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算法傳播批判

2021-10-31 03:03:13梅杰
理論導刊 2021年10期
關鍵詞:信息

摘 要: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寬和深度的持續(xù)推進,算法日益成為影響當今信息傳播機制的基礎性規(guī)則之一。依托傳播技術的迭代更新,尼葛洛龐帝筆下“我的日報”從預言變?yōu)楝F實,并逐漸發(fā)展成為算法傳播的全新樣態(tài)。算法與生產生活的緊密結合在開辟網絡空間這一國家治理新疆域的同時,也引申出網絡空間治理的新課題。實踐中,算法傳播的內在缺陷及其應用失當帶來了價值負荷、信息窄化、共識衰退等多重治理困境。為消減由被過分強化了的個人興趣所產生的“信息繭房”效應,應以優(yōu)化算法設計、尋求多元共治合力和現有法律框架網絡化調適等為突破口,探尋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以技術造福人類。

關鍵詞:算法傳播;“信息繭房”;網絡空間治理;人工智能;“我的日報”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1)10-0058-07

作者簡介:梅杰(1993-),男,安徽宣城人,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治理、公共安全。

技術與人類社會發(fā)展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同樣,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也為傳播學的興起與繁榮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人類總體上歷經了三次媒介革命,分別是印刷術、廣播電視技術和網絡技術。其中,網絡技術借助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給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帶來巨變,是距離我們最近同時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從無數歷史事件中不難發(fā)現,技術在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形塑當今的人類社會。網絡空間作為技術作用下現實社會的空間映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術變遷、社會發(fā)展和思想進步的真實圖景,推動治理理念、模式、路徑由現實向虛擬空間覆蓋,是優(yōu)化網絡空間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研究的緣起:信息傳播中的算法賦能

人們總是無法了解和掌握所有的信息,主動或被動的信息過濾也因此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要素流動日益頻繁,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數據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總量的激增同人們時間、精力的基本恒定形成矛盾沖突,“信息爆炸”的總體趨勢不但無法逆轉且仍在不斷深化。因此,建立在信息篩選基礎上的信息私人訂制成為歷史的必然。

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網絡和信息技術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遙不可及的新生事物時,被譽為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就大膽預測了未來的數字化生活將為新聞選擇提供更為經濟模式的可能。他提出,個人興趣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而無須去閱讀別人心目中的新聞或他人認為值得占據版面的消息。呈現在輕巧明亮顯示器上的“我的日報”(The Daily Me)將可能成為一種偉大的新聞媒介[1]。無獨有偶,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也注意到了消費者過濾所讀所看所聽這一現象的存在,其在著作《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以“我的日報”為題,專辟一章作出了傳播系統完全個人化時代將至的判斷,進而表達了對公民自我治理能力弱化和民主運行機制受阻的擔憂[2]1-4。毫無疑問,尼葛洛龐帝的預言和桑斯坦的判斷精準契合了當今網絡時代下日益強化的信息私人訂制的社會實踐,基于個人興趣和行為偏好的信息分發(fā)機制為受眾群體打造了一個可供自主選擇的傳播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傳統的以編輯為核心與橋梁的舊有信息分發(fā)模式逐漸式微,信息的搜集、篩選、編排、審核、發(fā)布等環(huán)節(jié)不再是少數群體的專屬領地,廣大受眾也開始加入其中,而隨著編輯作為內容“把關人”的角色身份不斷受到沖擊,“信息—編輯—受眾”的傳播模式也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命運。簡言之,媒介中呈現的新聞內容逐漸完成了由編輯視角下趨同化訊息向受眾喜好下個性化展示的過渡。“我的日報”賦予了網絡時代每個單獨個體根據自我喜好選擇新聞的嶄新權利。須知,這一權利是在傳統媒介時代受眾被動接受“千人一面”信息的傳播模式中所不曾擁有甚至不能想象的。就這一種角度而言,受眾在與編輯完成身份轉換的同時,不僅實現了自主權利的達成,而且標志著信息私人訂制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能的技術出場為算法傳播賦予了不竭動能?!叭斯ぶ悄鼙灰暈榈谒拇喂I(yè)革命的重要推動力之一。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首倡以來,這一技術在大數據、算力和算法三駕馬車的拉動下,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和世界發(fā)展格局,其高效的自我學習、自我適應和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在金融、醫(yī)療、交通、工業(yè)、農業(yè)等諸多領域帶來了快速變革和顯著成績。”[3]其中,自然也涵蓋了傳播領域。從無數社會實踐中不難發(fā)現,在大數據日益成為國家和社會治理重要工具的今天,算法憑借對數據處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被充分賦予權力,日益成為推動傳播路徑、方式與機制變革的重要動力來源。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指出,在一個媒體與編碼無處不在的社會里,算法這一生成性規(guī)則成為超越建構性規(guī)則和調節(jié)性規(guī)則以外的第三種人類科學和社會法則。媒體社會的到來意味著權力日益存在于算法之中[4]。這無疑宣示了,在算法和數據主導的人工智能時代,面向信息私人訂制的“我的日報”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上都面臨著全新的概念與實質升級。從算法信息分發(fā)的內在機理看,代碼催生的個性化信息訂制蘊含了“推送何種信息”取決于“你是誰”的潛在邏輯。算法工程師將用戶體驗這一衡量尺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工智能的技術出場則為這一價值取向的實現掃除了工具障礙??梢哉f,人工智能所蘊含的強大生產力為更廣范圍、更具深度、更加精準的信息分發(fā)提供了可能。從算法信息分發(fā)的外在形式看,媒體平臺通過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對用戶群體的精準畫像,再以協同過濾、內容分發(fā)、關聯推薦等多種方式,將個性化內容與場景化匹配連接耦合。在這種作用機制下,用戶本位主導的算法分發(fā)讓信息獲取領域的個人便利最大化成為現實。由此可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日益成為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客體。

