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斌 黃杰 王君 曹燕燕 胡彥奇 廖平安



摘? ? 要: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對小麥生產危害很強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利用抗赤霉病品種是減輕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具有赤霉病抗性的小麥種質很少。本研究鑒定分析‘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的對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農藝性狀和品質指標,發現‘漯麥163、‘漯麥47、‘漯麥50與‘漯麥6010對赤霉病抗性達到中感水平,‘漯麥49達到中抗水平;通過品質分析發現‘漯麥36、‘漯麥50和‘漯麥6010達到中強筋標準。對‘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的主要農藝性狀分析發現赤霉病抗性與小麥株高、小穗密度相關。經‘漯麥6010系譜和衍生系的農藝性狀研究分析,‘漯麥6010是一個抗赤霉病、優質育種的優勢種質,可以作為黃淮南部麥區抗赤霉病和品質育種的核心資源應用。
關鍵詞: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47;漯麥49;赤霉病;種質資源
中圖分類號:S512.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10.011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and Quality Traits in Luomai 6010-derived Lines
GE Changbin1,HUANG Jie1,WANG Jun1,CAO Yanyan1,HU Yangqi2,LIAO Pingan1
(1.Henan Research Center of Scab Resistant and High Quality Wheat Germplasm Creation and New Variety Cultiv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uohe,Henan 462300, China;2. Wuyang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re,Wuyang,Henan 462400,China)
Abstract: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wheat is a harmful worldwide fungal disease for wheat product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duce the harm by using the scab resistance varieties. But there were few wheat germplasm had the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The research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quality indexes of 'Luomai 6010' and its derived lin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uomai 163', 'Luomai 47' and 'Luomai 50' had the medium susceptibl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Luomai 49' had the medium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indexes,'Luomai 36','Luomai 50' and 'Luomai 6010' were classified into middle-strong gluten type.Through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Luomai 6010'and its derivedline,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scab was related to plant height and spikelet density. Through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Luomai 6010' begats and its derived line,'Luomai 6010' is an advantage germplasm in resisting Fusarium head bligh and high quality breeding,which can be used as core resource in resisting Fusarium head bligh and quality breeding of South Huanghuai Region.
