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1979年吳祖光、吳祖強兄弟在文代會上
20世紀30年代,在市政督辦公署任市府秘書長的吳瀛先生一家三代人生活在北京東城南池子葡萄園的一所四合院里。
吳家人丁興旺,三代同堂。除了后來吳瀛先生調去湖北后出生的吳家最小女兒吳楚外,此時在南池子葡萄園的四合院里生活的吳家共有10個孩子,即吳祖光、吳祖康、吳祖強、吳祖昌四兄弟,以及吳珊、吳皋、吳冬、吳徠、吳樂、吳葽六姐妹。吳家雖然三代同堂,孫輩孩子眾多,但吳家尊老愛幼,孩子們更是相親相愛,快樂成長。
南池子葡萄園吳家后輩最早出名的是長子吳祖光,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影響,早在中學讀書時,吳祖光就開始初試文學習作并發表了一些詩歌和散文,顯露出他少年時期過人的文學天賦。與此同時,年少的吳祖光又開始沉醉于中國京劇藝術的特殊魅力之中。他喜歡跑到戲園子聽京劇,也熟知京劇各路名角兒,這不僅讓吳祖光在無形中受到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啟蒙教育,更對他后來的戲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聰明過人、有著非凡文學才華的吳家大兒子在中學畢業后,順利考入了中法大學文學系。想不到,剛剛在中法大學就讀一年的大學生吳祖光又突然結束了大學學業。原來是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余上沅先生的熱情“鼓動”。余上沅先生是中國著名戲劇專家,也是江蘇武進吳家的四姑爺、吳祖光的四姑父。正是這樣的親戚關系,才讓深知吳祖光才華,又欣賞他年輕有為的余上沅校長得以將他的內侄“近水樓臺”地挖至門下,出任國立劇專校長室秘書。
在余上沅的力邀之下,剛剛走進校門不久的大學生吳祖光終于走出中法大學奔赴了南京。半年后,抗日戰爭爆發,吳祖光遂與學校內遷來到重慶。到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時間雖然不長,吳祖光卻很快就擔當了國文和中國戲劇史的教學任務,同時他也結識了在這里同樣擔任教師的中國著名戲劇家曹禺。
吳祖強是吳家出生的第六個男孩,因此,盡管在他出生之前曾夭折了三個男孩,但是按吳家的習俗,哥哥姐姐仍稱他“六弟”。而比起“少年時即顯露出過人的文學天賦”的大哥吳祖光,六弟吳祖強過人的音樂天賦則“爆發”在他上幼兒園時的孩提時代……
除了和大哥一樣聰明懂事,兒時的吳祖強不但唱歌好,而且對音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大姐吳珊在吳祖強3歲時就曾說過:“咱們家的六弟天生一副好嗓子,而且非常喜歡唱歌,聽姐姐唱出一首歌,沒用多久,他不但一字不落地唱出來,而且拍子音調也幾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吳祖強上幼兒園時,他的兩個姐姐吳珊和吳皋開始學鋼琴。于是,吳家客廳里就經常響起兩姐妹練習鋼琴的聲音。但是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去同學家回來的兩姐妹卻意外地聽到了客廳里竟傳來了彈鋼琴的聲音,開門一看,竟是她們的六弟祖強,正有模有樣地彈著原本只屬于兩個姐姐“專利”的一首鋼琴曲。兩個姐姐驚呆了,她們怎么也想不明白,僅憑著“看”和“聽”,4歲的六弟就學會了彈奏鋼琴。當時因為太小,還是靠自己搬個小板凳才登上了彈鋼琴的“寶座”……
情誼深厚的兄弟倆
50年代吳祖光和愛人新鳳霞與大兒子吳鋼 后立者為吳祖強
從此,吳家客廳里練鋼琴的孩子又多了4歲的吳祖強,在幼兒園里經常為小朋友演唱歌曲的吳祖強也會時不時獻上一首鋼琴曲。再往后,原來為幼兒園孩子放學時彈奏鋼琴的老師就換成了吳祖強小朋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吳瀛先生不得不帶領妻兒老小撤離了他剛剛工作短短4年的武昌,歷經長途跋涉,一路輾轉來到了大后方重慶。此時,吳祖光也已和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一起內遷來到重慶,并承襲吳家“大哥大姐負責管理小弟小妹”的家風,與上小學的六弟吳祖強同住一個房間,“責無旁貸”地包攬了弟弟學習、生活方面的全部開銷。
來到重慶不久,國立劇專的年輕教師吳祖光即完成了他的話劇處女作四幕話劇《鳳凰城》。在這部話劇中,吳祖光以他高昂的愛國激情,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苗可秀烈士的真實經歷,生動地寫出了苗可秀領導“中國少年鐵血軍”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寇展開艱苦頑強斗爭的英雄事跡。在抗日戰爭爆發的激烈時刻,如此愛國激情的劇本一經發出,立即一炮打響。從前方到后方,甚至在香港,話劇《鳳凰城》廣為演出,不僅受到了熱烈反響和高度贊譽,更讓吳祖光在中國戲劇界和文學界聲名鵲起,他從此投入了對中國話劇的熱情、積極創作中。這一年,吳祖光剛剛20歲。