二、公共性背離:算法傳播引發(fā)社會隱憂

算法傳播的興起,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要的同時,也遭到了社會公眾的詬病。在大眾傳播時代,倫理規(guī)范及價值導向是新聞學或傳播學的重要標簽,而在算法傳播模式中,信息傳播與個人興趣和商業(yè)利益緊密結合,其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異化自然激發(fā)起社會對于公共性背離的隱憂。人們有理由懷疑,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謂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單向度的人”正從其筆下走向現實。

(一)代碼中的“鬼魅”引發(fā)算法價值中立的合理質疑

欲想探明算法傳播的社會影響,必先厘清媒介的自身意涵。按照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說法,“媒介即訊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5]。由算法型信息分發(fā)開啟的新傳播模式作為大眾媒介的替代性產物即可被認為是新尺度的出現。一種隱藏于代碼而非印刷機中的革命性媒介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并逐漸施加重要影響,以至于在信息過載的數字時代,離開了算法篩選機制的幫助,人們仿佛很難走出“信息泥潭”。智能算法取代人工編輯、數碼科技取代印刷排版、攝影攝像取代繪畫藝術,媒介更替無疑是技術迭代的產物,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順理成章成為媒介變革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探討這一問題,就自然離不開技術與價值二者關系的理性論辯。對于技術是否具有負荷價值的不同看法是劃分“技術價值中立說”與“技術價值負荷說”兩大陣營的分水嶺,兩派爭鳴的集中焦點在于技術是否有好壞之分、善惡之別。有學者認為,如果僅就技術的內在價值而言,技術價值中立的觀點毋庸置疑,但是從技術的內在價值和現實價值存在形態(tài)的統一性這一角度看,技術負荷的觀點又令人信服[6]。換言之,任何技術一旦進入到社會場域,哪怕是它僅對個體生存或是社會運轉產生了細微影響,其在價值傾向上仍難逃價值負荷的立場判斷。從這一角度而言,對于隱藏于代碼之中的資本“鬼魅”,我們更有充足理由對其是否能始終秉持價值中立原則保持合理質疑。