Key words: Luomai 6010; Luomai 163; Luomai 47; Luomai 49; Fusarium head blight;germplasm resource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1],自1936年中國首次報道小麥赤霉病的發生,主要危害長江中下游麥區[2],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年份小麥赤霉病平均減產5%~10%,大發生的年份,產量損失可達100%[3],受全球氣候變化、黃淮麥區育種目標和小麥耕作栽培技術變化等的影響,近年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危害逐漸北擴西移,具有危害面積大、頻率高、爆發性強、損失大等特點,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其中,小麥主產區河南省赤霉病平均發生面積達110萬hm2左右,其中2012年達333萬hm2,2016年達117萬hm2,2017年和2018年也是嚴重發生年份[4-5]。抗病品種利用是控制小麥赤霉病最經濟、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但黃淮麥區主栽的多為感病品種[6],那么研究和應用抗赤霉病品種就是小麥育種者當前的主攻目標之一,國內外研究的40多個抗赤霉病種質資源中尚未發現對小麥赤霉病免疫的種質。‘蘇麥3號是全世界公認的高抗赤霉病優異種質,但在育種實踐中應用難度較大[7-8],另外還有‘望水白、‘荊州1號、‘武漢 1號等,這些種質普遍存在春性強,不抗凍害;株高偏高,易倒伏,農藝性狀差,產量低,籽粒粉質,品質較差等缺陷,在黃淮冬麥區直接應用于育種實踐難度較大[ 9-11]。黃淮南部麥區雖然有‘鄭麥9023、‘鄭麥101、‘鄭麥0943、‘西農979、‘濮麥8062和‘西農511等[12-13]幾個抗赤霉病品種,但作為赤霉病抗源育成適合黃淮南片麥區的種質極少,目前河南省大面積種植小麥品種的抗赤霉病基因主要來自‘蘇麥3號、‘小偃 6號和 ‘小偃 504等[14]。
本研究材料的研制采用程順和等[8]的第2條抗赤育種路線,用綜合豐產性好、赤霉病輕的‘漯麥6010(MS)為親本選育出8個對赤霉病不同抗性的品種(系),其中‘漯麥49(漯麥6010/鄭麥9023)中抗赤霉病,以‘漯麥6010的8個衍生品種(系)為材料分析其赤霉病抗性、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以期待為黃淮麥區小麥抗赤霉病育種提供有價值的種質資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的8份‘漯麥6010的衍生品種(系)(圖1)是漯河農科院小麥所以‘漯麥6010為親本選育而成;抗病對照‘蘇麥3號、中抗對照‘揚麥158、中感對照‘揚麥13和感病對照‘安農8455均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高德榮博士提供;接種禾谷鐮刀菌菌株為混合菌株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楊立軍博士惠贈。
1.2 方法
1.2.1 試驗材料田間種植 試驗于2017—2018、2018—2019與2019—2020年3個小麥生長期(以下簡稱2018、2019與2020)在河南省漯河市農科院試驗基地赤霉病鑒定圃種植。播種日期分別為:2017年11月7日、2018年10月24日和2019年10月20日。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個材料種植1行,行長1 m,行距25 cm,每行20粒。土質為黏質土,前茬作物小麥,肥力中等,鑒定圃管理同常規育種田。
‘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農藝性狀和品質的田間試驗設計為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長15 m,寬1.5 m,面積 22.5 m2,播量為165 kg·hm-2,行距20 cm,2019年 10月 15 日播種,每小區設1 m雙行樣段2個,四周設有保護行。試驗設9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T1):‘漯麥6010,處理2(T2):‘漯麥163,處理3(T3):‘漯麥36,處理4(T4):‘漯麥41,處理5(T5):‘漯麥47,處理6(T6):‘漯麥48,處理7(T7):‘漯麥49,處理8(T8):‘漯麥50,處理9(T9):‘漯麥58,對照1(CK1):‘周麥27,對照2(CK2):‘鄭麥9023。每個處理全部底施小麥專用復合肥(N∶P2O5∶K2O=15∶15∶15)975 kg·hm-2、拔節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其它管理同常規育種田。
1.2.2 赤霉病抗性鑒定與評價 2018、2019和 2020年在鑒定圃分別進行接種鑒定。采用單花滴注法接種和噴霧接種法,赤霉菌孢子懸浮液濃度為1×105個·mL-1,在小麥開花初期,用微量移液器吸取20 μL孢子液注入麥穗中部剪掉芒小穗中,每個品種(系)接種30個穗子,2個重復;第三個重復采用噴霧接種法,赤霉菌孢子懸浮液濃度為1×105個·mL-1,這樣可以提高接種鑒定的準確性。接種后打開智能彌霧保濕開關,設定7:00點至19:00點每2 h彌霧10 min,其中11:00點至14:00點每小時彌霧10 min。
接種 27 d 后調查接種穗的病小穗數,每個品系(種)調查30個穗子,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 NY/T 2954-2016:小麥區域試驗品種抗赤霉病鑒定技術規程》[15]標準調查和記載抗病情況,抗赤病性評價參照張曉軍等[16]方法進行。小麥赤霉病的抗性評價按照平均病小穗率和平均嚴重度(S)分5級,免疫(I),平均嚴重度(S)=0,接種小穗無可見發病癥狀; 高抗(R), 0<平均嚴重度(S)<2.0,僅接種小穗發病, 或相鄰的個別小穗發病, 但病斑不擴展到穗軸;中抗(MR),2.0≤平均嚴重度(S)<3.0,穗軸發病, 發病小穗占總小穗數的 1/4以下;中感(MS),3.0≤平均嚴重度(S)<3.5,穗軸發病,發病小穗占總小穗數的1/4~1/2;高感(S), 平均嚴重度(S)≥3.5,穗軸發病, 發病小穗占總小穗數的 1/2 以上。根據調查數據計算病小穗率(%)=發病小穗數/總小穗數×100。
1.3 農藝性狀調查
