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
摘 要 整本書閱讀是一種閱讀方法,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探究閱讀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形成主動閱讀鑒賞的良好習慣,形成對作品的深刻理解。教師帶領學生主動閱讀,通過課內與課外結合,精讀與泛讀交融能促進學生明確閱讀目標,掌握閱讀方法,在思考中了解作品的本質,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儒林外史》閱讀為例探尋“整本書閱讀”的方法,促進學生產生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 《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閱讀方法
開展整本書閱讀需要整體規劃,教師要通過精準定位的方式帶領學生準備閱讀,組織學生熱身,通過讀前導讀,讀中引導以及讀后總結的方式來開啟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把握閱讀重點。學生積極參與到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可以激發閱讀興趣,實踐閱讀方法,通過系統閱讀的方式建構整本書的內容框架,實現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學生在探究中會進行深度挖掘,主動加工,了解整本書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寫作方法,感悟作品表達的情感,從而實現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以名著內容進行定位,做到心中有數
如在開展《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首先進行名著定位,使學生了解這是一部刻畫中國封建知識分子和官紳生活狀態的諷刺性小說。通過描寫封建時代讀書人的精神面貌,諷刺了黑暗的封建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很多讀書人為了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他們的靈魂受到了科舉制度的毒害。同時書中也描繪了一些淡泊名利的人,他們恪守道德、張揚個性,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書籍的內容,讓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有一個準確的定位,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時就能心中有數。
二、指導學生自主梳理作品,了解人物形象
人物是構成故事的主要角色,在《儒林外史》的整本書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書中的人物,并對人物的性格心理進行深入了解。在《儒林外史》中,描寫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醉心于功名的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在功名富貴誘惑下逐漸墮落的匡超人、牛浦郎;官紳階層的張靜齋、王惠、嚴監生;假道學家王德、王仁;精神空虛的名士婁公子、景蘭江;心性高潔的杜少卿、莊紹光等人。這是小說中第一個層次的重要人物,這些人對名利有執著的追求,他們平庸而老實,怯懦而猥瑣,思想上是麻木的,受到了科舉制度的侵害。范進在中舉后進入了癲狂狀態,他是封建思想的傳播者,也是一個受害者。而梅玖、荀玫、牛玉圃、鮑文卿、余先、武書、蕭云仙等人則是較為次要的人物。湯奉和王惠都是科舉制度的直接產物,他們通過科舉的方式獲得了功名,成為了貪官污吏,壓榨百姓,作威作福。嚴貢生和張靜齋是典型的土豪劣紳形象。他們通過科舉制度勾結官府,魚肉鄉里、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其他的人物如楊執中、杜慎卿,他們貌似風雅,實際上不過是一些閑得無聊的紈绔子弟,名落孫山的科場士子。他們對科舉考試念念不忘,但是沒有能力通過考試使自己成名。小說通過湖州鶯脰湖盛會、杭州西湖詩會、南京莫愁湖高會等幾次集會,揭露了這些假名士的無恥丑態和骯臟心靈,展示了他們的名士形象。學生了解了人物,就會更好地理解整本書的內容。小說中還有一些具有叛逆精神或者是市井奇人。例如杜少卿、王太、蓋寬等人,他們鄙薄功名,蔑視權貴,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自由自在生活,對封建禮教提出了大膽挑戰。
三、課前導讀,讓學生把握閱讀重點
在進行《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前,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使學生了解封建科舉制度,作者的生平經歷,讓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故事梗概,明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探究,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了解整本書的結構以及藝術特色和寫作手法等,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的放矢。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整本書的寫作特色,感受整本書的語言藝術,體會語言的準確表達,感受作品的藝術風格。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分析整本書的諷刺藝術特征,感受小說隱喻的表達和深刻的諷刺。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其中的經典細節進行細致的揣摩,如嚴監生在臨死之際,伸著兩根手指,一直不肯咽氣,因為他看到了燈芯里點著兩根燈草太費油。通過這個細節,小說將這個吝嗇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四、讀中指引,引導學生探究書中信息
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整本書的內容,教師可以在閱讀中為學生提供一些問題,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的主動閱讀,形成認知沖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例如:“這本書寫了一個故事還是多個故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謀篇布局?”閱讀思考中,學生就會認識到小說并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心人物,而是描寫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小說敘述了一連串的小故事,形成了一種較為松散的小說結構。小說沒有中心人物,突破了故事情節發展的時空限制,這種結構使作者可以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想法刻畫不同的人物,敘述豐富的情節,使故事的發展具有隨意性和創造性。這樣的寫作方式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突出、鮮明而且獨特。教師還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小說的具體情節,如“嚴監生真的只是一個吝嗇鬼嗎?”“作者為什么要在魯小姐和謹公孫的婚禮上寫一只老鼠?”探究問題會促進學生關注閱讀的細節,使學生在思考中主動進行探究,通過對小說內容和語言的分析研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中,教師還可給學生布置適當的閱讀任務,如讓學生“用喜歡的形式制作人物標簽”“策劃鶯脰湖、西湖、莫愁湖的名士聯歡會”。通過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深入閱讀。
五、讀后交流,讓學生分享閱讀感受
在整本書閱讀完成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讀后交流,通過討論的方式說一說自己對書中的人物、故事的一些認識和理解。學生在交流中可以暢所欲言,陳述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咏涣骺梢陨罨瘜W生對整本書的理解,促進學生把握整本書的本質內涵。例如在《儒林外史》的閱讀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析一下小說中的女性人物,鼓勵學生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思維,提高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書中的信息組織小組競賽,通過競賽的方式檢測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掌握情況。競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主動閱讀,自主探索研討小說的內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競賽成績,了解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情況,以獲得重要的教學效果反饋。教師也可以設計專題活動,利用整本書中的人物、故事等進行專題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來進行表達,呈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活躍思維,獲得良好的閱讀感受。
總之,教師要從課前準備、課中閱讀、課后交流等各個階段對整本書閱讀進行全程指導,促進學生熟練掌握整本書閱讀的基本方法,理解整本書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