赫伯特·阿特休爾(J. Herbert Altschull)曾形象地比喻到,“新聞媒介好比吹笛手,而給吹笛手樂曲定調的是那些付錢給吹笛手的人”[7]。如果將新聞媒介視為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產物,那么它最大特點無疑是其突出的政治屬性。在整個社會中,新聞媒介扮演著中介組織的重要角色,承擔了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追尋社會公眾廣泛認同等重要使命。媒介的更替,表面上看是新舊技術的競爭,實際上卻是不同世界觀之間的沖突,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媒介都具備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8]。以至于傳播技術發(fā)展到今天,有學者甚至出現了“媒介不僅告訴我們應該想什么,而且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想”[9]的深深隱憂。算法傳播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將記者從繁瑣的新聞采編工作中解放出來,這雖然為記者和受眾帶來了充分便利,卻在極大程度上弱化和淡化了人工編輯的“把關人”角色。盡管所有數字時代的算法推薦機制都宣稱其始終秉持價值中立原則,僅僅是基于提升用戶便利度而進行內容推介,然而,算法終究是由人編寫而成的,算法工程師的教育背景、文化特質、價值取向、興趣偏好等都在潛意識中影響著算法推薦機制的運行邏輯,更遑論這種推薦機制背后還藏有巨大的流量經濟吸引力。附著于智能算法之中的價值傾向通過媒介的強大傳播力輸出到社會公眾之中,進而對社會運轉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有理由認為任何宣稱秉持價值中立的算法,都難逃其價值負荷的潛意識行為或偏向。

(二)高度的信息聚合使人置身“信息繭房”而不自知

雖然還鮮有人為報紙和廣播刊登“訃告”,但是傳統媒介的式微乃至消逝卻是無法逆轉的事實。囿于傳播渠道、呈現方式、便利程度、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劣勢,相較于數字時代最新成果的現代媒介,傳統媒介似乎正在日益失去其生存發(fā)展的根基——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一方面,伴隨著經濟和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擴容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真實寫照,各式各樣的海量信息不斷被生產制造出來,充斥于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人類也隨之迎來所謂的“信息爆炸”時代。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出現也為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規(guī)模帶來了空前變革。有別于傳統媒介在相對固定區(qū)域和穩(wěn)定受眾范圍內傳播,在一定條件下,現代媒介可以實現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互通。換言之,傳統媒介面臨的挑戰(zhàn)并不源于自身,而在于現代媒介的崛起發(fā)展,后者對于前者權威話語體系壟斷地位的挑戰(zhàn)正在變?yōu)楝F實。正是由于這一信息生產與傳播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使得應對和處理不斷擴容增速的海量數據的內在需求被提至重要地位。從尼葛洛龐帝預言的“我的日報”到算法型信息分發(fā)基礎上算法傳播模式的彌散,傳播模式的變遷在某種意義上可被看作是對“信息爆炸”時代的訴求回應。

眾多事實表明,人們看似樂于接受各類觀點的碰撞和思想的沖擊,但是實際上卻更偏愛符合自我興趣和看法的報道,主動或被動的信息選擇暗含了“投其所好”的潛在邏輯。長此以往,被同質化信息包圍的人們極易產生“偏食性”,而因此陷入信息窄化的窘境。進入數字時代以后,依托海量數據、迭代算法和強大算力,人工智能技術在傳播領域大放異彩,算法型信息分發(fā)為更廣范圍、更具深度、更加精準的算法傳播實現提供了技術可能?!坝脩舯疚弧敝鲗碌摹靶侣剝热?數據化精確制導”新聞生產模式憑借算法的迭代升級成為資訊類APP解決大數據過載問題的價值選擇[10]。然而,可以預見的是,長期“信息偏食”導致的視野窄化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桑斯坦將這種在通訊領域被過分強化了的個人選擇產生的效果稱為“信息繭房”。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公共機構而言,這種由高度信息聚合產生的“繭房”都將演繹為“可怕的夢魘”[11]。他進一步提出,“人們應該置身于任何信息下,而不應事先被篩選”[2]5。不可否認的是,在信息過載愈演愈烈的數字化時代,要想暴露于未經任何篩選的信息之中存在可行性上的重大挑戰(zhàn),但是將信息接觸的寶貴權利完全交給“善解人意”的算法,這種偶然性壓縮的信息選擇方式無疑將把問題引向更為復雜的反面,導致人們選擇和思考能力的退化。以算法型信息分發(fā)為代表的新興傳播技術并非敵人,其所帶來的希望遠多于危險。但是算法傳播模式讓人們更情愿拒絕不感興趣的主題和意識,由此帶來巨大隱患。身處“信息繭房”之中,不斷接受相同觀點的機械重復,卻缺乏對相異看法的有效觸碰,社會將走向四分五裂,持有不同觀點的群體將產生前所未有的極大溝通成本,各類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也將引發(fā)一連串的社會危機。