2020年將測試品種(系)成熟收獲,隨機選取每品種(系)10個單株,調查株高、小穗著生密度、穗長和穗粒數(平均值),脫粒后測定籽粒含水量,每個品種(系)500粒稱質量,3 次重復,取平均值,折合每個品種(系)含水量一致計算千粒質量,每個品種(系)取主莖穗10個計算小穗著生密度(每穗小穗數/穗長)。
1.4 品質分析方法
每個處理的3個重復全部機械收獲,分別稱質量計算產量,每個處理取3個重復的混合樣3 kg檢測品質指標。參照GB/T 5498-2013方法測定容重;參照NY/T 3-1982的方法測定粗蛋白(干基);參照GB/T 5506.2-2008的方法測定濕面筋含量,粉質儀分析參照GB/T 14614-2019方法測定,拉伸儀分析參照GB/T 14615-2019方法測定。小麥品質分析標準按照《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17]分類。
1.5 統計分析
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10和DPS15.10對發病小穗數、病小穗率、平均嚴重度、產量和測定的農藝性狀進行數據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漯麥6010及衍生品種(系)的系譜分析
由系譜圖1分析‘漯麥6010親本來源為:原陽1號///(漯152/內鄉82C6)F1/綿陽21//綿陽21),從可追溯到的親本分析,‘漯麥6010聚合了骨干親本‘阿夫、‘洛夫林、‘豐產3號、‘豫麥2號、‘碧螞6號、‘繁6和地方品種‘濟源小佛手、‘原陽1號等親本的基因,是一個遺傳基礎比較豐富的小麥品種,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育種材料,截止到2020年漯河農科院優麥課題組以其為親本選育出了‘漯麥163、‘漯麥36、‘漯麥41、‘漯麥47、‘漯麥48、‘漯麥49、‘漯麥50和‘漯麥58等8個品種(系),其中‘漯麥163、‘漯麥47已經審定,‘漯麥36、‘漯麥41、‘漯麥49在生產試驗中,‘漯麥48、‘漯麥50在區試中,‘漯麥58在品種比較試驗中。
以‘漯麥6010為親本的應用過程中充分引入高產、抗病、優質和遠緣材料,以‘弗羅里達(美國)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出‘漯麥163;以‘鄭麥7698為母本雜交,經系統系統選育出‘漯麥36;以‘周麥18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出‘漯麥41;以‘一粒葡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出‘漯麥47;以‘淮麥18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出‘漯麥48;以‘鄭麥9023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出‘漯麥49;以‘藁麥8901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出‘漯麥50;以‘提葡、‘野二二燕為間接親本選育出‘漯麥58。本課題在育種研究中盡可能地不斷豐富遺傳基礎,以期走出當前小麥育種遺傳基礎狹窄的陰影。
2.2 ‘漯麥6010及衍生品種的赤霉病抗性分析
從表2數據分析可見,經連續3年赤霉病抗性鑒定,‘漯麥6010及8個衍生系中的‘漯麥163、‘漯麥47、‘漯麥49和‘漯麥50的赤霉病抗性達到了中感及以上水平,其中‘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47和‘漯麥50的平均病小穗率分別是42.8%,42.6%,41.5%,41.7%,經方差分析與中感對照‘揚麥13的抗性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與高感對照‘安農8455、‘周麥27抗性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中抗對照‘揚麥158和‘鄭麥9023抗性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經平均嚴重度分析‘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47和‘漯麥50均屬于中感赤霉病水平;‘漯麥49的平均病小穗率為18.1%,經方差分析與中抗對照‘揚麥158和‘鄭麥9023抗性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與抗病對照‘蘇麥3號抗性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中感對照‘揚麥13抗性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經平均嚴重度分析‘漯麥49中抗赤霉病。
2.3 ‘漯麥6010及衍生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
由表3數據分析可知,‘漯麥6010的衍生系的單株分蘗數與‘漯麥6010方差分析比較均達到顯著水平,‘漯麥6010衍生系的單株分蘗數均得到顯著提高,達到或超過‘周麥27的分蘗水平;‘漯麥6010衍生系的耐寒性除‘漯麥47和‘漯麥48外與‘漯麥6010相當外,其余的衍生系耐寒性均較‘漯麥6010有所提高,與‘周麥27耐寒性相當。株高數據顯示‘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47和‘漯麥49的株高均超過80 cm,‘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47、‘漯麥49和‘漯麥50的小穗密度在1.7~1.8之間差異不顯著,與‘鄭麥9023的小穗密度水平相當均較低。感赤霉病的品種(系)小穗密度在1.9個·cm-1以上,平均病小穗率59.9%以上。有研究表明,在株高、穗長、穗粒數和小穗密度等與小麥赤霉病抗性相關[18],株高、穗長、穗粒數與病小穗率呈負相關關系,而小穗密度與病小穗率呈正相關關系[19-20];本文中除‘漯麥50外,‘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47、‘漯麥49均符合前人研究的小麥赤霉病抗性與農藝性狀的規律;而‘漯麥50的株高77.8 cm相對于‘漯麥6010、‘鄭麥9023等低了5 cm左右,其它性狀符合小麥抗赤霉病的一般規律。這與鄒明烈等[20]研究結果認為植株高度并不一定影響其赤霉病抗性相一致。
