐具附件、一組13頭書房用具、一組13頭茶具、一組6頭觀賞器。
其中,7501瓷的餐具都帶蓋子。據當年毛主席的總務長吳連登在回憶文章里這樣表述:主席工作時,常常忘了吃飯,等他忙完了一件事,想吃飯時,飯菜早涼了。所以,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汪東興就有了為毛主席定制一套保溫餐具的想法。
在7501瓷系列中,一只釉下芙蓉雙面對畫碗,則代表了中國歷代裝飾陶瓷的高水平。
歷史上有過對畫碗,如明代成化時的彩碗。據《陶雅》記載:“成化彩碗,表里各畫葡萄果一枝,果凡五六朵,朵紫而葉碧,光景常新。枝藤虬結處裊裊欲動。最難得者,內處彩色花紋,不走一絲,映日光照之,不知其為兩面彩?!睆脑撐恼f的成化彩碗來理解,那是一種釉上彩繪,所謂釉上彩是分“釉燒”和“彩燒”兩次燒成的。由于成化彩碗胎質較薄,經過高溫“釉燒”后的白瓷胎“映日光照之”呈半透明狀,且質地堅實,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外彩繪,并且做到“不走一絲”并不太困難。如果一次畫不好,還可以涂掉重畫。
然而,7501毛瓷中的芙蓉碗,其工藝要求很特殊,制作難度遠遠超過成化彩碗:首先它是釉下彩,一般來說,要在坯體上繪制內外花紋是一種極限挑戰。因為,坯體既不堅實,也不透明,在坯體上繪畫必須一次成功,不能涂改,也無法涂改。所以,要做到“內外彩色花紋,不走一絲,映日光照之,不知其為兩面彩”,其難度可想而知。再者,明代時的成化彩碗是“表里各畫葡萄果一枝”,而當代的“毛瓷”則是表里各畫對稱芙蓉花三枝。其難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當時,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的“7501瓷釉上彩裝飾組”匯聚了陶研所的藝術精英,十三位精英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反復實驗,才順利地按時完成了7501瓷中芙蓉雙面對畫碗的制作任務。
中國歷史上的官窯的是從唐代景隆年間(707—709)開始出現的,當時官窯器的生產方式是“官監民燒”。到了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983),設立監理,管理官窯事務。進入元代后,設立名為“局”的管理部門,專門“提領監陶”。明代永樂開始,在景德鎮有了專門給皇家燒制瓷器窯口,稱為官窯。至于清代,其官窯的規模更是達到“歷史新高”。
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給歷史留下了一整套7501毛澤東專用瓷器。它們現在分別被存放在北京的豐澤園、湖南的滴水洞、江西的“828工程”三個地方。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