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銀廣 翟光耀 姚瑞平 周劉聰
(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665)
由于鉆孔灌注樁具有承載力高、適應性廣、工藝簡單易于操作等特點,近年來廣泛用于高層建筑、特大型橋梁或對承載能力有較高要求的地基基礎中。但鉆孔灌注樁具有高度隱蔽性,其施工過程無法觀察,成樁后成樁質量不易檢測,且不同地層之間有不同的工藝參數與控制標準。尤其在穿越巨厚砂層中,由于砂層的內聚力為零,只有內摩阻力來保持穩定。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層中,砂層內的內摩阻力與抗剪強度因水層的滲透,均會降低,由此,在砂質地層中鉆孔,容易導致孔壁坍塌[1-2]。本文通過工程實例,詳細總結巨厚砂層下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的重點控制措施,對其他類似地層中鉆孔灌注樁施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等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該工程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河西南版塊,友誼街與廬山路交匯處,用地面積約150 000 m2。工程中所使用的樁徑φ600,設計有效樁長B區為45 m,C區為41 m,樁端進入含卵礫石中粗砂層持力層≥1.2 m。樁徑φ800,設計有效樁長B區為54 m,C區為50 m,樁端進入中風化粉砂質泥巖層持力層≥2.0 m。
勘探深度內揭示的巖土層,分為近期人工堆填物、新近期軟弱土體、砂性土、卵礫石、粉砂質泥巖5個工程地質大層。孔灌注樁需穿越的砂層厚度約為43.5 m,卵礫石夾砂層約為11.5 m,如圖1所示。

圖1 地質剖面
場地鉆探深度范圍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孔隙潛水及承壓水,本場區地下水位最高一般在7~8月份。場地內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上部淺表土層于①層填土層及②層以淺土層中,勘察期間測得孔隙潛水初見水位埋深0.50 m~12.91 m (水位標高3.78 m~4.76 m),穩定水位埋深0.70 m~13.11 m (水位標高3.58 m~4.56 m)。水位受季節性變化及附近河水位影響較大,年變化幅度一般在3.0 m左右。近3~5年及歷史最高地下水位可按室外地面整平標高下埋深0.5 m考慮。承壓水:主要賦存于②3層粉砂夾粉質黏土粉土、③1層粉細砂、③2層粉細砂、④層中粗砂混卵礫石中,富水性較好,具有承壓性。勘探期間測得承壓水穩定水位埋深4.02 m~12.05 m (水位標高3.08 m~3.19 m)。根據調查分析,該擬建場地地下水承壓含水層的水位,可能受附近地鐵站等地下工程施工降水影響,導致承壓水頭稍低。該承壓水位標高可結合鄰近長江水位綜合分析確定,設計時應考慮其影響。
試成孔試驗位置選擇在場內非原位試成孔,靠近現挖泥漿池區域。試成孔深度按設計要求的最深樁底標高控制施工。
試成孔施工的主要目的,是為獲取以下信息:①場地巖土工程地質資料復核;②檢驗所選型號鉆機鉆進成孔工藝在本場地的適用效果;③檢驗鉆機成孔的施工效率;④測定孔徑、垂直度、孔壁穩定和沉渣厚度及隨時間的變化曲線;⑤檢測成孔時自然造漿護壁是否滿足要求;⑥施工工藝和技術要求是否適宜,為該工程提高相應質量提供必要的依據。
