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時代已然到來。
各種關于老年的問題,也紛至沓來。
兩千多年前,古羅馬的哲人西塞羅在《論老年》中寫道,愚蠢的人把自己的錯誤和過失歸咎于老年。但總有人似駿馬,奔騰一生,只在衰老之后開始休息。而最適合老年的養生之道,莫過于研究學問和培養美德。老年的收獲,是對美好事物的回憶。“生命的終點總要到來,唯有美德和善行的果實長久留存。”
歸根結底,對生命個體而言,如何面對老去的問題,還是一個與活法有關的問題。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把“九”定為陽數,二九相重,故稱為“重陽”。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重陽節到來之際,我們來說說《和老人有關的事》。
在“故事”單元,我們把目光投向曾因疫情而陷入輿論漩渦的新發地,他的創始人是京郊一位農民,如今已近古稀,“把菜農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最后把菜賣好了。《撐起新發地的北京農民張玉璽》就講述了這么一段北京往事。
在“溯源”單元,我們重述《重陽節的歷史與傳說》,尋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敬老傳統;《北京人過重陽節》則和我們聊了聊重陽節吃糕、喝菊花酒的習俗。
在“史話”單元,《明代養老那些事兒》里,我們了解到在古代中國,也存在著官方或民間養老機構。
在“今朝”單元,《為“夕陽”找樂兒》,讓我們看到了北京養老服務行業的一個片段。
值此佳節又重陽,《北京紀事》雜志祝讀者朋友?“九九重陽,歲歲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