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 要:在進行室內空間設計時,裝飾材料的作用往往是不能忽視的。在對造型、質感、色彩進行組合時,可以通過裝飾材料來進行室內空間環境的展示。裝飾材料具有質感美、色彩美和性能美的基本特征,在不同地區文化環境的背景下,裝飾材料通常也蘊含不同的文化。通過對裝飾材料特性與其組合方式的探討,研究如何將裝飾材料運用進商業空間設計中。
關鍵詞:質感;隱喻性;裝飾材料;商業空間
設計師可以通過裝飾材料來體現設計物品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通過裝飾材料來表達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主要是通過裝飾材料的外形、顏色、質地對室內環境進行充分體現。裝飾的主要目的是美化環境,使人身心愉悅,要想達到該目的必須借助材料來完成,而材料又是個性化、具有強烈裝飾性的。當前人們對藝術的看法愈加開放,原本用于藝術設計的材料也已經進入大眾生活?,F代商業空間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同時也包含了地域性、時尚性和文化性。要想合理地進行現代化商業空間個性化設計,設計師需要把握好材料特性,并營造出特定的空間地域背景。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合理地進行材料選取與利用,發揮材料的最大優勢,進而滿足商業空間室內裝飾的要求。
一、裝飾材料的屬性美
對于裝飾材料而言,其自身所具備的質感美、色彩美、性能美的基本屬性可以構成不同的設計風格。作為用來裝飾界定空間的物質,材料同時擁有實用性和審美性兩項特征。在進行商業活動空間設計時,對各類材料進行合理搭配也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
(一)材料美感的體現
材料的兩大特性,即美感和功能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體現。木材花紋雅致,舒適自然;石材是一種具有良好光澤度的材料,沉靜穩重;鋼鐵質地堅硬、挺拔;鋁合金具有輕便明亮的特征;金銀自身就具備高貴的特點;細密、優雅則是塑料材質的特點;有機玻璃透明度高;纖維具有溫和、柔軟的特征。以上對裝飾材料特征的探索,有助于合理利用其性能來完成空間設計與裝飾工作。
(二)質感與肌理的關系
可以將肌理釋義為材料本身的形態和內部紋理走向,其作用是讓材料更為立體、生動,也可以說肌理是反映材料質感的一種要素。在設計中,通常將材料的質感定義為材質,而不同材質可以決定不同材料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在使用裝飾材料時,有個性的裝飾環境通常以材料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為基礎。比如,木料的粗糙表面帶給使用者溫和質樸的感覺;表面光滑的石材讓人感覺耀眼又堅實。如果一種材料沒有紋理,會顯得平淡而缺乏感情;帶有紋理的材料則讓人們潛意識認為裝飾具有豐富的情感變化。粗獷質樸往往出現在粗糙材料中,細致材料中則常常給人高貴精致的感受。
二、裝飾材料的隱喻性
隱喻性在裝飾材料中的體現是指人的精神、感情以及某種認識通過材料所反映出來,不僅包含某個時代或個人獨特的基本特征,而且有著一定的特殊文化背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東西方文化之間差異較大,是因為地理氣候因素、宗教信仰、歷史背景的發展和組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就材料而言,它表現出的文化特征,通常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所不同。
(一)西方文化中材料的隱喻性
材料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會體現不一樣的特點。例如,西方中世紀時期哥特式的教堂,其窗戶玻璃的鑲嵌通常以紅、藍、紫為主色調,偶爾會夾雜馬賽克玻璃。彩色玻璃為教堂這個特定地點增加了朦朧氛圍,材料的隱喻作用得以實現。西方文化中的絕對理念的永恒往往通過石材進行體現,因此,西方建筑中的希臘神廟、教堂與城堡,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都以石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物特點是高大壯觀的。有一句名言出自丹麥雕塑家宙弗爾德森:“黏土表示生命,石膏表示死亡,大理石表示起死回生。”這都是西方文化中材料隱喻性的良好體現。
(二)東方文化中材料的隱喻性
東方文化將人與自然視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在進行裝飾時將不同的自然元素運用進材料中,親切又富有生命力。很久以前,中華文化就出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其影響下,人們體驗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側重于情感體驗。古代人將石材視為地下之物,認為其冰涼的特征不吉利,因此常常將石材與死亡聯系在一起,運用進墓室中。相比之下,向上生長帶有頑強生命力的各類木料在中國傳統“五行說”中象征著生命。古代人們認為建筑物只是屋主人完成使命的一個媒介,無需造型獨特或是求其永恒存在。和屋主人一樣,建筑物存在壽命期限,因此人們在進行建筑活動時多采用有使用壽命期限的木材,認為遠比使用永恒的石材有意義。這也是材料的隱喻性在中華文化中的體現。
三、組合材料體現空間感
對材料的利用要以其特性為出發點,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對材料進行整合,從內外兩個方面體現設計的美感。組合材料質感有以下三種方式:第一,組合相同質感的材料。運用相同質感的面板對墻體進行裝飾時,可以采用拼接、壓合對角線等手法,充分把握材料的橫縱肌理走向、不同肌理之間的細微差異對不同材料實現整合。第二,將質感相類似的材料進行組合。桃木、梨木、松柏木在生長環境與生長周期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對這些擁有相似紋理的木料進行組合拼接,整體效果會較為和諧。第三,組合對比度高的材料。在進行此類材料的組合時,很容易達到整體協調并且不顯單調的效果。不同材質的不同質感都會影響室內環境,不同材質的放縮感、冷暖感,視覺上的進退感,都會在空間上給人帶來不同的體驗。對材料的組合應破除傳統思維,從新鮮視角看待材料,大多數材料都可以運用到空間設計中。設計的最終目標即通過使用不同建筑材料,為使用者創造一種安靜、舒適、溫馨的環境,在人、自然、環境之間尋求情感交流。為此,設計師還應該意識到對裝飾材料的運用不僅要保證良好的空間感,還要注重滿足用戶的視聽享受。
