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珂
縱觀世界版圖,舊金山、東京灣、粵港澳這幾大灣區,往往是生物醫藥的產業高地,環渤海地區亦是如此。環渤海地區中,21家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園區星羅棋布,山東拿下8家席位,其中煙臺更是實現了1006億的年度總收入。
127家規上企業、55家營收過億、6家躋身國內百強、5家中外上市……這些數字構成了煙臺生物醫藥產業的底色。站在高質量發展圖景下,眾人可以看到煙臺正瞄準山東生物醫藥產業短板,精準把握未來形與勢;以科技為“種子”,不斷育結創新之果;運用平臺思維,搭建共享共贏的平臺;共謀價值共振,讓煙臺醫藥走出國際范兒。
7月29日,2021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在煙臺開幕。在這里,可以看到“原始創新-成果轉化-智能制造-商貿流通”各環節跨區域協同、融合共生的煙臺醫養產業新格局,這也成為環渤海產業帶中的一抹新亮色。
站在全國視角看,環渤海生物醫藥產業帶是國內最具優勢地位的區域板塊,分析認為,這里生物醫藥重點園區的企業總數、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數和上市企業數量分別占全國重點園區的22.1%、31.8%和19.2%。
擁有1億人口的山東在環渤海21家重點園區中獨占8家,亦是全國首個提出醫養健康概念的省份。據2020年度山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省居民在醫療保健方面人均支出達到1914元,同比增長超過5.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支出達到2298元。醫養健康產業,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之一,正在“四新”引領下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據《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到2022年全省醫養健康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15萬億元,打造濟南、青島、煙臺等一批醫養健康產業千億級城市。
如今來看,煙臺千億級城市目標業已實現。2019年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首批“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庫,2020年煙臺生物醫藥企業總收入達1006億元。
不過,縱觀蘇州、上海等地的生物醫藥產業現狀,在2021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上,眾多嘉賓也談到了目前生物醫藥產業的一些堵點。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裴鋼就認為,目前生物醫藥產業在創新研究上研發多聚集于熱門靶點,普遍存在同質化創新現象。
在裴鋼院士眼中,“煙臺答卷”是“非常不錯”!2021年上半年,煙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成果集中爆發,上市了“維迪西妥單抗”“泰它西普”“利培酮緩釋微球”“貝伐珠單抗注射液”4種創新產品,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中共煙臺市委、市政府明確,生物醫藥創新的關鍵,是要打破自設的牢籠,包括舊有的經驗、慣性和利益阻隔,實現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突破,以提升供應鏈與產業鏈的競爭力。
裴鋼院士就說:“過去十年,煙臺的答卷非常不錯。生物醫藥的發展,要站在未來的視野把握潮流與趨勢,真正依靠企業、依靠市場,真正做到產學研的密切合作。”
今年3月份,煙臺市印發《關于支持“三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打造高能級戰略載體的實施意見》,其中煙臺環渤海藥物高等研究院作為平臺之一已正式開工建設。這里,也被譽為中國的“北方藍色藥谷”。
據《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區域布局上山東謀劃濟南、青島、煙臺三核引領。其中對于煙臺的定位,就是“突出仙境海岸、海洋藥物優勢,大力引進高端醫療資源,加快建設國際生物科技園、海洋精準醫療科技園……”
目前,煙臺市生物醫藥領域企業達到了3400家,其中規上企業127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55家,過10億元企業有13家,在中外上市企業5家,6家企業進入國內醫藥工業、商業領域百強。
科技,早已成為創新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從專業角度出發,這些企業聚焦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以及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開展一系列新型抗體藥物、創新制劑、創新藥物和新型藥物遞釋系統等高端創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推動了基因與細胞治療、新型疫苗等前沿技術發展。
石藥百克津優力成為國內第一個批準上市的長效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榮獲中國專利金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先聲生物恩度成為世界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腫瘤藥物;正海生物海奧口腔修復膜等創新性生物醫學材料打破發達國家的壟斷。
制藥行業是一個資本、人才、智力、科技密集型產業,也是一個長周期行業,這些企業現在享受到的紅利,很多就是源自當年的布局。
“聚焦一個產業、建設一種模式、打造一個生態、形成一個集群”,這是煙臺全力構建創新平臺的“方法論”。
從實踐路徑上看,煙臺實行“一鏈長、一園區、一鏈辦、一基金、一聯盟、一平臺”的工作機制,加強產業鏈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工作,為鏈上企業和項目提供高效、專業、精細的全程服務。煙臺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了生物醫藥產業鏈鏈長,并成立了生物醫藥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辦公室,負責產業研究、企業培育、項目推進、平臺建設、督導考核等工作。
煙臺在生物醫藥產業上,所要打造的是一個開放式的創新平臺,實現各方資源的整合和對接,使得各生產要素、各市場主體能共享基礎性研究成果、產業成果,達到共享又共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