由表3和表4可知,‘漯麥6010衍生系的千粒重均在47 g以上,產量均在8 876 kg·hm-2以上,與抗赤霉病品種‘鄭麥9023相比最低增產17%以上,與高產品種‘周麥27相比‘漯麥163增產6.09%,從本研究可以看出高產和抗赤霉病不一定存在負效應,抗赤霉病品種(系)可以實現高產,這與張樂慶等[21-22]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2.4 ‘漯麥6010及衍生系的主要品質指標檢測結果
通過表4 數據顯示‘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的容重均在800 g·L-1以上,蛋白質(干基)含量均在14%以上,濕面筋含量均在31%以上,吸水量均在610 mL·kg-1以上;穩定時間大于7.0 min的只有‘漯麥6010、‘漯麥163、‘漯麥36和‘漯麥50;最大拉伸阻力大于350 E·U的只有‘漯麥6010、‘漯麥36和‘漯麥50;拉伸面積大于80 cm2的只有‘漯麥6010、‘漯麥36和‘漯麥50。參照表1優質小麥品種類型分類標準,‘漯麥6010、‘漯麥36和‘漯麥50達到中強筋標準,且‘漯麥6010和‘漯麥50是中感赤霉病品種,其中‘漯麥50的產量超越河南省主推品種‘周麥27和‘鄭麥9023,分別比‘周麥27和‘鄭麥9023增產3.28%和24.08%。‘漯麥163、‘漯麥41、‘漯麥47、‘漯麥48、‘漯麥49和‘漯麥58達到中筋小麥標準,且‘漯麥163、‘漯麥41、‘漯麥48和‘漯麥58與‘周麥27相比均增產,抗赤霉病品種‘漯麥47和‘漯麥49比‘周麥27減產1.76%,0.83%。‘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與‘鄭麥9023比較增產17.35%~27.47%。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通過研究分析‘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的赤霉病抗性和品質性狀,本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漯麥6010是一個遺傳基礎豐富的抗赤霉病、優質育種的優勢種質,可以作為黃淮南部麥區抗赤霉病和品質育種的核心資源應用。
3.2 討論
近年來,黃淮南片麥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愈來愈嚴重,已經演變為該麥區的常發病害[4-5]。赤霉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黃淮南部麥區小麥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應用抗赤霉病小麥品種是控制小麥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12],黃淮南片缺少赤霉病免疫或高抗的小麥品種,主栽小麥品種多數是高感品種,中抗和中感品種相對較少[23]。同時缺少農藝性狀優良且能有效利用的種質,這是當前黃淮麥區小麥抗赤霉病品種選育的主要限制因素[12]。漯河市農科院利用中感赤霉病且具有豐富遺傳基礎(圖1)的小麥品種‘漯麥6010作為核心種質,通過多年的育種實踐,分別選育出了‘漯麥163、‘漯麥47、‘漯麥49和‘漯麥50等抗赤霉病新品種(系)。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的赤霉病抗性和品質性狀,3年試驗數據分析發現‘漯麥6010及其衍生系的赤霉病抗性與其農藝性狀存在相關性,結果分析顯示小麥的株高、穗長、穗粒數與赤霉病病小穗率呈負相關關系,小穗密度與病小穗率呈正相關,此結果與長江中下游麥區姚金保等[18-19]的研究結論一致;同時培育出抗赤霉病新品種(系)在產量和品質上超越或與接近河南省主推品種,如:‘漯麥163、‘漯麥50產量較‘周麥27分別增產6.09%,3.28%,說明抗赤霉病品種可以實現高產,這與張樂慶等[21-22]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綜合試驗數據分析表明,‘漯麥6010是弱春性品種,中感赤霉病,經系譜分析[24]抗源來自于‘阿夫[13],同時中抗小麥黃花葉病毒病[25],產量水平顯著超過‘鄭麥9023[26],抗倒性好[27],蛋白質亞基組成為N/7+8/5+10[28],含優質5+10亞基,品質檢測指標達到中強筋標準。經分子檢測屬于1BL/1RS易位系[29],具備黃淮南部麥區高產性狀;對光的反應屬于弱光鈍感型品種[30],弱光條件下對產量、品質影響較小。
‘漯麥6010衍生的8個品種(系)中的‘漯麥47、‘漯麥49和‘漯麥50抗赤霉病鑒定為中感-中抗,‘漯麥36、‘漯麥50品質分析為中強筋。在黃淮南部麥區作為核心親本通過雜交選育出成系列的抗赤霉病品種是罕見的,下一步本課題將加大‘漯麥6010作為核心親本的應用力度。
參考文獻:
[1] BUERSTMAYR H, BAN T, ANDERSON J A. QTL mapping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 a review[J]. Plant Breeding, 2009, 128(1): 1-26.
[2] 陸維忠. 小麥赤霉病研究[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 2-39.
[3] 程順和, 張勇, 別同德, 等. 中國小麥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遺傳改良[J]. 江蘇農業學報, 2012, 28(5): 938-942.