該工程根據工程樁性質及場地地質條件,通過合理選擇施工機械、成孔過程中的泥漿控制指標參數,對φ600與φ800的樁徑試成孔情況匯總,可確定如下幾點:
(1)優質的泥漿是保證在巨厚砂層中鉆孔順利的關鍵。根據該工程的地質條件,鉆孔樁需穿越巨厚的砂層地質,鉆進成孔過程中容易造成坍孔,選用優質的泥漿護壁,可有效減少砂層地質中坍孔現象的發生。根據試成孔的結論,該工程在鉆進中泥漿護壁φ600樁徑45 m以上采用原土造漿,進入地下45 m以下采用黃泥造漿,φ800樁徑采用黃泥造漿。針對該工程樁基情況,主要施工樁機機械選擇為GPS-10、GPS-35回旋鉆孔樁機。
(2)該工程樁基試成孔確定泥漿的比重、粘度,pH值采用表1數據進行實時控制。

表1 泥漿技術指標表
(3)該工程φ600 mm孔徑成孔采用正循環鉆機進行施工,采用邊鉆進邊注入泥漿護壁的施工工藝。進入地下45 m以上采用原土造漿,進入地下45 m以下采用黃泥造漿,進入地面45 m以下,鉆頭進尺速度控制在20 cm/min以內。
(4)該工程φ600 mm的樁成孔結束后,進行第一次清孔,下放鋼筋籠,下放導管,再進行第二次清孔。現場φ600的樁徑采用正循環清孔。正循環清孔需要較長時間(30 min~90 min左右);鉆進成孔后,經過5次試成孔,沉渣厚度達到設計規定的小于50 mm要求,確定了清孔的數據參數。
(5)該工程φ800 mm的樁徑成孔可采用正循環和反循環鉆機,反循環清孔時間控制在15 min~20 min,邊鉆進邊注入泥漿進行護壁,采用黃泥造漿。在成孔一清后立即下放鋼筋籠,下完鋼筋籠二清后,檢測成孔垂直度、樁徑、沉渣厚度。該尺寸樁徑在經過3次試成孔后,沉渣厚度達到了設計要求50 mm以內,在各項指標到達設計要求后,方進行下一步工序施工,成孔后30 min之內澆筑混凝土。
由于該工程鉆進中穿越巨厚砂層,鉆進過程中泥漿較易攜帶大量鉆渣,鉆渣在泥漿循環系統中比較容易沉淀。因此,根據場地情況,適當加長泥漿循環沉淀槽。泥漿池的開挖面積與泥漿池的容積同樣必須滿足施工要求,泥漿池開挖要滿足至少兩根樁所需要的泥漿,單個泥漿池內設置兩個池,一個為沉淀池,一個為泥漿循環池。科學設置泥漿循環系統同樣可使泥漿池含砂率、膠體率等得到進一步優化并重復使用。
由于護筒在鉆進成孔過程中具有定位、保護孔口、防止地面石渣掉入孔內、保持泥漿壓力、防止坍孔、防止鉆進過程中的沉渣回流,同時也可兼做樁頂標高的控制依據。該工程中護筒長度3 m,埋至自然地面以上約 0.3 m,地面以下約2.7 m。局部地質條件較差位置的φ600、φ800的工程樁采用5 mm~6 mm的護筒,護筒直徑依據樁徑大小確定。鋼護筒埋設時應確保鋼護筒中心與樁位置的中心重合,其偏差不得大于20 mm,嚴格控制鋼護筒的垂直度小于0.5%。鋼護筒調整到位后,周邊用黏土均勻對稱回填并分層夯實,進行穩固鋼護筒。護筒埋設完成后,及時進行復核樁位,若存在誤差大于規范要求,則重新進行埋設。
根據地勘資料顯示,該工程場地下有40 m以上的砂層,砂層之間的粘聚力較低,且場地內地下水位較高。在鉆進成孔中,砂層較易受到鉆機的擾動而出現流沙現象,進而影響到鉆孔孔壁的穩定性,嚴重的將引起坍孔、縮徑的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鉆進成孔中采用優質的泥漿,泥漿護壁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優質泥漿的液漿壓力可與地下水壓力相平衡,同時可對孔壁產生側向壓力,以維持孔壁的穩定,成為孔壁的一種液態支撐。泥漿中的膠質顆粒可滲入到孔壁中填補較大空隙,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密實的泥皮,促進孔壁膠結,防止內壁滲水導致流沙引起坍孔。