哥哥有名氣,弟弟自然也不是“弱者”,除了聰明懂事,每次考試總是拿第一名,還因為嗓音好,會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10歲的吳祖強經常被邀在國立劇專的話劇舞臺客串角色。其中尤以在李健吾創作的話劇《以身作則》中的表演讓大家印象深刻:著名戲劇家劉厚生扮演一個給有錢人家當差的老家人正拉著吳祖強扮演的小少爺一步步往前走。“老家人”忠心耿耿、唯唯諾諾,“小少爺”則派頭十足、有模有樣。他們的表演嫻熟、自然,不時博得臺下的掌聲。也許這個時候大哥才看到,一身音樂天才的六弟竟還有如此的表演天賦。
不久,為躲避日本鬼子對重慶的大轟炸,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來到了離重慶不遠的江安縣落腳。于是,大哥又帶上六弟隨同國立劇專來到江安。大哥一邊教中國話劇史一邊搞創作,六弟則轉到江安縣小學繼續上學。
有名的南京國立戲專雖然從大城市南京搬到了名不見經傳的江安小縣城,卻因其薈萃了包括戲劇家余上沅校長和后來成為中國話劇、電影界優秀導演的楊村彬、賀孟斧、張駿祥,以及音樂家張定和、盛家倫等文化藝術界名人,而受到了江安縣有名的紳士、也是余上沅的連襟、吳祖光兄弟的二姑夫馮若飛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持,并在小小的江安縣城引起了轟動。
來到江安的吳祖光更忙了。繼《鳳凰城》之后,他很快又開始了一部歌頌文天祥的話劇《正氣歌》的創作。經常是寫到深夜方才罷手。看到大哥這樣投入,懂事的六弟決定為大哥分擔一些。于是,在兄弟倆合住的小屋,經常是深夜里大哥辛勤寫作,弟弟已經入睡。第二天清晨,疲勞的大哥睡著了,弟弟卻是早早起床,先把桌上凌亂的稿紙整理碼放好,接著坐在桌前,開始認真謄寫大哥的稿子……
成了名,大哥更不忘記對六弟的培養和教育,特別是對六弟過人的音樂天賦,大哥更是全力支持和盡心培養。為了讓六弟系統地學習音樂,大哥找來了音樂家張定和(合肥張家四姐妹的兄弟之一)與盛家倫指導六弟學習音樂。兩位音樂家一個曾為吳祖光的話劇《鳳凰城》擔任作曲,一個曾是電影《夜半歌聲》插曲和歌曲《松花江上》的獨唱,在他們的引領下,天才的音樂少年很快就叩響了音樂藝術的大門。因此晚年的吳祖強回憶說:
“小學畢業前,張定和開始教我基本樂理,我記得他給我寫了很詳細的樂理提綱,因為那時候這些書都不好買,他就把一些基本的知識寫了以后交給我……盛家倫在中蘇友好協會的來往活動比較多,因此也不知道他從哪兒就弄來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外國樂譜。
“他們對我的影響不一樣,張定和是啟蒙的,盛家倫是給我開展了許多活動,他們都對我有很多幫助,幫助我走進了音樂的大門……”
《鳳凰城》的轟動,登上國立劇專的話劇舞臺,在音樂家指導下學習音樂……20歲的大哥與10歲的六弟在重慶和江安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話劇《風雪夜歸人》是大哥吳祖光的著名代表作,而10歲起就在大哥“單獨”培養教育下生活學習,后來成為中國著名音樂家的六弟吳祖強,則更和《風雪夜歸人》有著難忘的不解之緣。這一切還得從70余年前,15歲的音樂天才少年吳祖強為在重慶首演的話劇《風雪夜歸人》擔當配樂說起。
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于1942年完成,1943年初被中華劇藝社導演賀孟斧排成五幕話劇,2月在重慶舉行首次公演,立即轟動山城。當時在重慶的中共領導人周恩來也非常喜歡這部話劇,他曾多次觀看,后來還把劇本帶到延安,向延安的文藝界人士介紹了這部轟動山城的話劇。而這部話劇當年在重慶首演引起強烈反響時,可能沒有人會注意到,為這部話劇配樂的,就是吳祖光的六弟,當時只有15歲的天才音樂少年吳祖強。
在經歷了音樂家張定和與盛家倫的培養教育后,此時的中學生吳祖強已不再只限于為大哥的話劇“客串角色”和“抄寫劇本”了。這一次,吳祖強不但在《風雪夜歸人》中出演了“乞兒乙”的角色,而且擔當了這部話劇的配樂工作。他從當時被稱為“國樂”的單旋律簡譜曲牌中挑選了包括他最喜愛的《佛曲》和《妝臺秋思》等10多首較滿意的作品定為重慶首演的配樂曲譜,之后認真抄寫裝訂成冊,又精心用墨筆畫了一個仿印刷體的標題封面,這冊近乎精致完美的曲譜不僅成功“擔當”了當年首演《風雪夜歸人》的配樂,而且被大哥悉心保存了下來。
20世紀80年代,決定重新排演話劇《風雪夜歸人》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導演張奇虹力邀吳祖強為重新排演的話劇《風雪夜歸人》配樂作曲。此時已是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吳祖強,在完成藝術創作和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肩負文化部黨組等領導工作及諸多重要社會活動。但張奇虹堅持“她導演的《風雪夜歸人》的音樂非吳祖強寫不可”,大哥吳祖光也為張奇虹找出了保存完好的當年重慶首演時那冊手抄配樂曲譜。“盛情”之下,已逾知天命之年的音樂家吳祖強在與《風雪夜歸人》“闊別”40年之后,再一次與之續接“前緣”。他仍以當年最喜愛的《佛曲》和《妝臺秋思》的音樂為素材,圓滿完成了重排《風雪夜歸人》音樂創作。
