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誠智
摘 要:以吉林省永安縣萬昌田園綜合體民俗文化街為例,闡述景觀設計的原則,充分利用萬昌現有的農業種植基礎,分析場地現狀,提出項目的發展定位、結構設計,并對萬昌田園綜合體民俗文化街景觀設計方案進行具體的分析,以打造出一個“中國米鎮”田園民俗街區示范項目,使之成為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傳承等多種業態組合的目的地,推動永安縣可持續發展,為相關景觀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景觀設計;田園綜合體;文化;規劃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及同年7月到吉林省視察時提出的吉林省要“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以“建設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打造綠色大糧倉、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戰略方向,全面增強糧食生產、產業協調、科技創新、信息化支撐、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改革創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農業金融服務等八個能力,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規模效益型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萬昌鎮地處永吉縣的最西部,是省級特色小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是萬昌大米這一地理標志產品的核心產區,以綠色優質水稻產業為主要特征的特色生態高效農業發展取得突出成績。對該區域規劃設計時應結合區域優勢,在充分研究當地資源和市場的前提下,強調充分理解當前政策背景,將項目區的旅游發展與現代田園產業相結合,切實關注項目區自身的生態環境需求和原住民的期許,優化原生態基礎方案,審慎研究項目區旅游發展的優劣勢,為項目區域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的整體定位、配套設施建設、景觀體系規劃和保障措施提供系統化的方案,并強調生態、健康和文化元素在實際建設和運營中的全方位體現。總之,因地制宜,使之成為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傳承等多種業態組合的目的地,打造一個“中國米鎮”田園綜合體示范性項目。
項目區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松花江兩條支流——岔路河、飲馬河滋養的黑土地。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是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長吉一體化重點發展區域。本文重點進行景觀設計分析的民俗文化街位于整體規劃地的西北部,周邊交通條件較好,是吉林市和長春市城市圈的中間節點,處在長春和吉林的一小時經濟圈內,區位優勢明顯。
一、萬昌民俗文化街現狀
萬昌民俗文化街周邊土地耕地占比高,靠近鎮區,建設用地相對充足。街區范圍內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整體呈東北高、西南低的走勢,同時交通通達性較高。但內部交通體系不完善,建設標準低,綠化程度不高。房屋建筑多為磚土結構,部分原住村民已遷出,項目范圍周邊已建成一個安置社區。周邊農田基地內主要發展水稻種植產業,水系貫通,稻田景觀優美。
二、萬昌民俗文化街規劃難點
設計范圍內地形平坦,街道整體呈現長方形的形狀,同時空間未進行合理的利用,未能利用好區域優勢,已建成區域規模較小,并且未將地方文化特色展現出來。另外,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規范性較差,整體功能性不強,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匱乏。
三、萬昌民俗文化街規劃理念
根據對項目地難點的分析,結合項目地的資源條件,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以項目地豐富的美食文化、農耕文化、燒鍋文化、軍馬文化為主題,合理配備基礎設施,搭配景觀綠植,進行合理的區域分割,將該片區建設成為集文化體驗、田園休閑、特色美食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民俗文化街。
四、萬昌民俗文化街景觀規劃原則
(一)堅持生態第一的原則
項目的景觀設計范圍涵蓋石頭口門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上游的飲馬河支流區域。必須堅持以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為宗旨,實施生態規劃、環保建設的發展戰略。
(二)堅持文化主導的原則
作為永吉縣國家級綠色水稻種植示范區和未來“中國第一米鎮”的田園窗口,承載規劃區的稻作農耕文化、米食文化、休閑文化展示以及體驗的功能。
(三)堅持集約用地的原則
按照集約土地資源的原則,在不觸碰周邊農田的基礎上,整合置換閑置建設用地并合理利用,充分利用當前的建筑結構重新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四)堅持景區打造的原則
