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畔,1985年出生于北京,現為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浣溪谷社區工作人員,參與環保事業7年。汽車是文明與進步的標志,但頻繁的堵車、渾濁的尾氣,使我們在安享便捷的同時,也一同承受著污染帶來的嚴重影響,不知何時,穿行在車流中的人們臉上那厚重的口罩變得格外醒目,這一刻才頓悟,倡導綠色出行已是大勢所趨。
侯畔是大興區黃村鎮浣溪谷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她不僅常年參加社區內的環保工作,還長期堅持綠色出行,積極實踐“3510”的出行方式,即3公里步行、5公里騎行、10公里公交,為社區居民樹立了好榜樣,為建設首都的青山綠水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綠色出行是一種健康、環保的出行方式。作為一名普通市民,我選擇減少污染、兼顧效率、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是我應盡的一份義務;作為社區工作者,倡導綠色出行,讓綠色理念深入千家萬戶,是我應盡的一份責任。我也將會帶著這份義務與責任繼續前行,用自己的力量為人民做事,為社會服務。”侯畔認真地說。
在日常生活中,侯畔秉承著這一綠色理念,為減少環境污染做著力所能及的事兒——距離較近即步行、騎行,遠距離則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侯畔平日到商場購物,她會采取騎行或者乘坐公交的方式,“買的東西少我會就近掃輛共享單車,買的多我就拎著去坐公交”。對她來說,這樣既綠色又便捷。外出買菜,侯畔則選擇步行,“菜市場離得也不遠,而且買菜的時候難免會走走停停,推個車也不方便,就多走兩步道而已,又節能減排,還鍛煉了身體。”
侯畔的家離單位相對較遠,即使開車也要30分鐘以上,為了踐行綠色出行理念,侯畔以身作則放棄開車,每天起大早趕乘公交車去往單位。下班也是如此,盡可能地減少自己開車的時間。雖然乘坐公交要比自己開車多花近1個小時,但是侯畔從未抱怨過一句。“雖然坐公交要花費更長時間,但我覺得這很有意義,不但能夠緩解擁堵、有利于節能減排,還能看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和周圍美麗的景色,欣賞沿途的風景。每次在公交車上,我都感到自己為北京的環境保護作出了一份應有的貢獻。”侯畔感慨著綠色出行的意義。很顯然,這已經成為了她的一種習慣。
侯畔選擇“3510”出行方式,很大程度地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次數。面對環境問題,一個人的力量總歸是微不足道,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社區工作者,侯畔也會利用參與志愿活動的時間倡議社區居民綠色出行,在社區宣傳活動中,侯畔和眾多志愿者一同倡議居民盡量選擇乘坐公交車出行,減少開車次數,只有道路上的私家車少了,尾氣排放量才能減少,城市的空氣質量才能提高,城市的道路擁堵才能緩解,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素質才能加強。
在侯畔心里,綠色出行與安全出行一脈相承并且同樣重要。侯畔堅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踐行綠色出行,就能夠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得到改善,共同建設好我們的家園,讓我們的家園天更藍、水更綠、人更美。
(大興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