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文,劉一德,水心雨,楊履錕,江泓佑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人均健康意識還有所欠缺,對醫學基本常識知之甚少,對人體基本結構更是渾然不知,因此中國的重大慢性疾病發病率、死亡率相較世界平均水平較高。如2019 年,中國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4 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高達16.5%[1]。為了積極響應《科普法》,傳播醫學基本常識,努力培養居民健康意識,基于湘雅人體形態學科技館,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依托,創辦公眾號“湘雅數字化科技館”,為中國醫學科普事業添磚加瓦。
如今,以在線科普為標志的現代遠程科普教育脫穎而出,線上科普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常識普及領域當中的新形式,實施在線科普的關鍵是創設能夠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的網絡環境,以達到科普目的。
整個醫學科普過程的形成需要科學傳播者與大眾進行良性互動,以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圍,并調動大眾對于具體科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雖然中國的醫學科普工作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科普工作積極性的不足、資金不足、人才不足以及缺乏系統性的科普生態等[2]。但是,目前也涌現出一大批基礎技術雄厚、使用者眾多的線上科普教育平臺,如微信、網易精品課等,以此宣傳銷售產品,這是中國醫學科普事業的重大飛躍。
中國已是互聯網大國。根據2020-09-2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06,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7.0%,網民規模高達9.40 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9.32 億,表明手機上網已成為最常上網途徑。手機網絡的普及極大便利了本團隊基于微信平臺分享教育資源,滿足使用者隨時隨地學習知識的需求[3]。
團隊所依托的微信平臺已是全球范圍內功能完善、用戶眾多的網絡交流平臺。微信是人們常用的社交軟件之一,在微信平臺上活躍著大量網絡民眾,截至2020 年微信日活躍用戶已超過10 億人,這為本團隊的創業提供了充足的潛在客戶[4]。
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湘雅數字化科技館)成立于2003 年,存儲、展覽1 200 余件正常人體、病理及胚胎標本,同時擁有100 余件人體模型。本團隊依據湘雅數字化科技館于2017 年創立公眾號“湘雅數字化科技館”,截至到2021-03-03 關注用戶數已達到11 816 人,截止到2020-07-09(星期四)共推送文章547 篇,其中原創文章129 篇,原創率23.58%,其余文章均為在對方同意下轉載文章。2020 年總閱讀量接近12 萬,分享次數接近5 000 次。
本項目的核心理念來源于《科普法》。2002-06-29,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科普法》第四條指出“科普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第十三條指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社會各界都應當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可見,科普事業是中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提升中國國民科學素養的一項長遠任務。
《科普法》第十七條指出“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國土資源、體育、氣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應當結合各自的工作開展科普活動。”說明醫療衛生科普是中國科普事業不可或缺的部分,醫院、醫學院、衛生院、社區診所等各級醫療衛生工作者必須重視醫學科普作用,發展多種科普形式,積極投身于醫學科普活動中,以普及醫療知識,優化教育資源結構,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法達到提升全民健康意識的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科技創新實力、文化輸出實力不斷提升,在綜合國力穩步增強的大環境下,城鄉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國民體質逐步增強。物質生活的改善導致人群膳食狀況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從而在21 世紀帶來了新的健康問題,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惡性腫瘤、椎骨疾病、關節疾病等,這類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礎的醫學素養所帶來的不良生活習慣而導致的慢性疾病成為了人類健康頭號殺手。因此,提升中國總體健康意識,迫在眉睫。
針對群眾基本醫學素養仍舊缺乏的現狀,健康及醫學科普理所當然成為主力軍,在促進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良好社會氛圍上發揮重要作用。進行健康及醫學科普的主體應時刻注意健康知識傳授與健康意識培養為核心目的,積極講授以人體形態學為基礎的健康知識,廣泛傳播建立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上的現代健康意識,以達到使精確的健康知識與健康觀念深入人心的目標。