(三)社會粘性弱化的起源從基本共識的消弭開始

在托馬斯·伯納德(Thomas J. Bernard)看來,社會學領域中的共識理論從人類生活中存在多種沖突這一假設出發(fā),強調人的本性是沖突存在的根源[12]。而沖突的結果是社會不斷走向分化,當少數派的利益訴求長期無法在現行民主體制內得到滿足,社會心理上的被歧視感和被壓迫感便滋生蔓延開來。在多元分化的異質性社會中,宗教、民族、意識形態(tài)都可以成為劃分不同群體的尺度與界限,并進而形成派系分明的政黨和利益集團。在高度組織化的社會抗爭盛行的今天,彼此分離的社會分化趨勢開始萌發(fā),算法傳播的出現,將基于共同興趣的人群聯系在一起,更使得這種社會分化趨勢不斷得到強化與鞏固。從這個意義上說,由共識消弭導致的社會粘性的減弱是社會走向割裂的重要肇因。在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看來,能夠清楚辨析的傳播行為的功能包括協調社會各部分以及傳承社會遺產等[13]。通過大眾傳媒的塑造,社會公眾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和知識基礎,整個社會的同質性得以維護,異質性因此減損,基于人性本源的沖突矛盾會因溝通成本的降低而得到有效控制。這也是多數民主讓位于共識民主呼吁與日漸隆的原因所在。在對抗社會分化的過程中,共識與包容得以彰顯,共識民主不再滿足于多數派微弱的勝利,而是轉向追尋最大規(guī)模的多數居于統治地位[14]。但是,隨著算法傳播的興起,公眾困于單向度的“信息繭房”之中,個人既有的價值取向通過“回音壁”不斷得到鞏固強化。從這一角度而言,共識民主的根基似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

受眾群體的細分化趨勢被視為算法傳播興起的突出特征之一。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之下,數字時代的新媒體通過對用戶習慣和歷史數據等信息的抓取分析,將訂制化的內容精準推送到每個受眾手中。這種高度尊重個人特殊興趣的信息篩選機制不僅為用戶帶來極大便利,也日益成為新媒體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根基。正是由于這種商業(yè)模式的巨大成功,眾多互聯網頭部企業(yè)開始攜帶大量資本進入到算法程序的研發(fā)、生產、應用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敏銳的資本也成為推動算法傳播模式進一步推廣的重要力量之一。面對這種情形,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變化會導致社會走向分化嗎?有學者認為,算法傳播模式“誘導的社會分化進一步強化了個人化的、以消費為中心的現實,阻礙了公眾的相互理解,破壞了他們尋求共識的能力,阻礙了他們對集體價值和公共事務的投入和熱忱,而這一切恰恰是民主賴以存在的基礎”[15]。新媒體賦予了個人受眾根據其特定興趣進行選擇的權利,在某種難以預料的程度上,廣大的受眾群體將會日益進入更加細分的利基市場(niche)。在此種情形下,大眾媒體在塑造共同經驗、促進共同話語體系與議程、影響公眾輿論上的傳統能力可能會減弱[16]。然而,不能忽視的是,這種傳統能力的減弱不僅意味著大眾媒體自身的衰落,而且會不可避免地帶來社會共識的消弭。當互聯網成為加速群體分化的一種方式時,這些群體的成員越來越不太可能聽取和考慮其他意見,網絡中的許多政治信息實際上促成甚至鼓勵了群體分化,這些信息不是基于討論與協商,而是對特定觀點的極端化宣告[17]。算法將無限過濾的權力賦予個人,信息與經驗在不同社會群體間分享開始變得困難,引發(fā)社會粘性弱化的同時還意味著對民主的侵害與社會的分化。

概言之,由于算法中立的弱可能性以及傳播模式的開放性、匿名性和責任弱化特征,在看似自由有序的網絡傳播世界中,人們被大量難辨真假的信息裹挾,以至于存在落入虛假陷阱的風險,高度同質化的信息推送將人們困于“信息繭房”之中,并進而催生出群體極化的惡果。實踐中,甚至有個別企業(yè)利用深度偽造等技術手段,借由算法傳播渠道進行輿論操縱,傳播虛假信息,謀取不法利益[18]。上述亂象表明,如果缺乏必要的國家干預,網絡空間非但不能實現其自由有序的價值目標,反而會不斷偏離通往良好秩序之路。須知,工具和自由的悖論從未將網絡與算法置之腦后。

