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申強



摘? ? 要:為深入探究北京市2012—2017年除城六區以外的密云區、延慶區、昌平區等10個區縣的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兩個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耦合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運用熵值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休閑農業的綜合發展水平整體上表現為下降態勢,由0.352 4下降至0.163 9;與之相反,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并且相對穩定,由0.1159持續增長至0.718 9;兩個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協調度等級表現為持續上升,并最終達到優質協調等級;休閑農業發展水平較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處于相對滯后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休閑農業;農村經濟;耦合度
中圖分類號:F323.4; F592.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10.007
An Empirical Study on Rural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
WANG Yue, SHEN Q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n 10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cluding Miyun District, Yanqing District, Changping District in Beijing from 2012 to 2017,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for empirical research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showing a downward trend as a whole (from 0.352 4 to 0.163 9); on the contrary, the rural economy continued to grow and wa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0.115 9 to 0.718 9).The two systems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ordination level continued to rise, and finally reached the high-quality coordination level.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lagged behind that of rural economy, which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economy; coupling degree
當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依然是我們黨工作的重點內容,為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必須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業態,具有良好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1]、文化文化功能以及旅游功能[2],既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是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益的方式,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促進我國休閑農業的良好發展,眾多學者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休閑農業園區等方面展開相關研究。基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視角來看,相關研究包括資源開發[3]、鄉村振興戰略下二者的發展模式[4]、基于游客行為探索提升發展對策[5]及根據發展現狀探索發展對策[6]等。基于休閑農業旅游的視角,相關研究包括鄉村振興背景下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分析[7-8]、空間分布以及影響因素[9]、產業發展模式的探析[10]等,也有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展開發展策略研究、消費者的特征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旅游資源的現狀及開發[11-13]。從休閑觀光農業的視角來看,相關研究包括探討發展的利弊因素以及對策[14]、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路徑[15]、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發展概況及前景、思路、提升途徑[16-18]等。針對休閑農業園區的視角看,有研究主要類型與設計的[19],還有采用實證研究進行規劃與建設的[20-21]。
有關于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當前休閑農業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以及貢獻[22],如何更好的推動休閑農業助力鄉村振興,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23],以及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分析發展路徑,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24-25]。
綜上所述,學術研究者對農村休閑農業、農村經濟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探究為我國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對于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這兩者之間的研究方法很少有采用耦合方法,并且研究對象更多偏向于相對偏僻的農村地區,因此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我國首都北京存在著的農村,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指數的方法對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展開相關的研究,目的是為那些類似于北京的特大型城市提供與休閑農業和農村經濟之間協調發展相關的參考借鑒。
1 材料和方法
1.1 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在準確且客觀的前提下體現出北京市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按照可操作性、科學性、獨立性等原則,本研究依據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作用機理,構建相關指標體系。選取農業觀光園個數、高峰期從業人員[26]、接待人次[27]、經營總收入[27]4項指標反映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選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農作物播種面積、設施農業播種面積、設施農業總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6項代表北京市農村經濟發展,并用熵值法計算得出每項評價指標的權重(表1)。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用數據均來自2012—2017年北京市統計局的《北京區域統計年鑒》。由于每個評價指標的計量單位不完全統一,本研究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歸一化處理。
1.3 研究方法
1.3.1 熵值法 第一步,由于本文所選取的各項評價指標的計量單位不統一,為了消除數量級的影響,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處理后的數據:
Bik=(Yik-Ymin)/(Ymax-Ymin)正項指標
Bik=(Ymax-Yik)/(Ymax-Ymin)負項指標 (1)
式中,Yik表示評價指標的原始數值;Ymax和Ymin分別代表第ik個評價指標樣本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Bik表示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
第二步,計算每個評價指標中觀測值在該評價指標中的所占比重:
第三步,計算信息熵ek以及信息效應值dk:
第四步,計算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表1):
第五步,計算得出綜合指數:
1.3.2 耦合指數 耦合表示兩個或者多個系統之間相互影響、耦合的協調作用程度[29],針對本文中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北京市農村經濟發展這兩系統間存在的相關性,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30],公式為:
