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進
摘 要 小說是中學語文教材中一種重要的文體形式,對小說作品進行解讀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小說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因此,在解讀小說的情節突轉中,我們可以從照應和伏筆兩個方面入手,從人物和情感態度的變化中探究作品的內涵,挖掘作品的主題思想,仔細體察情節中的矛盾沖突,深刻體會小說情節敘述的巧妙,從而開發出小說閱讀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 小說閱讀;情節突轉;照應;伏筆
小說閱讀中,常常會給人一種出人意料的情節變化,給人的心里帶來巨大的沖擊,推動人物性格的完善和主題的凸顯,能收到很好的審美效果。這種情節的跌宕起伏打破了讀者的慣性思維,著重在一個“突轉”上發力,是構思的神來之思,我們稱之為“情節突轉”。在小說創作和欣賞中,“文忌直,轉則曲;文忌弱,轉則健;文忌腐,轉則新”,清代學者代明倫的話點名了情節突轉的妙處,它賦予了小說藝術曲折靈動的感染力。我們在欣賞小說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情節突轉帶來的人物形象和主題上的創新,就能很好地解讀小說中的層次結構,分步驟地解讀出小說的主題。
情節突轉的層次分析,應該梳理出圍繞“突轉”在小說人物形象、內涵營造、藝術神韻等方面的變化。小說在“突轉”的前后,人物的言行往往會有伏筆、照應,人物的世界會有大的轉變,主題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從這三個角度欣賞小說的層次,就能做好小說的深度解讀。
從照應和伏筆入手,梳理情節中人物的發展變化。在小說情節發展中,結局的出乎意料,作者會在前文里進行預設和提示,在相似、相關甚至相同之處輕輕一點,看似無意,實際上是語言邏輯和生活邏輯上的嚴謹,結構的渾然一體。例如《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情節突轉”在貝爾曼雨夜畫一片假樹葉挽救了蘇艾,但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這一情節的合理性,體現在文章的照應和伏筆中。在前面的敘述中,多次出現預設,看似閑筆,實際上是作者有意識安排的伏筆。比如,文中有“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么在風中不飄不動呢?”這里交代葉子可能是假的,是畫上去的。小說敘述中,“經過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墻上”,在風吹雨打下,葉子仍能“貼”在墻上,此處既是伏筆也是照應,也說明葉子是假的。另外,“她們看到了墻上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舊依附在莖上”一句,其中“依舊”一詞照應前面“狂風暴雨”又說明此時葉子依然傲立墻頭,很容易讓人猜想到是畫上去的。這樣,結尾處揭示謎底,才讓人恍然大悟,驚嘆小說家的藝術魅力。當然,這不僅是伏筆上的效果,還關乎主題,這樣處處設計,也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人性主題,松緊有度,富有張力,也符合人物的真實的鮮活的特征。當然,情節突轉應該符合生活事實和情感邏輯上的要求,不能讓讀者感覺很突兀,更不能讓讀者產生荒誕離奇之感,應該是看似無意的點撥,又符合生活邏輯和常識,能烘托和推動發展,符合小說的情感和人物形象的總體要求。
情節突轉的層次分析,還要考慮情節發展中的人物和事件發展中的態度變化,要符合小說內涵的營造。一篇優秀的小說,一定是小說三要素各個方面都要考慮,情節突轉也不例外。突轉的情節層次分析,從更深一層看,就要聯系人物的情感發展、態度認同等,這樣就能把握好情節的內涵和作者構思小說時的藝術用心,這對品讀人物很有好處。如《最后的常春藤葉》的前半部分,主人公貝爾曼藝術上技術很一般,“他耍了四十多年,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的距離,連她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連他的肖像都是邋遢、丑陋的,事業上也只是做點商業畫和廣告畫什么的。其實,他非常的熱愛生活,對瓊珊和蘇艾很熱心的保護,“像一只看門老狗”,強悍的外表下潛藏著溫柔善良的心靈,他追求的藝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心靈和生命的杰作,最終畫出了一枚葉子,這成了他生命的杰作,這樣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藝術家。在給讀者造成心理落差的同時,也使人物一躍而成為一位大英雄,使人物的前后落差得以對接。從另一個方面看,蘇艾也是正直人物,樂觀堅強,她也呵護瓊珊,熬湯送藥,但對好友的想死一籌莫展,而老貝爾曼閱歷豐富,他看出瓊珊的心理癥結之所在,從心理救助上解決問題,也襯托和豐富了貝爾曼的高大形象。
從主題上看,把握情節突轉可以讀懂小說的思想價值。小說的文本研讀,不是僅僅在人物本身,小說要概括出“一類人”的特征,即小說的象征意義和文化意義。小說的情節,通過具體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來展示,但它最重要的是社會生活意義的挖掘。情節突轉部分的思想指向,決定了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等變化,每個細節中都折射出思想主題,一步步揭示它的層次內涵。比如,突轉講的是哪一類人、事、景,在生活、社會、人性和人生方面給讀者提供了哪些思考,有哪些代表性和普遍意義,是針對什么問題問的,有哪些深層原因,給人怎樣的啟示等等。解讀文本時,我們可以理出三、四個層次,從重點、方法以及閱讀價值方面進行分析。小說的重點,不僅要看寫了什么,而是要揣摩人物形象和心理,比較出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典型意義。還要找到解讀的方法,即一篇小說的角度,選擇細節描寫和行動心理,采用抓主干法、剖析關鍵詞法、找線索法等等,合作討論,將疑點和難點一一落實。閱讀的思想價值,需要在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中提升,將小說的主題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指向和動機進行挖掘,引導出本文的思想價值和觀點態度。
解讀小說,還要關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內心和潛臺詞的處理。文學作品的特點之一,能解讀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成段的描寫和心理活動及暗示,比起小說中的情節,心理描寫更容易被讀者解讀,這種方式也更簡便。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情節起著很好的暗示和推動作用。作品中的心理描寫,連成一線,通過表情、動作傳遞,暗含大量的與主題有關的信息和潛臺詞,而這些內容和主題關系密切,并自成體系,通過對描寫內容和對象的揣摩,我們可以感受到角色的內心變化和時代要求,也增強了可讀性和主題的戲劇性。
當然,解讀小說要遵循小說的三要素,從情節的過程入手,看情節的獨到之處,同時看小說主要的矛盾點在哪里,轉折點安排在何處?一切的細節都沒有偶然性的成分,都是為了照應和伏筆的需要。最重要的不是外部世界的突轉,而是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幻,環境有何特征?小說的神韻如何品讀?這些具有小說普遍意義的教學價值,是小說情節突轉的關鍵所在。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改變角色,設身處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的變化,在突轉中體悟小說主題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