三、信息“破繭”:算法傳播中的風險防范

人工智能技術在傳播領域的運用讓信息的過濾分發(fā)機制發(fā)生重大變革,算法型信息分發(fā)無疑是時下最具生命力的訊息傳播方式。然而,任何技術都是一柄“雙刃劍”,富含巨大績效紅利的同時,也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社會運轉風險。在算法傳播模式中,過度強化了的用戶偏好卻在無形中加劇了信息導入的單一化、淺薄化傾向。經由智能算法的“精準”傳播,單向度、極端化的信息削弱了虛擬公共空間存在的根基,將本應極具包容特性的網絡空間分割為若干“繭房”,個人興趣與價值偏好被不斷強化。理性思考的缺失和偶然性的壓縮將社會逐漸推向民主法治的對立面。對此,蘇·卡麗·詹森(Sue Curry Jansen)曾嚴厲地批評到:“未來的人工智能將使得參與式的民主變得過時?!盵19]面對這一危機,如何加強算法傳播中的風險防范,成為網絡空間治理論域中的重要議題,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實現基于個人興趣適度平衡基礎上的算法優(yōu)化

要想回應詹森的這一批評,筆者認為,對于技術的治理還應回到技術本身,以算法抗衡算法,是破解數字治理失序難題的實踐良方。推進人工智能算法的設計優(yōu)化是糾偏算法歧視及其附帶性風險的關鍵所在。實現算法優(yōu)化的治理目標,首先,要加強算法研發(fā)相關產業(yè)人員的倫理培訓。正如康德(Immanuel Kant)所說:“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與之相符合的義務的唯一原則?!盵20]加強從業(yè)人員的道德自律是預防算法風險的重要前置條件。算法天然具有不可解釋性和隱蔽性,這也是其被稱為“算法黑箱”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這兩種特性,隱藏在代碼背后的算法偏見和價值偏向讓監(jiān)管和規(guī)制變得困難。倫理培訓的目的在于加強意志自覺與道德自律,通過倫理責任的前端遏制最大限度預防算法風險的彌散。其次,善于在算法設計過程中把握用戶的矛盾需求。在“凝固”與“流動”的用戶愛好、“套路”與“奇遇”的內容推介、“悅耳”與“刺耳”的信息接觸中尋求平衡[21]。關于用戶個人興趣絕對化滿足的弊端無需贅述,在算法設計中注重符合個人興趣的消息和其它種類必要的信息內容接觸的適度平衡,進而形成普遍的社會共識十分必要。加大重要新聞、優(yōu)質內容等的推送力度,積極營造公共議題,讓用戶置身于廣闊世界而非局促的“信息繭房”之中,有助于預防社會分化,提升社會粘性。最后,在數字監(jiān)管中走向人機共治。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分布式特征決定了對算法實施有效監(jiān)管具有技術層面上的極大困難。互聯網頭部企業(yè)掌握了大量用戶數據和尖端算法的絕對話語權,這正是網絡空間行為異化的生存土壤。而針對信息是如何生產與傳播的“祛魅”過程是化解“算法黑箱”負面效應的實踐進路。因此,在算法優(yōu)化過程中,注重在國家話語體系下,以技術手段加強算法監(jiān)管,實施以智能算法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監(jiān)管算法制約商業(yè)算法的復合模式,是刺破“信息繭房”的可能路徑。