抗日戰爭勝利后,大哥吳祖光從重慶飛抵上海成為《新民晚報》副刊總編。六弟吳祖強與全家人跟隨父親輾轉來到南京后,進入南京第五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習。吳祖光在上海《新民晚報》率先發表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還創作了《捉鬼傳》和《嫦娥奔月》等劇。后因聲討國民黨反動政權受到迫害逃亡香港。在香港他又編導了《國魂》《風雪夜歸人》等電影。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吳祖光回到祖國擔任中央電影局、北影廠等單位導演編劇,并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改革開放后,他又創作了京劇《紅娘子》、話劇《闖江湖》等優秀作品。吳祖光是第五屆至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也是中國著名的學者、戲劇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也被譽為當代中國影響最大、最著名、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除前面提到的話劇《鳳凰城》《正氣歌》《風雪夜歸人》《闖江湖》等外,還有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及導演電影《梅蘭芳的舞臺藝術》《程硯秋的舞臺藝術》等,并著有《吳祖光選集》六卷本。戲劇集《風雪集》、散文集《藝術的花朵》等。
比起大哥,六弟吳祖強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走過的道路,則更鑄就了他“紅色”的傳奇人生。隨父親回到南京上高三的吳祖強,在父親的支持下又學習了一段他喜愛的鋼琴后,終于以優異成績躋身于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僅招收4名學生的理論作曲系行列中。1949年,已經成為中共地下黨員的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學生會主席吳祖強迎來了祖國的解放。1953年,經過嚴格考試,畢業留校任教不久即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選派赴蘇留學生的吳祖強,告別同樣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留校任教的新婚妻子鄭麗琴,告別了大哥吳祖光、大嫂新鳳霞、小侄吳歡,與李德倫、郭淑珍踏上了奔赴莫斯科的行程。
1958年,吳祖強以全優的成績結束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學業,回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開始了他邊教學邊創作的音樂生涯。這期間,除了他與杜鳴心等人合作為舞劇《魚美人》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完成的音樂外,他撰寫的《曲式與作品分析》不僅是中國第一部作曲技術理論專著,而且成為國家教委首次評選并獎勵的高校編著教材,更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多達十幾次印刷,在我國音樂專業出版物中可說是無可替代、無可超越。
1977年,集出色業務、學歷、資歷于一身的吳祖強被任命為剛剛組建的中央音樂學院“臨時領導小組”副組長。1982年,已經是文化部黨組成員的吳祖強,在成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的同時,被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從1988年開始,吳祖強還連續擔任了五屆全國政協常委,這些也讓他成為擔任如此國家重要職務的第一個中國音樂家。
從有過人文學天賦的少年到當代中國著名的學者、戲劇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從音樂“小超人”的幼童到擔當國家重要職務的第一個中國音樂家,從北京東城南池子葡萄園四合院走出的吳家天才兄弟吳祖光、吳祖強,為中國的文學戲劇和音樂藝術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更為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增添了一抹亮麗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