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婕

摘 要:在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的情況下,人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豐富。尤其是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通過網絡能夠獲得更加多元的信息,審美也朝著多方向發展。傳統的國畫表達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國畫的審美需求,因此,一些國畫的創作者開始在國畫技法中探索肌理表現,用來豐富國畫的表達形式。故而針對國畫技法中肌理的應用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研究意義。
關鍵詞:國畫;技法;肌理
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經久不衰,特色越來越鮮明。而國畫經過數千年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在色彩運用、繪畫技法和材料上逐漸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變化。通常來說,國畫表達的內容多為山水、花鳥魚蟲等,而且采用的技法多為寫意和工筆。如今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轉變,傳統的國畫技法和審美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肌理在國畫中的嘗試可以讓國畫在表達上有所創新,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更加飽滿的審美體驗,同時滿足了人們多元的審美需求。
一、國畫技法中肌理的含義和發展
傳統的國畫中,對于肌理的表達通常是比較模糊的。在物質條件層面上,傳統的國畫大都在宣紙和絹布上進行創作,墨跡會有一定的擴散,對肌理的表達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但在精神層面上,對肌理的模糊表達更有助于體現國畫創作者的繪畫精神,這種寫意的表達方式能夠彰顯國畫創作中的陰陽調和思想,尤其是恰到好處的模糊和留白,在國畫創作的千年歷史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現如今,為了讓國畫更符合當下人們的需求,在信息時代更好地傳承下去,創作者們通過在國畫中融入肌理的表現手法來打破傳統國畫的束縛,在探索和實踐中讓國畫的美學價值更加多元,層次感更加分明。尤其是最近幾年,繪畫材料種類繁多、創作者思想越來越開放,肌理這種起源于西方繪畫中的表現手法給國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提升了國畫的魅力。
二、國畫技法中肌理的表現運用
(一)拓印法
拓印法是一種比較常用的通過真實物體進行紋理繪畫的方法。除了比較流行的使用真實物體進行紋理描繪的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根據繪畫的主題進行紋理設計的繪畫。前者主要將各種材料制作成拓印,再使用拓印蘸墨水,印到畫布或者畫紙上。這樣一來,特定材料的肌理就會留在畫布或者畫紙上,從而形成獨特的痕跡。這種借助實物的拓印法較多地用來在畫作中融合自然元素。根據繪畫主題進行紋理設計的方法則需要創作者直接將顏料涂抹在布面或者紙面上,然后將作畫的畫紙覆蓋在上面,以此來完成拓印,得到相應的肌理。
(二)噴灑法
噴灑法是由創作者在容器中加入特定的顏料,然后使用該容器在畫布上噴灑顏料,以便得到特定的圖形。這種方法能夠讓色調變得更加復雜,讓圖形結構變得更加多樣,給人們帶來一種獨特的欣賞感受。噴灑法由于效率較高,被廣泛地用在大面積的繪畫創作中,能夠較為快速地呈現肌理。以外,創作者還可以通過小刷子蘸顏料來在畫紙上進行畫作,從而形成不同的點,在模板上進行涂刷之后,形成美觀、色彩鮮艷且豐富的表現效果。
(三)揉紙法
揉紙法又稱皺紙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將紙張按照特定的繪畫創作要求折皺,然后再將紙張恢復到原來平鋪的狀態,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地運用紙張折皺的紋理,讓畫作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韻味。然后,創作者可以用畫筆在畫作上進行適當的補充,進一步提升揉紙法的獨特魅力。根據畫紙材料的不同,揉紙法的表達效果也會有所差異。比如,熟宣紙和麻紙就會揉出不同的效果,而且在麻紙背后涂抹一層白粉之后,能夠讓紙張的硬度有所提升,揉出來的紋理效果會更好。另外,如果創作者在紙張的背面涂抹顏色,在揉紙之后,顏色會不同程度地滲透到正面來,具有別具一格的韻味。比如中國畫著名畫家楊志印先生的《來自雪山的駱駝》,通過應用揉紙法,畫面感更強,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四)吸收沉淀法