(二)面向多元共治目標積極營造網絡公共空間

按照哈貝馬斯(Juergrn Habermas)的觀點,公共領域對于緩和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系具有明確的政治功能[22]。網絡公共空間是公共領域在虛擬空間中的延伸與拓展,旨在通過公眾間的彼此溝通、協商、論辯,形成對某一問題或某個領域的理性思考,通過社會共識的建立,彌補算法傳播造成社會分化的裂隙。因此,要想借營造網絡公共空間提高社會粘性,必須筑牢多元主體共治的網絡空間治理新格局。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明確政府督導治理網絡公共空間主體責任。在網絡空間治理管制派看來,對網絡空間存續(xù)發(fā)展中涌現的種種問題進行治理離不開國家力量的合理介入,而且國家干預的主體缺位勢必會帶來虛擬空間的失序混亂。因此,強化國家與政府網絡公共空間治理督導主體責任是多元共治格局的關鍵所在。具體而言包括,通過算法研發(fā)過程中的知識邊界突破與跨學科研究整合實現算法在最終呈現層面的復合價值達成,通過主流媒體的高質量公共話題導入與討論平臺建設實現不同意見的交流交鋒碰撞,通過完善透明的監(jiān)管機制清除負面低俗信息的傳播渠道等。其次,尋求社會協作治理網絡公域的潛在可能。多元共治格局下的網絡公共空間是具有對話性質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來自社會層面的信息生產與傳播參與便顯得格外重要。源于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機制是對抗算法風險的有效武器,互聯網企業(yè)及其算法在社會監(jiān)督下不斷受到規(guī)制與修正,“信息繭房”的算法根基也將因此趨向瓦解。此外,在信息溝通傳播中,高質量的社會參與也在不斷推進公共性的建構。來自社會層面的信息交換破除了算法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單向度和被強化了的個人興趣在信息流動中受到沖擊,公眾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意識和興趣也因之被再次激發(fā)。最后,以提升公民信息素養(yǎng)抵御算法風險。盧克·多梅爾(Luke Dormehl)曾提醒到:“在算法時代必須養(yǎng)成提問的好習慣?!盵23]在算法傳播所塑造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似乎正在毫無批判與質疑地擁抱智能算法所帶來的數字紅利。個人興趣在“繭房”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相同或接近的觀點被不斷重復,已知的判斷或價值觀在“回音壁”中不斷走向強化鞏固,然而這一切卻與民主社會精神背道而馳。要想扭轉這一不利傾向,就必須從提高主體認知水平與質疑精神入手,提高對包括智能算法在內的各類新興技術的社會認知普及,加強風險意識培育,注重理性批判思維養(yǎng)成,通過公眾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全面系統抵御算法發(fā)展過程中的可能異化風險。

(三)有序推動現實法律向虛擬空間的網絡延伸

網絡空間作為真實世界的虛擬延伸,與現實社會中的主客體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既形成了公眾生產生活的新場域,又開辟了國家治理的新空間。然而,算法傳播的興起以及“信息繭房”的負面社會效應卻為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敲響了警鐘。因此,推動法律這一調整人們關系的社會規(guī)范向虛擬空間延伸是實現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目標的有效方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有效規(guī)制算法在促進信息傳播時的可能風險,應做到:首先,主動推進現有法律體系的網絡化適應?!皩F實法益轉換為涉網絡法益,對現實法律條文進行涉網絡調適和文本對接”[24]是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風險挑戰(zhàn)、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的法制要務。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信息傳播領域的應用讓現有法律體系在網絡空間中的法律解釋與責任認定顯得捉襟見肘,算法決策與智能信息生產導致了責任主體模糊的潛在風險。因此,推進現有法律體系的網絡化適應是法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的頒布實施即體現了這種網絡化調適的主動嘗試。其次,推動算法問責制的科學建立與全域覆蓋。有學者發(fā)現,與算法以某種方式對個人或政策行使較大權力相比,其受到的監(jiān)管卻少之又少,從某種意義上說,隱蔽的算法缺乏任何有效的問責機制[25]。要想破除“信息繭房”的弊端,必先建立科學合理的算法責任機制,以強制手段治理算法倫理失范[26]。在充分尊重市場主體性的前提下,應建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總體管理框架,明確算法的責任邊界與行為規(guī)范,將責任機制內嵌于算法開放應用的全過程,實現問責制度的全行業(yè)全領域覆蓋,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和算法的透明度,積極應對算法的責任分配挑戰(zhàn),暢通危害發(fā)生的事后救濟渠道。最后,充分考慮網絡立法對網絡空間行為規(guī)范與激勵作用的矛盾統一。必須認識到,算法型信息分發(fā)作為提升用戶便利度,應對“信息爆炸”難題的紓解之道,首先是一項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具有顯著的社會價值。網絡立法的出發(fā)點在于防范和制裁不法行為,但同時也要防止矯枉過正,妨礙了正常的民意表達、網絡自由與技術進步[27]。完善網絡立法必須時刻保持公權力對私權利侵害的高度警惕,信息“破繭”的初衷在于利民而非限權。

