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
又是一個開學季悄然而至,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是一個伴隨著“雙減”政策大力推行和疫情后時代網絡教學大規模被應用的開學季。“雙減”的要旨是希望通過減輕孩子們校內外的課業負擔,給他們更多時間和空間玩耍與成長;網絡教學擴大了教學的范圍空間和方式,間接地也是給了學生們更多空間去參與學習和分配學習之外的時間和空間。那么可能有一個會讓家長們都憂心忡忡的問題來了,自由的空間大了,那么孩子們能好好地把這個自由的部分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嗎?孩子們的課外愛好中有很多主題,都是家長很陌生甚至是排斥的,那么家長應該如何理解和幫助青少年安排這個部分呢?本篇文章中,我們就以嘗試去理解青少年追星的心理動力為例,去看一看家長如何在這個課內外教育局面“藩鎮割據”的時代,更好地從孩子們的愛好中,去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幫助他們在安排好課內外生活的同時,更加健康地成長。
青少年追星這件事讓大人們首先不了解的一件事情往往是,我們不理解他們為什么會那么喜歡那些偶像,因為很有可能從大人的視角來看,他們沒有什么特別的呀,就算是也許孩子們覺得他們有些不一樣的,但是為什么可以對一個跟自己現實生活沒什么關系的人喜歡得那么熱烈呢?答案可能是,那些看上去非常遙遠的明星,甚至是虛擬偶像,其實在孩子們的心理現實層面,離他們很近,并且是在深深地滿足他們此時此地的成長需求的。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面臨著很多生活中的新變化。身體的逐漸發育成熟,讓他們好奇與忐忑;與父母的關系從小時候的乖寶寶到漸漸可以和父母平等的對話,關系與這背后力量的變化,讓他們躍躍欲試又不知所措;比小時候更密集的需要接觸,學習,適應新的環境、人,和知識的現實成長需求,讓他們需要一些關于成長的理想模樣,也需要一些與自己相似處境的同齡人一些共同的溝通內容。
所以,對于孩子們來說,對于各種偶像可以很癡迷的喜歡,并不單單只是對于某個對象的喜愛,而是因為他們正處在一個高速密集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會有很多成長性的心理需求需要被消化,對于這些心理需求的消化,就很大一部分地投射到了追星這件事上。
那么追星這件事反映了青少年的哪些需求呢?首先是他們被認同的需求:青少年會在偶像的身上找到一些與自己的人格、心靈世界中非常像的部分,可這部分尤其可能是一般沒有被大人看到,或者是從好學生的主流價值不是被鼓勵的,如果從偶像的身上能鏡映自己的這個部分,那么會讓青少年感到自己更加被認可和有價值。其次是他們希望實現理想的需求:青少年時期是飛速成長,也是旺盛造夢的時期。他們會有很多種類、層面的理想,這些理想可能在大人看上去很不切實際,但是對于他們來說,這些夢想都是他們對于未來生活的期許和向往。孩子們的偶像身上就承載著一些夢想,可能是他們能夢想中不被老師和家長鼓勵的哪個部分的,但是對于他們來說,十分令人向往的,渴望探索的,看到偶像就成為了自己夢想中的樣子,這不但讓他們一部分不被允許的理想現實化了,還讓他們透過理想感受到現實豐富的維度。第三是他們對戀愛的渴望:青春期也是以開始初嘗懵懂戀愛滋味的階段,但是“早戀”是一件在大部分情形下不被允許的事情,并且,渴望戀愛和付出行動去戀愛也不是一件事。就如同成人也不是所有渴望去戀愛的人都會去戀愛一樣,因為在實際中戀愛受傷的危險遠遠大于在頭腦中戀愛,所以把這方面的熱情投注到自己的偶像身上,對于青少年來說,可以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自由的、私密的,又盡興的戀愛操練。第四是叛逆的嘗試:叛逆可能幾乎是所有青少年都有的一個部分,我們甚至還會經常開玩笑說,青春期叛逆早晚都會到來的,如果它一直沒來,那么即使你的生理年齡過了青春期,它也會在未來的某個重要的人生節點與你不期而至。在可控范圍內的叛逆確實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標志,因為他們開始在這個階段想成為和師長不同的人,通過證明這種不同,他們開始了真正走向獨立。追星這件事情所體現的不同就非常直觀,因為大人們通常對于孩子們的偶像是不了解,甚至是嗤之以鼻的。大人的這種不屑一顧可能也就是小孩子喜歡他們的原因,因為這是他們與大人不同的“標志”。最后是青少年渴望有群體歸屬感的需要:孩子們的偶像和相關話題也是他們之間的語言和暗號。偶像某種程度上是他們去理解彼此的中介,通過對于某個明星共同的喜歡,他們可能會預設對方有某些自己喜歡的品質,且不管這是否符合事實,但是這些讓孩子們能夠更快速的彼此識別和溝通,也會讓他們感到在一個沒有大人“侵入”的自己領域一面也是有歸屬感的。對于內心起伏波動的青少年來說,在自己的生活小團體里面有歸屬感,是一件對于他們身心健康很有益的事情。
在追星這件事請上,并且不僅僅限于追星,很多青少年的愛好亦然,孩子們對于它們有著很多個層面鮮活的心理成長需要,老師和家長是非常需要對于孩子的這些行為給予溫柔的關注,和在恰當的時候及時地干預的。這其實也是孩子們需要和希望的,因為這種關注代表著我們對于青少年的關心,也會讓他們在以這種方式探索和表達心靈的同時知道,老師和家長是在一個安全的距離保護著他們的。對青少年的愛好表達“溫柔的關注”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們談論他們的愛好:在與青少年談論的時候,我們并不需要很了解他們的偶像,或者具體愛好的內容,我們可以帶著好奇的心邀請他們來為我們講解他們心中的偶像是怎么樣的。這一面可以讓青少年感到自己的私人空間是被很好的保護的,另外一面也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可以在生活的某些領域成為“專家”,而不是什么都需要臣服于父母,這會慢慢地注入力量感。與此同時,我們再讓他們談論自己的偶像或者愛好的時候,我們會開始真正理解,孩子們是如何在為他們的愛好賦予與他們自己的內心,生活相關的意義的。同一個偶像,可能對于不同的粉絲來說,被賦予的個人意義是不一樣的。而那個被賦予意義的部分,是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因為那背后通常是孩子們一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被表達或者看到的心理需要。
如果說,沒有被理解的需要會醞釀沖突和破壞力的話,那么有被理解和支持的需要一定會轉化成非常好的生長力。無論是追星,還是其他青少年的愛好,常常會讓家長們因為感到不了解、難管理而不安。但是這些本身也都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輔助工具和表達自己的媒介,我們可以去傾聽他們在背后的需要,讓自己參與其中,一起陪伴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