根據本團隊主要產品均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特點,將競爭對手分為兩大類。
一是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性質相似的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是活躍度更大的由公司企業運營或者高等學校學院運營的亦具有較強醫學知識儲備、以人體形態學知識廣泛傳播為目的的公眾號。其中一些與我院校地域相近的學校建設的公眾號將成為初期主要競爭對手,在吸引聚集長沙地區用戶的第一階段目標完成過程中形成阻力。
二是各大平臺推出的微課。目前中國線上醫學教育正處于欣欣向榮發展階段,以傳播基礎教育知識為目的的網課可分為兩類:①正規高校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面向社會開設的營利性網校;②正規高校面向本校學生開設的非營利性學分制網課。其中以醫學專業為傳播知識大類的網課與本團隊即將推出的網課構成了專業重疊,因而構成競爭對手關系。
本項目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具有公益性質,資金來源主要為大創項目所批經費及部分由學生自行分擔。本項目主打基于微信公眾號的醫學科普與科技館運營,主要工作為醫學科普文章的撰寫、微信公眾號的維護以及線下科技館的維護。由于科技館歸屬于學校管理,科技館裝修、徽標設計與VR 工作費用均由校方承擔,項目成員僅輔助相關工作的展開,因此項目經費主要用于購買專業書籍以提高科普文章質量,開銷較少。為防止資金緊缺,本項目計劃開展人體模型與微課的制作與售賣,同時計劃收取參觀線下形態館人員的門票,用以補貼形態館講解人員,但由于疫情原因,部分工作未能按時展開。由于科普文章質量較高,本項目管理的微信公眾號粉絲數量逐漸上漲,已經破萬,文章平均閱讀量在500 左右,若開通流量主,年收入估計在1 000~1 500 元,若不新增其他業務,流量主收入基本可以覆蓋本項目開銷。綜合來看,本項目收入具有量少、不穩定及來源單一等弊端,具有較大資金風險,限制了拓展業務的可能性,同時項目成員均非商科專業學生,相關知識欠缺,對于財務管理仍有較大知識盲區,不利于項目長期發展與現有創業資金的管理。
如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虛擬博物館的出現讓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戶欣賞博物館內各樣藏品。依據相關虛擬現實技術和虛擬博物館的建設架構,本項目嘗試建立湘雅形態館標本的數字化資源,并構建館外傳播平臺,使用戶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通過互聯網登錄湘雅數字化形態館系統,欣賞與真實形態館相差無幾的標本,以達到便捷化學習的需求和目的。
項目由公眾號簡介、醫學生入口、大眾入口三大板塊構成,其下又設立若干相關子目錄。其中醫學生板塊提供數字化人體標本以及多元化解剖學學習資源,旨在幫助醫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體解剖學相關學習,拓展解剖學知識來源。大眾板塊側重點則為科普宣傳,推送貼近日常生活的解剖學知識,做到通俗易懂,生動多樣,方便對解剖學知識具有濃厚求知興趣的人群進行了解和學習。
宣傳方面對不同的對象人群采用獨特的宣傳策略,在擴大宣傳范圍的同時遵循層次性、各異性和廣泛性的特點。計劃采用循序漸進的宣傳策略,按照醫學相關程度及醫學基礎知識的了解程度分級,各等級采用不同的宣傳策略,由核心宣傳人群逐步向其他宣傳人群過渡,以實現“分層宣傳”,達到較高的宣傳效率。公眾號宣傳分級如圖1 所示。

圖1 公眾號宣傳分級圖
基于已有公眾號欄目,對用戶瀏覽頻率和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和分析,根據研究調查結果和用戶建議,進一步完善與補充;同時將堅持分層宣傳的創新出發點,對公眾號已有推送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歸類與整理,再依據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新增板塊,力求將公眾號建設為適用對象范圍廣、內容全面、形式新穎、準確專業與通俗科普并存的多元化醫學標本學習平臺。
線上平臺建設需要人員具有一定計算機知識儲備,而創業團隊由在校醫學專業學生組成,缺乏豐富的計算機使用知識,且對網頁設計的色彩搭配、格局搭配不太擅長,目前沒有制作簡潔精美網頁的基礎和經驗;其次制作微課與制作模型條件具有局限性,制作微課時需要老師及錄制成員擠出大量空閑時間,在制作手工模型時需要用大量道具,這些都成為產品推出的技術障礙。
應對措施:創業團隊人員積極學習基礎計算機知識,吸取如何制作美觀大方網頁的經驗,拓寬知識面;聯系相關老師確認空閑時間,提升錄制網課的效率,減少對成員時間的浪費。購買制作模型相關工具,或者聯系廠家直接訂購模型。
本團隊成立僅一年多時間,缺乏商業公眾號平臺組織、運營經驗,且如今開拓線上醫學科普市場存在未知性,導致本團隊在激烈的線上教育市場缺乏競爭力,難以立足;其次,公眾號關注人數不多,目前微信公眾號關注用戶僅一萬余人,對于創業而言目標客戶較少,社會關注度不高,可能導致推出產品后無人問津的境地。
應對措施:積極學習市場運營知識,進行市場調研,取長補短以提高團隊優勢;通過微博、朋友圈、QQ 等網絡途徑進行公眾號宣傳,提升知名度。
團隊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啟動資金較少,而項目的實施需要一定資金投入,致使在短期內擴張團隊規模較為困難。
應對措施:拓寬資本引進渠道,利用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嘗試向湖南省政府申請創業專項資金資助,通過提交創業計劃書和相關已有成果證明,預計可以申請獲得相關專項資助;團隊要統籌資金預算,根據項目計劃統一訂立資金預算計劃,據此指導和調節日常資金管理工作,同時對資金流動明細進行具體記錄;明確獎懲機制,與各項目部門簽訂《定期上交款目明細責任書》,確保資金在團隊內部良性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