式中,C為容量耦合度;T為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和北京市農村經濟發展綜合協調函數;D為耦合協調度;U1表示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的綜合發展指數;U2 表示北京市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指數;給α和β的賦值分別為0.5。依據兩個系統的耦合度值,進行耦合協調度分類,具體分類標準如表2。
2 結果與分析
依據北京市2012—2017年農村休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原始官方評級指標數據,以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和農村經濟這兩個系統的綜合發展指數,以及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模型作為基準,測算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系統綜合發展指數f(x)與農村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指數g(y),進而得到綜合協調函數T,最后計算得出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和農村經濟耦合度 C和耦合協調度D。分別得到北京市2012—2017年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表征判斷結果(表3)和北京市2012—2017年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類型結果(表4)。
2.1 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綜合發展水平
2.1.1 時序特征 北京市10個區縣的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可以分為f(x)>g(y)的農村經濟相對滯后型和f(x) 北京市2012—2017年農村休閑農業的綜合發展水平整體上呈現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發展趨勢(圖1)。具體看來,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的綜合發展水平得分從2012年的0.352 4下降到2014年的0.177 9;2014年至2015年為上升,上升到0.194 8;2015—2016年繼續下降,下降到0.139 1;2017年又逐步上為0.163 9。6年來得分最高的是2012年,是得分最低的2016年的2.53倍。農村經濟與農村休閑農業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北京市2012—2017年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則整體上表現為持續上升的態勢,具體表現為“較快增長—快速增長—較慢增長”(圖1)。具體看來,2012—2014年北京市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表現為較快增長的態勢,從2012年的0.115 9增長為2014年的0.318 1;2014—2016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16年為0.693 9;而2016—2017年呈現較慢增長,2017年為0.718 9。整體來看,2017年的得分0.718 9是這6年來最高值,2012年的0.115 9是這6年來最低值,2017年是2012年的6.2倍。綜合這兩個系統的發展水平看來,綜合協調函數表現為“緩慢上升-下降-上升”的趨勢(圖1)。具體看來,由2012年的0.234 1緩慢上升為2013年的0.260 8;2013—2014年下降到0.248 0;從2014年開始逐步上升到這6年來最高的位置0.441 4(2017年),是綜合協調函數最低值(2012年)的1.89倍。2012—2013年農村經濟較農村休閑農業的發展慢,表現為農村經濟滯后性,2013—2017年休閑農業較農村經濟的發展慢,表現為休閑農業滯后型。二者并未達到協調發展的狀態。 2.1.2 空間格局狀態 如圖2所示,首先,休閑農業發展水平處于高水平的區縣為昌平區、平谷區和密云區;處于較高水平的區縣是大興區、房山區、懷柔區;處于較低水平的區縣為通州區和順義區;處于低水平的區縣為延慶區和門頭溝區。當前昌平區、大興區在北京市行政區劃的功能定位為城市發展新區,注重發展農業現代化,而延慶區、門頭溝區、順義區等則為生態涵養發展區,主要任務還是保障北京市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所以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程度不夠,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其次,經濟發展水平處于高水平的區縣為大興區;較高水平的區縣為順義區和通州區;較低水平的區縣為密云區、平谷區、昌平區和房山區;低水平的區縣為門頭溝區、懷柔區和延慶區。經濟綜合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為大興區4.17,最低的門頭溝區為0.45,由此看來,行政區劃為城市發展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行政區劃為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區縣,這表明城市功能定位所造成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個區縣的經濟發展水平。 2.2 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時序耦合 北京市2012—2017年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在時間上呈現的特征如下。 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這兩個系統相互影響,2012—2017年二者的容量耦合度呈現波動狀態,整體趨勢為“上升-下降-上升”(圖3),具體表現為2012—2013年上升,2013—2016年呈現下降趨勢,2016—2017年又繼續上升,但始終處于拮抗階段,它們的耦合度取值為[0.373 0,0.5],2013年的耦合度最高,2016年的耦合度最低。 如圖3所示,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二者的耦合協調度分為兩個階段,2012—2014年為輕度失調階段,耦合協調度取值由0.317 9上升為0.360 9之后又下降到0.344 9;2014—2017年耦合協調度變化過程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耦合協調度取值由0.344 9 上升到0.414 3,其中2017年是研究時間階段以來耦合協調度最高的,這可能是由于在此期間,政府大力倡導發展農業農村,并且出臺各項針對性政策助力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了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2.3 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空間耦合 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之間的發展同樣在空間上也呈現著一定的特征。 由表5可知,以耦合度等級劃分標準為依據,將選取的北京市10個區縣進行劃分,發現結果全部為一類:拮抗耦合階段。大興區、順義區、通州區以及昌平區在北京市行政區劃的功能分區為城市發展新區,因此更加注重現代化經濟的發展,主要發展制造業以及現代農業。而門頭溝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平谷區作為北京市行政區劃的生態涵養發展區,是北京市主要的生態屏障,產業的發展程度不夠。此外,根據耦合協調度分類標準,將選取的北京市的10個區縣劃分為五類。第一類為輕度失調等級的門頭溝區,門頭溝區的地理位置在北京城區的西南部,一個非常顯著的自然特征就是多山,歷史文化也較悠久;第二類為瀕臨失調等級的延慶區,該區位于北京市西北部,被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非常重視生態文明發展,具有眾多的風景名勝;第三類為中級協調等級的懷柔區和順義區,懷柔區作為北京市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具有雁棲湖等名勝景點,順義區更注重于打造先進的智造產業集群;第四類為良好協調等級的房山區,該區著力于打造生態與科技相融合的發展新城;第五類為優質協調等級的大興區、昌平區、密云區、平谷區和通州區,大興區每年都會舉辦各種主題的文化節,通州區作為北京市的城市發展新區之一,主要任務是疏散城市中心產業,昌平區具有目前北方最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密云區和平谷區作為北京市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具備優質的生態環境。 2.4 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容量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總體趨勢 整體來看,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之間的發展逐漸向好,兩個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首先,鑒于選取的北京市10個區縣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行政區劃功能定位、資源稟賦以及發展方向等方面都呈現出差異性,導致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產業與農村經濟雖然正逐步發展,但是二者的容量耦合度仍未達到優質階段。