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青,1982年出生于北京,就職于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中心小學,參與環保事業4年。邢艷青坦言:“我的出行很簡單,我在路上的大多數情況基本就是去單位和下班回家。早上上班,我會先騎半個小時自行車到車站,再坐四五十分鐘的公交車;下班則反之,先坐公交,再騎車。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著。”邢艷青所描述的自己出行方式看似很樸實,但做起來并非容易。
她有時候也會感到不方便。邢艷青回憶,記得有一次下班,剛坐上公交車的時候還艷陽高照,可經過半個小時的路程,天氣驟變,陰云密布,風雨交加,這可讓沒帶任何防雨用具的邢艷青萬分焦急。緊接著,家里人便打來電話,要到公交站接她。可她一想,這樣的天,來了也會堵在路上,給交通帶來不便,索性自己冒雨前行,沒準可以早一點到家。
淋了一路的雨,果不其然,剛一到家就噴嚏不停,自己趕緊煮了杯姜水喝了,幸好沒有感冒。家人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責備連連:“天不好就開車吧,現在條件好了,也不在乎這點油錢。”聽到這樣的話邢艷青雖然心里暖暖的,但還是委婉地拒絕了。在她心里,自己的這份堅持是值得的,雖然這樣對環境的幫助只是九牛一毛,但她始終相信滴水可以成河,只要大家都能夠秉持著這樣的堅持,生存的環境能夠變得越來越好。同時,邢艷青也希望自己這樣的堅持可以影響到身邊的人,讓大家都能夠行動起來,為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邢艷青說:“我一直想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他人,先從自己的家人開始,最容易影響的就是我的兒子,當時他年紀小,可塑性還很強,所以在他上中班的時候,我就開始教他騎自行車,雖然,這個過程有點艱難,不過總算有收獲,在半個多月的學習中,他總算能夠獨立騎行了,雖然只是兒童車,但只要學會了方法,長大以后上路是沒有問題的。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先培養他的興趣,以免長大了以后好逸惡勞,不愿意身體力行。我經常帶他去公園里人少的地方練習騎車,與此同時,我也會口頭教他一些上路的交通規則和安全常識,這個過程其實并不簡單。剛開始我跑著跟在他的后面,告訴他一定要靠右邊騎行,哪里有路口,需要提前慢行,看清楚沒有人才能夠騎過去。他很喜歡騎車,也很享受這份快樂,希望這能夠成為他未來的出行習慣。”
邢艷青的工作是一名教師,在她的教學過程中,也在力爭影響更多的學生。她說道:“在我們班開展主題活動《交通工具》的時候,我們不僅對各種交通工具以及它為我們人類的貢獻方面進行了了解,同時我還請孩子們認真思考,這些交通工具除了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便捷以外,還為我們帶來了什么?通過討論孩子們知道了,它們還會污染環境,針對這一問題,大家又繼續討論,想出解決的辦法,怎樣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最后我們達成一致,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比如,上幼兒園的時候能自己走就自己走,比較遠的盡量和父母商量用自行車或電動車接送,同時也向家長宣傳少開車,為環境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邢艷青
最后,邢艷青再一次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后的每一天都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都能夠感受到和煦的風,都能夠清楚地看到遠方和璀璨的星空。
(平谷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