結論

正如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所說:“每種技術都有其內在偏向,在它的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用場的傾向。只有那些對技術的歷史一無所知的人,才會相信技術是完全中立的?!盵28]智能算法的技術出場讓尼葛洛龐帝所預言的“我的日報”成為可能,算法型信息分發(fā)帶來個人興趣最大限度滿足的背后,暴露的是隱藏于代碼中的資本“鬼魅”,是精心編織的“信息繭房”,是社會共識的衰落傾向。無數的經驗與事實告誡我們,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不僅無任何存在之根基、實現之可能,而且其所通往的絕非秩序而是混亂。盡管學界還存在強調多元性會導致社會最緊迫問題被多種聲音淹沒的爭議[29],但是就網絡媒體在當今社會扮演的遠超媒介角色的巨大影響力而言,對于網絡空間和算法傳播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算法傳播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過載的民主化網絡社會中擁有不證自明的合理性,推薦算法在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不能因為算法在實踐中的行為異化而因噎廢食,何況這樣的對抗也注定會走向失敗。算法傳播批判的目的不在于徹底消除這一傳播路徑,而在于厘清算法背后的運行邏輯,并在網絡空間治理過程中通過系統化的思考和制度化的規(guī)范,讓其在正確軌道上運轉,以技術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冢汉D铣霭嫔?,1997∶181.

[2]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梅杰.人工智能驅動城市治理現代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1-11(05).

[4]LASH S. Power after hegemony: cultural studies in mutation?[J].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007, 24(3):55-78.

[5]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17.

[6]郭沖辰,陳凡,樊春華.論技術的價值形態(tài)與價值負荷[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5)∶37-39+57.

[7]J.赫伯特·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新聞媒介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M].黃煜,裘志康,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87.

[8]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5.

[9]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郭鎮(zhèn)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47.

[10]喻國明,杜楠楠.智能型算法分發(fā)的價值迭代:“邊界調適”與合法性的提升:以“今日頭條”的四次升級迭代為例[J].新聞記者,2019(11)∶15-20.

[11]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12]J BERNARD T. The consensus-conflict debate: form and content in social theori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194.

[13]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37.

[14]阿倫·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個國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績效[M].陳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2.

[15]蘭斯·班尼特.新聞:幻象的政治[M].楊曉紅,王家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82.

[16]W.蘭斯·本奈特,羅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傳播新論[M].董關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2.

[17]JAEGER P 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5, 22(4)∶702-719.

[18]夏夢穎.算法推薦隱私保護機制研究[J].編輯學刊,2021(3)∶24-29.

[19]蘇·卡利·詹森.批判的傳播理論:權力、媒介、社會性別和科技[M].曹晉,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07.

[20]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

[21]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J].新聞界,2020(1)∶30-38.

[2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4.

[23]盧克·多梅爾.算法時代:新經濟的新引擎[M].胡小銳,鐘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21.

[24]何明升.中國網絡治理的定位及現實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2016(7)∶112-119.

[25]DIAKOPOULOS N. Accountability in algorithmic decision-making: a view from computational journalism [J]. Queue, 2015, 13(9)∶126-149.

[26]袁帆,嚴三九.新聞傳播領域算法倫理建構[J].湖北社會科學,2018(12)∶182-189.

[27]羅亮.網絡空間的民主生活實踐:民主視野下的網絡公共領域及其治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37.

[28]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2.

[29]DUNCAN J, REID J. Toward a measurement tool for the monitoring of media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in south africa: a public-centred approach[J]. Communication, 2013, 39(4)∶483-500.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信息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超市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级在线|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欧美日韩理论| 偷拍久久网|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天堂高清|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91在线|日本| 麻豆精品在线| 香蕉网久久|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在线| 91精品综合|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99热最新网址|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日韩久草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jizz国产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页|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国产屁屁影院|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91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综合婷婷|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欧美激情综合|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男女天堂|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啪啪精品|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