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曉
《杏花人家》,杏花人家……

《杏花人家》 李冬福/作
道路兩旁,山坡之上,房前屋后,高樓之邊,是一排排的銀杏樹,有的層層疊疊,有的疏疏朗朗,它們都在春光下和諧地靜默著,享受著春風的撫慰。它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慢慢伸出了嫩綠的扇形葉片,體味著風和日麗的明媚春光。它們那如嬰兒般柔嫩的葉子,真是撩人心魂,而那直挺的樹干,又給人一種震撼,一種力量。
那高矮相間、粗細有別、長勢不同的銀杏樹,是整個畫面顏色最深的部分,樹枝濃淡有致,樹與樹之間距離協調,結構看似隨意卻很嚴謹,層次看似雜亂但卻有序。
沿著被銀杏樹覆蓋的林蔭路行進著,不時會聽到隱隱的讀書聲,轉過一個彎,讀書聲大了起來,再走一段路,會恍然大悟,發現原來這里是一所學校,那讀書聲必是從這里發出來的了。
從學校的圍欄外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國旗在校園里高高飄揚,操場上一些學生正在練習打籃球,投球的、運球的、搶球的,操場成為鍛煉的開闊地、歡樂的競技場。最威嚴又最引人注目的,當然還是那座紅色的教學樓了。中間高,兩邊低,中間最上部突出的部分是人字形結構,偉岸中透著靈秀,雄渾里不失清韻。
這座教學樓是最醒目、最惹眼的了,因為它的主色調為紅色,是墨色中的一點紅,當然也就成為畫面的“主角”。當然,它是配得上 “主角”這個稱謂的,畫家李冬福在這幅畫上的題字“杏花人家”就體現了這個特點,也是畫面所表現的主旨所在!
相傳孔子講學之地遍植銀杏樹,后來人們就把講學的地方叫“杏壇”,杏花理所當然成為中國教育的象征,而以“杏壇”相稱之。因銀杏的果實多,象征著學子滿天下;樹干直立挺拔,絕不旁逸斜出,象征著學子們應具有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作為食物,供給人們能量,又可入藥,以解除人們身體的病痛,象征著學子們學成之后可以到各行各業去,有利于社稷民生。《杏花人家》這幅畫,畫面安排恰到好處,也寄予了畫家內心的美好愿望,真是“意在筆先,畫盡意在”啊!
且看遠處,那是什么?是一排排已經建好或正在修建的棟棟高樓啊!那不正是杏花人家未來的希望嗎?正在變化著的杏花人家給學子們放飛了希望的翅膀,而這些學子們也會讓希望變成現實……
整幅畫用墨自然,深淺協調,畫面安排合理,色調淡雅,在淡雅中又給人以力量和希望。不得不說,畫家李冬福老辣勁健的運筆,簡潔大膽的設色,以及壯闊迷蒙的造境,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看了這幅畫的人,無不為這樣的設計而叫好,同時也感受到了希望在前方,心中擁有了無窮的力量!
畫家李冬福對中國歷代名家,如郭熙、八大山人、黃賓虹、陸儼少等的畫作都臨習過,從傳統繪畫及理論中吸取養分,感悟山水畫的筆墨氣韻,尤其寫意山水畫,渾厚華滋,融情感和藝術修養于筆墨之間。在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跳出前人的技法束縛,筆墨緊跟時代,用真情演繹山水。
自然是真實的,而人內心的感受也是真實的。兩種真實相融,就產生了美感。而畫面中疏密的穿插,讓畫整體上也達到了某種平衡。
李冬福的畫,講究布局,講究章法,更講究氣勢,也有厚度、有高度、有生命力。他用筆畫心中的感受,同時也讓觀賞者感受到這種感受,那就可以說是“中得心源”了。一幅好的畫,一定是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碰撞和融合,他做到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