在泥漿控制中泥漿循環過程中,孔內液面高度應始終高于護筒底一定距離,并將泥漿比重控制在規范之內,確保泥漿整體液柱的壓力大于孔壁內的側向應力,以保護孔壁,防止坍塌。由于地層中含有的粉質砂層較厚,鉆進過程中泥漿含砂量勢必有所增加,優質泥漿能將孔內的粉質砂顆粒攜帶到泥漿池內,對減少孔底沉渣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鉆進成孔過程中,應嚴格表1控制泥漿的粘度、比重、pH值等施工參數。當控制參數超過規定范圍,應及時進行調整,達到規定要求的參數時方可進行施工。
3.3.1 鉆機定位
鉆機就位時,應確保機架的樁位中心、天車、轉盤中心在同一鉛垂線上,保證其對中誤差不得大于20 mm;鉆機就位后,應測量鉆機平臺標高來控制鉆孔深度,避免超鉆或少鉆,同時填寫報驗單,并經監理工程師對鉆機的對中、鉆桿垂直度、平臺水平等檢查驗收同意后,方可開始鉆孔施工。正式鉆孔前,鉆機應預先進行運轉試驗,檢查鉆機的穩定性和機器的運行狀況,確保后續成孔能連續進行施工。鉆機就位前,需根據設計要求對樁位進行確認。對正在成孔的樁位,在周邊進行另一根樁成孔時,其間距不得小于8 m。在澆注混凝土完成超過72 h但未到7 d的樁位,在周邊進行另一根樁成孔時,其間距不得小于4 m。
3.3.2 鉆進成孔
鉆孔施工前應先起動泥漿泵,待泥漿循環正常后,再開動鉆機慢速回轉,下放鉆頭進行成孔,直至施工到孔底。該工程處于巨厚砂層地質下,鉆孔過程中較易出現縮頸現象,因此,鉆桿直徑應擴大20 mm~30 mm。成孔施工應先輕壓慢鉆,待鉆進到2 m左右時,逐漸加大轉速和鉆壓進行正常鉆進。進入地面45 m以下,鉆頭的進尺速度控制在20 cm/min以內。在鉆進成孔施工中過程中,應經常檢測鉆機鉆桿的垂直度、回轉平臺的水平及成孔泥漿狀況,并隨時調整、做好詳細記錄。鉆進成孔施工中,應根據不同地勘地層適時調整參數。當鉆進成孔施工過程中需要加接鉆桿時,應先暫停鉆進,將鉆頭提升距孔底200 mm,并維持泥漿循環不超3 min,以清洗孔底并將管道內泥渣進行排凈。加接鉆桿時裝桿應擰緊,防止工具及鉆具掉入孔內。在鉆進成孔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樁架的穩定情況,檢查護筒周圍土體是否有下陷情況。
3.3.3 坍孔處理措施
在鉆進成孔施工過程中,如出現涌砂、坍孔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將鉆具提升,并控制泵量,保持沖洗液循環,吸除涌砂和坍落物,同時向孔內輸送要求的泥漿,保持水頭壓力來抑制繼續坍孔和涌砂。恢復鉆進后,控制泵排量示不宜過大,避免影響吸坍孔壁。鉆進達到要求孔深停鉆時,應維持正常循環,清洗吸除孔底沉渣至返出沖洗液的鉆渣含量小于4%為止。起鉆時應注意操作輕穩,并向孔內補入適量沖洗液,用來穩定孔內水頭高度。
成孔檢查是灌注樁混凝土澆筑的前提,是保證后續成樁質量的關鍵工序。成孔結束后,采用井徑儀對成孔質量進行檢測,抽檢比例根據設計圖紙要求,按照總樁數的10%進行檢測,并書面報送設計單位。成孔檢查重點為檢查成孔的垂直度≤1/200、孔底沉渣≤50 mm、出漿口泥漿相對密度1.10~1.25深度≥設計深度等各項施工參數是否滿足規范的要求。
鉆孔灌注樁砂層中的清孔應采用兩次清孔。第一次清孔在鉆孔達到要求深度后,孔垂直度、孔深、孔徑等項目檢查合格,報送監理工程師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行孔底清理,否則重新進行掃孔。第一次清孔:停止鉆進后,將鉆錐提升起20 cm~30 cm,保持泥漿的正常循環,將泥漿壓入孔內,并將鉆孔內懸浮較多的泥漿置換掉。該工程中φ600的樁徑采用正循環清孔,φ800的樁徑采用正、反循環清孔工藝進行清孔。清孔時間按照試成孔結論中的時間進行控制。清孔過程中必須設有專人撈取鉆渣,加快清孔的速度,確保沉渣厚度小于設計要求的規定數值。