四、人在空間中對裝飾材料的感知
作為感性動物,人對外界不同事物擁有不同的感受,進而在肢體語言和表情中對這些感受進行反映。
(一)通過觸覺在空間中感知
觸覺是將自身體驗與空間環境相結合的一種感官模式。其中,觸覺質感是通過對不同材料的觸摸進而完成對材料表面手感的體驗。觸摸不同材料所帶來的感官體驗是不同的,對木質地板觸摸時,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其紋理也能夠體現出大自然的美。對柔軟材質進行觸摸時,人們通常會有溫暖的體驗。對有肌理的材料進行觸摸時,人們通常會下意識地仔細感受上面的花紋走向。進行室內空間裝修設計時,在窗簾、地毯、門墊中,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了帶有肌理的材料。
(二)通過視覺在空間中感知
人們習慣于通過視覺來認識世界,認識客觀存在的事物,并將其反映在大腦中進而收集信息再完成信息的傳遞,這就令人們對世界產生了感覺和認識。人眼具有很強的捕捉外界信息的能力,可以幫助人類對世界有直觀的了解。在眼睛接收信息后會產生一系列反應,不同的情緒也由此出現。比如,在面對紅色墻壁時會產生嚴重的視覺刺激,在與周圍其他顏色墻壁的色彩對比下,人們可以在潛意識中想到“熱烈”等字眼。
(三)通過嗅覺在空間中感知
嗅覺也是一種器官感受,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反映在對空氣質量的體驗。好壞程度不一的空氣質量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在空間的停留時間和身心健康。人們通常不會想過長時間地停留在帶有刺鼻氣味的空間里,即使這個空間的裝飾效果很好也會令人產生厭惡情緒,特別是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材料還會使健康受損。因此,人們在嗅覺感知的前提下,對室內空間設計有更高標準的要求。
五、從選材上保證空間感
(一)裝飾材料的環保
當前,人們已經將低碳環保作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早期裝修設計中常常選用含有油脂和天然樹脂的油漆,但這種材料中甲醛含量較大,容易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通常來講,在用這種涂料進行裝修后,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持續通風才能夠達到入住標準?,F在市面上廣泛使用的水性環保涂料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水性涂料作為一種環保節能涂料,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含有較低劑量的VOC、無異味、低毒性和不燃燒。不僅是涂料方面,室內空間裝修在各個方面都在逐步應用綠色環保理念,空間設計也會在此基礎上實現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二)裝飾材料的創新
對室內設計師的一項基本要求是對裝飾材料進行創新應用。評判一個設計師優秀與否并不在于其是否運用花樣眾多的材料,或是否在材料新舊程度上有高標準,而是在于能否進行大膽取材實施創新。合理運用新型材料進行空間設計,不僅能夠很好地體現空間感,還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審美需求。新型裝修材料玻晶磚主要成分為碎玻璃,燒制過程中加少量黏土,能夠減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造成本和清潔成本都遠低于其他類型建材,雖然成本降低但卻性能卓越。其硬度與透明度能夠媲美傳統方法燒制的玻璃面板,適用范圍更廣,還可以重復利用,為國內回收碎玻璃重復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六、結語
進行空間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空間環境的改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現代空間設計運用裝飾材料的過程中,設計師應該從質感、色彩和其本身具備的文化隱喻出發,將其內涵充分運用進室內空間設計中,讓商業空間同時具備豐富的內涵與特色。設計師應致力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對材料的原始特性有充分的把握。在能夠良好利用材料的情況下,設計師應著眼于質感、線條與色彩,以及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從這些方面正確把握材料屬性,讓其發揮自身最大優勢,賦予材料和所設計的空間以生命。
參考文獻:
[1]王世仁.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173.
[2]任文東,黃磊昌.裝飾材料與室內設計創新[J].建材發展導向,2004(6):86-88.
[3]丁浩.情感空間,愜意生活:論現代室內設計中裝飾材料的運用[J].安徽建筑,2007(6):163-165.
[4]楊志強.博物館陳列設計中地域文化之重要性探析[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
[5]姚征峰.地域文化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中應用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17.
[6]張卉卉.我國歷史類專題博物館展示設計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6.
作者單位:
閩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