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一幅美術作品,觀看者如果沒有被觸動,沒有與創(chuàng)作者產生共情,就像一些沒有互相關聯(lián)的物質一樣,即使碰巧眼神與作品相遇,也會匆匆地擦肩而過,留不下任何痕跡。觀眾沒有與作品建立起通感,即使有覺察,但仍無法理解作品,無法走入作者內心。通過對大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一件藝術作品的影響力,取決于它被人們提及的次數(shù)。所以我們把這種能夠觸動大家,并且在大家的腦海和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稱之為作品中的“共情力” 。所以,一件藝術品能否讓觀者產生共情,在當代已經(jīng)成為衡量其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具備研究的重要意義。
共情(empath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的心理學概念。迄今,共情研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簡單來說,就是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并把這種能力叫共情力。在藝術范疇中,作品中“共情力”的強弱,直接會影響作品感染人的力度。在繪畫藝術中,真正的作品是可以感受的,觀看者與畫家之間產生共情。畫家與觀看者一致地感受到同一種東西,這就產生了共情。更確切地說,共情表現(xiàn)為:感知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敏感、被他人狀態(tài)感染、體驗到與他人相同的狀態(tài)、評估狀態(tài)產生的原因、理解他人的想法等一系列心理過程。
一件藝術作品是否有名,取決于人們討論它的次數(shù),也就是共情的廣度和頻率、次數(shù)。當觀眾與作品相遇,產生共鳴,從心理學的角度叫共情;作品里有多少打動人心的力量,叫共情力。簡言之,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依靠繪畫作品來傳遞。畫家與觀看者同呼吸共命運,在作品中感同身受。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真正的繪畫一定是可以感受的,這是我們文章討論的核心。掌握共情力,需要我們這個時代重新把繪畫之道進行梳理,進行富于智慧又充滿敬意的探索,并對此進行精心培養(yǎng)和有意識的持續(xù)關注。繪畫作品作為載體,承載了畫家在創(chuàng)作這幅畫時的獨特經(jīng)歷,而觀看的人能夠從畫中感受到來自心靈的觸動。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在《擺脫共情》一書中將共情分為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本文根據(jù)藝術作品與觀看者心理參與程度,將共情分為情緒共情、認知共情、精神共情三個方面。那些在藝術史上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觸動過人的內心(共情),具備共情的能力。
看畫是不需要講道理的,可能忽然間就看進去了、被吸引進去了。情緒共情是最直接的、最能感受到的,常常是自動發(fā)生的。人類只要有生命,就有感觸,它是一種用藝術語言表達心靈的方式。例如,“人們通過情感慣例而不是通過藝術理論的慣例來評判藝術,藝術的發(fā)展不是自律的,不能離開藝術家及觀眾的審美情感”,就是將情緒與感覺、審美結合來描繪。
藝術是感性的,而每個人都有這個天賦。有一類作品正是從傳遞情緒入手開始表達。這類作品一開始就強調的是這種情緒移情能力,通俗來說,就是在被外界環(huán)境和人、事物觸動情感以后,將自己的情感轉移給別人,將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外在表象結合起來,然后生發(fā)出的主觀的情感。“就柏拉圖而言,藝術是模仿(或再現(xiàn));對華茲華斯來說,它是寧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在托爾斯泰和科特·杜卡斯那里,它是情感的表達。”
德加說:“藝術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你讓別人看到什么。”認知共情,指心理狀態(tài)及其過程,更多會涉及理性思維的認可層面,更多的是大腦理性認知活動。共情就是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待世界,從而擴大我們的視野。只有通過共情,我們才能搭建起與那些看起來跟我們如此不同的人之間的橋梁。
認知共情能力強的人,能明白對方此時最需要、最渴望什么,做什么對對方更好。與情緒共情不同,認知共情是思他人之慮,而非感他人之受。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是共情能力的兩面,就像我們每個人所特有的感性和理性,一個強調感受,一個注重理解。
康德將它視作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克萊夫·貝爾、羅杰·弗萊則認為它是“有意味的形式”;蘇珊·朗格將它看成一種“情感形式的圖像式符號”。所以,我們可以從畢加索的作品里看到對牛的藝術表達。從具象的牛、意象的牛到抽象的牛,最后的作品是我們認知上可以共情的圖形(如圖1)。

圖1
這是共情中的最高級別,能觸碰到藝術的本質。有一些特別的藝術作品,它們好像把我們的心都照亮了,它們好像有心靈之光,看了之后會融入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覺得心里面都亮堂了。所以它們參與我們的審美,建構我們的美學理念,參與人格的塑造。把這種類型稱為精神共情。
藝術史上有許多精神共情的例子。如米勒之于梵高、塞尚之于畢加索、安格爾之于德加、徐渭之于齊白石、石濤之于傅抱石等。米勒從梵高習畫伊始,就被梵高認為是自己的精神導師,像明燈一樣溫暖與照亮他的心靈。無論梵高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進行怎樣的變化,米勒始終住在他的內心。米勒對于農村生活深情而莊嚴的描繪,對梵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回顧梵高和米勒的作品,是精神共情的最好例證。梵高在他的信件中反復提到他最推崇的藝術家是米勒,是米勒重新喚醒了他。梵高臨摹研究米勒的畫作不下百幅。
精神共情的另一層面主要體現(xiàn)在“共”字上面,有基本相同的情感生發(fā)和觸發(fā),感同身受。畫家對待作品的態(tài)度是有深度的,在情感和思考方面的代入感非常強烈。藝術家是需要這樣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每個人的靈魂中都有一團烈火,精神共情在繪畫作品中就是守護這團火,溫暖取暖的人,甚至是點燃另一團烈火。“藝術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你讓別人看到什么。”作品作為畫家和他人連接的最有意義的方式,本身就是要表達自我的觀點,無論是什么主題,發(fā)展過程中都是站在一個審美呈現(xiàn)者與體驗者的角度,來考量繪畫所具備的因素。梵高對米勒繪畫作品的臨摹,也蘊含了梵高強烈的個人特點,是繪畫語言的重新詮釋,更是翻譯,是精神的共情,而不是單純的模仿。
共情的實質是把你的感觸擴展到自己的作品中,用心去聆聽自己最獨特的喃喃私語,是最直接、最敏銳地表達你的畫作,使別人看懂你的畫作和作品的意義。
擅用共情,我們才能傳遞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通過藝術作品和觀賞者連接得更加緊密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