[4] 張愛民, 陽文龍, 李欣, 等. 小麥抗赤霉病研究現狀與展望[J]. 遺傳, 2018, 40(10): 858-873.
[5] 金艷, 劉付領, 朱統泉, 等. 河南省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分析與防治對策[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44(6): 1-4.
[6] 程玲娟, 胡榮利, 祝樹德, 等. 宿遷市小麥赤霉病大流行特點及其原因分析[J]. 中國植保導刊, 2012, 32(12): 21-24.
[7] SOMERS D J, FEDAK G, SAVARD M. Molecular mapping of novel genes controlling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and deoxynivalenol accumulation in spring wheat[J]. Genome, 2003, 46(4): 555-564.
[8] 程順和, 張勇, 張伯橋, 等. 小麥抗赤霉病育種2條技術路線的探討[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03, 24(1): 59-62.
[9] KOLLERS S, RODEMANN B, LING J, et al. Whole genome association mapping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European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J]. PLOS One, 2013, 8(2): e57500.
[10] 胡文靜, 張春梅, 吳迪, 等. 長江中下游小麥抗赤霉病品種的篩選與部分農藝性狀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 2020, 53(21): 4313-4321.
[11] 張宏軍, 宿振起, 柏貴華, 等. 利用Fhb1基因功能標記選擇提高黃淮冬麥區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J]. 作物學報, 2018, 44(4): 505-511.
[12] 張煜, 李正玲, 王震, 等. 黃淮南部麥區小麥赤霉病抗性鑒定及基因型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 2020, 40(3): 270-277.
[13] 黃杰, 喬冀良, 張振永, 等. 河南省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7, 45(8): 31, 52.
[14] 王震, 李金秀, 張彬, 等. 河南省大面積種植小麥品種赤霉病抗性鑒定及品質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 2018, 47(4): 64-70.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小麥區域試驗品種抗赤霉病鑒定技術規程: NY/T 2954-2016[S].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6.
[16] 張曉軍, 肖進, 王海燕, 等. 小偃麥衍生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評價[J]. 作物學報, 2020, 46(1): 62-73.
[17]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關于印發《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的通知[EB/OL]. (2017/12/27)[2021/5/17]. http://www.zys.moa.gov.cn/flfg/201904/t20190428_6247127.htm.
[18] 姚金保, 葛永福, 周朝飛, 等. 小麥赤霉病抗性與若干農藝性狀的相關性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 1995(6): 13-16.
[19] 孫陽陽, 張勇, 胡文靜, 等. 小麥“N553×揚麥13”RIL群體小穗密度、株高及赤霉病抗性QTL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 2017, 37(7): 880-889.
[20] 鄒明烈, 柏貴華, 趙寅槐, 等. 小麥品種不同株高等基因系赤霉病抗性比較[J]. 江蘇農業學報, 1988 (1): 1-5.
[21] 張樂慶, 潘雪萍, 陳煥玉. 小麥抗赤霉病(抗擴展)品種輪回選擇研究[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3, 14(2): 55-60.
[22] 蔣國梁, 陳兆夏, 徐勇, 等. 小麥抗赤霉病基因庫研究Ⅵ.輪選品系與原始親本的綜合分析與比較[J]. 作物學報, 1997, 23(3): 326-332.
[23] 張彬, 李金秀, 王震, 等. 黃淮南片麥區主栽小麥品種對赤霉病抗性分析[J]. 植物保護, 2018, 44(2): 190-194, 198.
[24] 莊巧生. 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3: 218.
[25] 劉麗娟, 戚文平, 李宇, 等. 黃淮地區小麥品種對小麥黃花葉病毒抗性評價[J]. 植物保護, 2016, 42(6): 154-158, 166.
[26] 葛昌斌, 廖平安, 郭春強, 等. 超高產抗病小麥品種——漯麥6010[J]. 寧夏農林科技, 2014, 55(3): 8, 10.
[27] 胡衛國, 曹廷杰, 王西成, 等. 小麥品種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J]. 華北農學報, 2018, 33(5): 160-167.
[28] 郝浩楠. 中國部分普通小麥核心種質HMW--GS的特點及其與若干品質性狀的關聯分析[D].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 2019: 54-64.
[29] 高曉慧, 任翠翠, 宋杰, 等. 黃淮南片麥區區試小麥品種(系)的遺傳多樣性及Pm21和1BL/1RS分子檢測[J]. 西北農業學報, 2018, 27(6): 779-785.
[30] 李劉龍, 李秀, 王小燕. 灌漿期遮光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科學, 2020, 49(5):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