吸收沉淀法也是一種在國畫創作中比較有效的表現肌理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將含有豐富水分的顏料、肥皂水、洗滌劑等材料混合、調勻,并根據創作者的需要涂抹在特定的位置。等畫紙表面不吸水之后再向其表面撒一些鹽,圖形的效果就能夠更好地展現出來。除了使用鹽之外,還可以根據紙張的實際情況以及創作的需要,撒一些沙粒、帶有顏色的水泥粉等,讓畫面的裝飾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五)浮彩法
浮彩法也是國畫中表現肌理比較常用且有效的一種方法,也被稱為織彩法。創作者需要根據其繪畫的實際流程及畫面的需求,先在畫布上涂抹一層含水的顏料或者墨水,在顏料或者墨水在畫布上還有濕敷效果時注入其他顏色或清水,使畫布上的原有顏色和后加入的顏色相互滲透,呈現出更多樣的顏色,增加畫面的層次感。浮彩法創造出來的肌理效果更加多樣,給人色彩斑駁的感覺,而且浮彩法對于創作者的要求相對較低,不會受到材料等的限制,形式多樣,能夠更好地體現讓色彩效果。
(六)蠟畫法
蠟畫法主要使用油和水的排斥反應來達到肌理的展現效果。蠟畫法主要分為干蠟畫法和液蠟畫法兩種:干蠟畫法是用干燥的固體蠟在畫板上進行繪畫,完成底稿的創作之后,再在畫板上進行調色,這樣水和油就會分離,使經過固體蠟打底的底稿不會沾染上其他顏色;液蠟畫法需要根據創作的需要先對蠟進行熔化,然后將蠟滴在畫布上,等畫布上的蠟凝固之后,再用手將其碾碎,并在上面進行顏料或者墨水的裝飾。
三、國畫技法中肌理語言的表現力
(一)表現方式豐富,視覺沖擊力強
國畫中傳統的作畫技巧主要是暈染,這種作畫技巧往往能夠較好地表現出意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畫作品也有了更多的表達訴求,當下如何豐富藝術主題和迎合大眾審美情趣的需求是藝術家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作畫的技巧進行創新,讓畫作能夠表達出更加豐富的內容,比如畫家觀念形態的改變、題材樣式的改變及材料技法的改變。材料在當代是個新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不同形式的畫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沖擊力,材料肌理在國畫創作中的巧妙應用能夠提升畫面的可讀性以及趣味性,其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在使用該手法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突破材料的限制,讓整個作畫過程更加具有創造性,促進繪畫形式的升華以及改變。這也是肌理藝術作品的藝術效果往往可以超出一般畫面的原因。
(二)表現主題強烈,個性化色彩突出
國畫必須要思考中國畫的視覺性和繪畫風格的特殊性,來符合當下大眾對文化的審美情趣。無論是二維繪畫還是三維的材料藝術創作,都是將材料作為基本的創作元素,通過創作者的運用和表現技法來傳達作者的思想。肌理在中國畫中的巧妙運用可以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肌理運用不是將各種材料進行簡單的堆砌,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選材的隨意性,沒有材料的限制和束縛,沒有各種繪畫的條條框框,創作過程充滿偶然性,致使作品的最終效果也具有無限可能性。國畫創作中通過對作畫材料進行肌理的重構組合,從而在視覺及觸覺上形成較為新穎和更具表現力的形象投射,不僅豐富了繪畫形式,而且有利于作者情感的傳達和繪畫主題更進一步的詮釋,使繪畫形式得到了改變和升華,豐富人們的藝術審美。
國畫《擬像》,如圖1所示,其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采用滲透法創造出來的肌理效果更加多樣,具有自然色彩的斑駁美。畫作以青、藍等暗色為基調,在此基礎上搭配明亮的色彩,形成比較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繪畫效果。肌理元素的運用使其在情感宣發和主題表現上相得益彰,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趣味性,還添加了濃厚的藝術個性化氣息。
四、結語
隨著人們審美的多元化發展,肌理在國畫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表現肌理的方法多種多樣,創作者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達到更好的肌理表現效果。肌理是一種融合材料和技法的表現手法,經過近些年的發展,表現效果更加多樣,推動了國畫表現的多樣化發展。當前的畫家要在創作中不斷創新與變革,從前人的經驗中總結探索出適合自己的作畫風格,反映出自身的審美觀、價值觀與精神追求,更好地發揚國畫的魅力和精神。
參考文獻:
[1]楊娣.中國花鳥畫創作中肌理技法的實踐運用[J].戲劇之家,2019(4):144-145.
[2]鄒瑾,董可木.拓印法在當代國畫作品中的運用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6):4-6.
[3]許格非,關玉鳳.拓印法在當代國畫作品中的應用與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9(12):18-19.
[4]蔡魯方.國畫技法中的肌理應用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13):22-23.
作者單位: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