其次,盡管北京市休閑農業產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日益向好,但是這兩個系統之間在相互促進發展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構建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這兩大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耦合評價模型為基礎,通過時間序列分析了北京市10個區縣的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這兩個系統之間呈現反向發展的趨勢,當農村的休閑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得分逐年增長的時候,與之相反,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得分表現為逐年下降趨勢。 其次,從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時序曲線來看,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持續高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這表明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休閑農業發展的貢獻度小于農村休閑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這屬于農村休閑農業主導型耦合協調。從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農村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來看,由于所選取的10個區縣具有不同種類的行政區劃功能定位以及各個區縣資源稟賦的差異,其休閑農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呈現一定程度上的負相關。 再次,北京市農村休閑農業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度整體上一直處于拮抗階段。兩個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分為輕度失調、瀕臨失調、中級協調、良好協調、優質協調五大類,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個系統之間的互動性逐漸提升,正在向良好的勢頭發展。 參考文獻: [1] CHE D, VEECK A, VEECK G. Sustaining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tourism product: linkages among Michigan agritourismdestinations[J].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5, 22(2): 225-234. [2] NILSSON P?魡. 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7-24. [3] 鐘京芳.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研究[J]. 西部旅游, 2021(5): 22-23. [4] 管沛先.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引領下的鄉村振興發展分析[J]. 山西農經, 2021(9): 78-79. [5] 丁雨蓮, 周安琪. 基于游客行為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升發展對策研究——環巢湖地區387份樣本分析[J]. 黃山學院學報, 2021, 23(1): 31-35. [6]楊嘉慧. 湛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21(3): 237-238, 242. [7] 殷憲源, 葉明琴. 鄉村振興背景下玉林市休閑農業旅游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 南方農機, 2021, 52(12): 89-92. [8] 彭書華, 盧云志, 王鵬, 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休閑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廣西為例[J]. 廣西農學報, 2021, 36(1): 10-14. [9] 孫藝洋, 侯國林. 江蘇省休閑農業旅游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 2021, 21(1): 85-92. [10] 郝襄房. 縣域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探析[J]. 農家參謀, 2020(24): 298. [11] 王文磊, 李茜, 蘭兆青. 山西農谷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策略研究[J]. 山西農經, 2021(3): 1-4+17. [12] 魯慶堯, 朱長寧. 消費者特征對休閑農業消費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蘇省居民調查數據[J]. 經濟問題, 2020(7): 90-96. [13] 劉欣然, 李夢迪, 鄭惠元, 等. 天津市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現狀及開發策略研究[J]. 南方農業, 2019, 13(30): 112-114. [14] 邱濰坊.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利弊因素及對策探討[J]. 現代農業研究, 2021, 27(4): 11-12. [15] 吳彤, 周鷺羽. “互聯網+”下休閑農業發展的路徑研究——以江陰市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1, 32(3): 74-76. [16] 趙慶云, 陳雯彤, 李海港. 新鄉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概況及前景[J]. 現代園藝, 2020, 43(19): 71-73. [17] 關亞萍. 垣曲縣亳清河流域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思路[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21(2): 105-106. [18] 馮月曉, 朱琳, 張青, 等. 城郊型縣域休閑觀光農業現狀與提升途徑——以蘇州市相城區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 2020, 48(9): 152-154+157. [19] 賈楠, 張翠綿, 胡棟. 休閑農業園區的主要類型與設計[J]. 現代農村科技, 2020(1): 113. [20]屈婷婷, 黃智, 周保吉, 等. 休閑農業園區建設規劃探析——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瓊園桔鄉休閑農業示范區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 31(16): 210-212. [21] 袁立新, 史書強, 齊鑫, 等. 基于溝域特色的生態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9, 30(23): 185-187. [22] 雷琴. 休閑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及影響分析[J]. 山西農經, 2021(5): 41-42. [23] 黃華俊. 休閑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J]. 鄉村科技, 2020, 11(33): 8-9. [24] 范帥. 基于休閑農業的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究[J]. 農家參謀, 2020(1): 14. [25] 諸葛菁. 基于休閑農業視角的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9, 39(1): 274-275. [26] 周曉旭, 胡博禹,張潤清. 河北省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耦合發展研究[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3(1): 56-61. [27] 馬寧.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陜西休閑農業與精準扶貧的耦合關系[J]. 貴州農業科學, 2021, 49(5): 143-150. [28] 高楠. 張新成, 王琳艷. 中國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耦合協調關系的實證研究[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46(6): 10-19. [29] 梁陶. 四川省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耦合性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9(12): 301-306. [30] 趙敏芝, 葉鵬. 宜昌市旅游產業與區域發展耦合協調度分析[J]. 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42(2): 185-191,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