景觀規劃區作為核心啟動區,兼具農業生產及鄉村休閑旅游的雙重需求,要充分利用現有區位、文化、交通、資源、產業等的優勢。為“中國米鎮”的打造做好基礎配套建設,設計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街區,配合美麗田園景區打造進行統籌深化設計。
五、萬昌民俗文化街規劃的重點內容
以田園綜合體中的民俗文化街為景觀設計的核心,以休閑區、美食街區為功能區,以當地非遺民俗文化為主題串聯整個街區。在空間塑造上,汲取傳統北方民居布局形式,同時利用呼應萬昌歷史的特色軍馬文化進行景觀節點的打造,配以戰馬雕塑、戰馬浮雕等。
(一)主入口空間
該區域位于文化街靠北部位置,在進行景觀設計和規劃時,入口門頭加設木制的大門框架,并搭配特色文化主題小品,以強化入口的景觀效果。在入口兩旁種植當地特色樹木,以彰顯地區特色。對周邊進行美化,在建筑外立面進行剪紙飾面的處理,營造濃厚的剪紙文化;對兩旁的空曠地段進行綠化處理,種植色彩豐富的特色開花灌木,營造視線引導的效果。同時灌木中加設主題雕塑,以展現出當地非遺文化。主入口的平臺道路鋪貼仿石磚,讓空間整體融合。
(二)次入口空間
該區域位于文化街靠西部位置,次入口的設置方便了整個文化街的管理和通行。入口前有圍棋的擺布小景設置,強化了文化街的文化氛圍。木制的框架結構分割了空間,跌水的設計,讓整體平坦的地面有了高差的變化,同時引入潺潺流水增強了街道空間的觀賞感和體驗感。
(三)廣場空間
該區域位于文化街北端,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對現有建筑進行升級改造,打破原有建筑的單調性。街道左右兩邊是半開敞的建筑,汲取了永吉當地傳統民居元素。外墻面磚塊砌壘的效果呈現出建筑本身的味道,屋頂瓦片的層層相壓,既美觀大氣,又頗具傳統文化氣息,透露出古樸、寧靜、厚重的美感;右側屋頂作為可進入的游憩空間,有效利用了空間,人們在屋頂能俯瞰整個廣場的景象。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同時讓游客深刻感受地方戲曲文化,在廣場最北部設計一座文化戲臺,表演吉林傳統戲曲劇目。在街區的中段部分規劃小吃攤位,搭配街區的休閑體驗活動營造特色趣味的美食活動廣場。合理利用當前廢棄的觀景塔,設計街區的重要觀景標志,迎合街區的整體建筑風格增加觀景塔的景觀裝飾。塔身呈鏤空狀,旋轉而上的樓梯極富趣味性,從觀景平臺上可俯瞰整個街區以及周邊稻田景觀畫,感受永吉地方非遺與稻田的完美融合。
(四)街巷空間
該區域位于文化街靠南端,植入軍馬文化景觀小品,塑造文化主題街道。通過地磚鋪貼形式增強區域的空間感,且建筑一側做抬高處理,塑造層次感,豐富視覺感受。
(五)院落空間
缸窯主題小院:通過對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的缸罐燒制傳統技術的挖掘,用史料、圖片、繪畫及實物展示缸罐燒制技藝的產生、發展和工藝。
剪紙主題小院:剪紙是吉林市美術創作的形式之一,從古至今祖祖輩輩地傳承下來,以其特有的表現風格成為詮釋當地地域文化風情的載體
布偶主題小院:邀請馬氏布偶非遺傳承人展示布偶的刺繡以及縫制技藝,展示不同類別的布偶藝術作品,包括布老虎、虎頭帽、虎枕、香包等。
(六)臨界稻田空間
該區域位于街道最南側,以世界水稻及萬昌大米文化發展歷史為主要內容,區域種植水稻。生長季利用水稻的色彩差異進行稻田畫創作,設置木制觀景平臺,配合觀景裝置讓游客眺望彩畫稻田風光;豐收季配合藝術高校打造稻田雕塑景觀,提高趣味互動性。
六、萬昌民俗文化街設施布局
根據《公園設計規范》以及《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等國家標準,萬昌民俗文化街應有的設施有:游憩設施——亭或廊、圓椅圓凳、成人活動場,服務設施——小賣店、茶座咖啡廳、餐廳,公用設施——廁所、園燈、果皮箱、路標導游牌、停車場、自行車存車處,管理設施——管理辦公室、治安機構、垃圾站、管理室。
七、萬昌民俗文化街發展的特色化產業
結合萬昌民俗文化街的優勢聯系地方傳統文化與自然風光,找準定位,發展區域特色產業,促進萬昌田園綜合體更加持續健康地發展。為此,充分利用本地生態環境、傳統文化、交通條件、產業基礎,并使其融入田園綜合體的規劃中,同時結合未來發展目標及旅游功能需求,發展滿足農業生產、農業展示、農業旅游、農業休閑的產業聯動融合。
綜上所述,本文從風景園林設計和建設的角度出發,融合鄉村景觀,闡述具體的景觀設計。吉林省永安縣萬昌田園綜合體把文化風貌、生態環境作為主導,依托自身的資源,以地方特色化、生態化為基礎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滿足文化需求、功能需求、休閑需求,注重平衡生態的保護和文化傳承之間的聯系,打造多種業態模式,實現了持續健康發展,可為同類景觀設計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定.生態約束區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探析:以都蘭縣熱水鄉賽什堂村村莊建設規劃為例[J].安徽建筑,2021(6):10-11.
[2]韓國強,祝永.景觀規劃設計在休閑農業園區中的應用與實踐要點分析:以福建省久泰生態旅游度假區為例[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1):20-22,32.
[3]徐鴻虹.鄉村旅游視角下的景觀規劃:以福建三明飽飯坑村為例[J].現代園藝,2020(24):76-77.
[4]王青.城市景觀園林規劃創新設計:以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公園景觀規劃為例[J].中國高新科技,2017(1):52-57.
作者單位:
上海旗鑒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