4.3.1 鋼筋籠制作
該工程內鉆孔灌注樁深度較大,鋼筋籠較長屬于超長鋼筋籠,在加工、存放或者運輸中容易受力彎曲,致使鋼筋籠受力變形影響,鋼筋籠的垂直度不易于一次加工成型。因此,鋼筋根據9 m長定尺鋼筋采用分節制作,并預留一定搭接長度,搭接接頭間距長度應滿足設計大于等于1.2 m的要求。為達到控制保護層厚度目的,在鋼筋籠主筋上沿長度方向每隔9 m設置一道定位塊,沿鋼筋籠周圍對稱布置4個定位塊。在鋼筋籠內預置注漿管:注漿管選用Q235級鋼內徑57×3.2的鋼管(兼作聲測管),其他不安裝聲測管樁采用內徑不小于25 mm,壁厚不應小于3.2 mm,Q235鋼管,且應與鋼筋籠加強筋焊接牢固,下部伸出鋼筋籠底部以下250 mm。
4.3.2 鋼筋籠連接
鋼筋籠分節制作并采用焊接連接。鋼筋籠主筋連接按設計要求進行,采用焊接連接,在焊接過程中應及時清渣。相鄰兩根主筋接頭間距≥1.2 m,在同一截面上接頭面積率應不大于50%,焊縫應滿足規范要求。對焊縫要求:該工程主筋連接采用焊接連接,單面焊接長度大于12 d,加強箍筋連接采用長12 d單面滿焊。鋼筋籠制作采用螺旋箍筋與主筋點焊,主筋與螺旋筋全部交點必須50%焊接牢固(間隔呈“梅花狀”進行點焊);加強箍筋與主筋交點必須全部進行焊接,保證牢固。從事鋼筋安裝的所有人員需進行技術交底與施工前培訓,從事鋼筋焊接的焊工必須持有焊工考試合格證,且在施工前經技術交底與施工培訓后才能上崗操作。大風天氣和雨天不宜現場施焊,若須施焊時,應采取有效遮蔽措施。焊機應經常維護保養和定期檢修,確保正常使用。
4.3.3 鋼筋籠吊放
鋼筋籠吊放按照表2步驟進行。鋼筋籠吊放完畢后允許偏差。經檢查需符合鋼筋籠中心位置偏差不超過±10mm;鋼筋籠高偏差不超過±100mm。

表2 鋼筋籠吊裝步驟
4.3.4 導管安放
導管是灌注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導管埋入混凝土內的深度將直接影響灌注樁的最終成樁質量,因此導管需嚴格要求。該工程中導管的安放選用Φ260 mm灌漿導管,導管須內平、筆直,必須對導管進行檢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導管長度按實際孔深而定,下管前清點根數,檢查聯接處密封情況,每節導管密封好,保證良好的密封性能,嚴防泥漿滲入管內。孔口連接時,在絲扣處涂抹機油,便于擰卸,嚴禁使用鐵錘打擊導管,防止變形。導管下放深度以出漿管底距孔底30 mm~50 mm為宜。
4.3.5 鋼筋未安放到位處理措施
該工程中由于鋼筋籠較長,在吊放鋼筋籠過程中,樁位較易受到干擾,導致鋼筋籠安放不到位。當鋼筋籠下放未到位時,應將鋼筋籠重新用機器提起。在提起過程中,及時進行糾偏且盡量保證鋼筋籠在提起過程中不觸碰孔壁的原則,直至糾正到位后,在按原定方案下放鋼筋籠。當鋼筋籠下放到指定位置后再重新檢查直至合格,并重新進行清孔,確保孔內沉渣厚度小于50 mm等施工參數合格后,再進行下道工序混凝土的灌注。
現場施工過程中采用二次清孔,現場φ600的樁徑可采用正循環清孔。正循環清孔需要較長時間(30 min~90 min且應繼續清孔至混凝土到場為止);φ800的樁徑可采用正循環清孔和反循環清孔,反循環清孔時間較短(控制在15 min~20 mim且應繼續清孔至混凝土到場為止),確保現場沉渣厚度。第二次清孔結束后,泥漿指標應在1.10~1.25范圍之內,孔底沉渣厚度應小于50 mm要求,并會同監理單位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及時進行下道工序——混凝土灌注工作。
混凝土澆筑前,到場混凝土應首先檢查混凝土的配比單、塌落度、和易性等是否滿足圖紙的要求,在檢查合格的基礎上留置一組標養試塊。混凝土初灌是水下樁灌注的關鍵環節,不同樁徑應分別計算,采用不同的初灌斗進行灌注,因此應嚴格計算好初灌量。混凝土灌注時,應具有一定的沖擊能量,能把導管下沉渣擠出,初灌后導管埋深應滿足≥0.8 m。首次澆筑采用混凝土隔水板,隔水板用直徑φ6鋼絲懸吊在混凝土漏斗下口,當混凝土裝滿漏斗下放后,打開隔水板排開泥漿進行澆筑,盡可能將孔底沉渣沖開,以減少樁基后續的沉降。混凝土澆筑過程應連續進行,隨澆隨拔管,盡量避免澆筑混凝土過程中的停頓,以免中途停頓造成斷樁。在整個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導管需在混凝土中埋深2 m~6 m,利用導管內外混凝土的壓力差,使混凝土的澆筑面不斷上升,并控制好上升速度不低于2 m/h,直至高于設計標高,且超灌高度不小于1 m。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應防止混凝土拌和物從漏斗頂部溢出,或從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漿內含有水泥而變稠凝結,致使測探數據不準確。導管提升時,應保持軸線豎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澆筑中導管需有被卡后的處理措施。在澆筑混凝土接近結束時,應在孔內注入適量清水,使槽內泥漿稀釋并將泥漿排出槽外,并使管內混凝土有一定的高度。澆筑完畢后,計算出灌注樁的充盈系數是否滿足1.05~1.3的設計要求。
混凝土灌注堵管處理措施:在進行首批混凝土灌注時,有時也會遇到各種原因導致混凝土無法下放。當混凝土澆筑不多時,時間不長,且在混凝土初凝前,堵管強度不高的情況下,可采用沖震法,即在不拔出導管的情況下,用施工機械提拔導管夾板沖震導管,通過沖震力解除堵管,此方法中需注意不能將導管底部拔出混凝土原灌注面。當混凝土澆筑較多時,且配料不合理引起的堵管可采用三快一沖法。即當澆筑過程中發生堵管,可通過快速拔管,快速清理,快速下管,并用泥漿沖洗原澆筑混凝土面,同時應將導管插入原混凝土面1 m左右,在按原定的初灌次序澆筑混凝土。
鉆孔灌注樁后,注漿主要是對樁端持力層進行加固,提高單位面積抗壓端承載力值,減少樁基沉降的一種技術措施。此技術是在混凝土樁身達到一定強度后,通過在樁內預埋的注漿管道,采用機械設備灌注水泥漿,從而減少樁基沉降提升樁基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樁基附近局部位置的土體強度。該工程注漿漿液采用P0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漿液水灰比取0.6,配置好的漿液通過濾網過濾。在灌注樁成樁后的7 h~8 h,采用清水進行開塞。開塞壓力0.8~1.2 MPa,開塞后應立即停止壓力。在每個承臺最后一根樁成樁5 d后開始注漿作業,注漿過程中控制好注漿壓力和注漿速度。當注漿量達到設計要求后,即可停止注漿。
從該工程的施工經驗得出,對較厚砂層下的灌注樁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針對較厚砂層中的灌注樁施工,應嚴格按照施工步驟提前做好準備,通過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控制好樁位、樁徑、孔深、沉渣厚度、泥漿指標、混凝土灌注程序等一系列重要施工參數,減少施工過程中砂層對樁基施工的影響,進而提高巨厚砂層中灌注樁施工成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