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 廣州 510800)
羅鏡地區位于羅定盆地南緣,羅定盆地位于云開隆起核部,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的交接地帶,受吳川—四會斷裂帶、羅定—廣寧斷裂帶、貴子弧形構造帶的影響,地質構造活動十分強烈的地區。區內巖漿活動頻繁,構造發育,且廣泛出露云開群地層,前人在研究區及其外圍發現了多個金礦(化)點,說明研究區具有尋找金礦的潛力。本文就研究前人勘查資料及近期在該區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從地層、構造、巖漿巖等方面對羅鏡地區金成礦潛力進行分析。
羅鏡地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云開后加里東隆起之羅定海西-印支拗陷帶內,廣寧—羅定斷裂帶和吳川—四會斷裂帶之間夾持的貴子弧形構造帶外弧中段,經歷了加里東、印支、燕山期等多次構造活動及巖漿活動。
區域地層主要出露震旦系云開群變質巖,為一套淺海相碎屑沉積變質而成,地層在區內呈近東西向展布。巖性主要為灰~青灰色變質中細粒石英砂巖、變質石英粉砂巖、含炭質絹云母千枚巖、石英絹云母千枚巖。巖石普遍受區域變質和動力變質,具片理化、硅化。后受多次構造運動和巖漿侵入作用的影響,及受到不同程度的變質和混合巖化作用。變質和混合巖化對成礦起到了促進作用。
區域構造活動強烈,其中南部的貴子弧形構造帶對研究區內距離較近,對成礦影響較大,該構造由若干平行彎曲的弧形斷裂、褶皺和斷陷盆地所組成。構造帶主要組成有徑尾—清水塘、倒流—蝦山塘、貴子—羅鏡、黃皮根斷裂等。單條長5km~50 km,傾向多變,呈舒緩波狀輾轉彎曲,傾角一般50°~80°,在弧頂轉彎處被放射狀剪性斷裂所錯動。沿斷裂發育了寬達5m~25 m的破碎帶、構造角礫巖、糜棱巖、超糜棱巖,往往形成擠壓透鏡體。后期有各類脈巖貫入,最寬達25 m,延長大于3 km,它們又遭擠壓破碎,形成新的糜棱巖,現實了斷裂活動的多期性。大斷裂的北段被廣寧—羅定大斷裂所切,西段與東段分別被東西向朱砂斷裂等和吳川—四會深斷裂所復合。該弧形大斷裂是在加里東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以來仍有活動。弧形構造區域的地層(云開群)的展布、斷裂的走向以及山脈、水系的延伸大體追循(由東向西)北東—東西—北西—北北東連續延伸,呈向南凸出的馬蹄形,環抱羅定盆地的西南緣。
研究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具有多期次和多旋迴性,產出背景及其物質來源、形成機制多種多樣。巖漿活動主要受北東向斷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斷裂控制,多與區域構造方向一致。區內主要出露有海西—印支期花崗巖和燕山晚期花崗巖及各類脈巖。
震旦系云開群廣泛出露與區內,地層為近東西向展布,巖性以灰、灰白、青灰、黃褐色石英二云母片巖、石英黑云母片巖、角巖化(片理化)變質長石石英砂質粉砂巖為主。夾中厚層狀綠簾石硅質巖、綠簾石角閃巖,薄層狀透輝石石榴石巖、綠簾石石榴石巖。云開群地層可分為b、c兩個巖性組,區內只出露有b組。b組地層主要以灰、灰白、青灰、黃褐色石英二云母片巖、石英黑云母片巖、角巖化(片理化)變質長石石英砂質粉砂巖為主。夾中厚層狀綠簾石硅質巖、綠簾石角閃巖,薄層狀透輝石石榴石巖、綠簾石石榴石巖。據研究云開群地層中含金量明顯偏高,高于地殼克拉克值2~4倍,少數達10倍以上[1]。
研究區內構造主要為北西向及北東向斷裂構造。北西向構造在研究區中部及東部較為發育,西部分布零散,在研究區內斷續展布,局部為隱伏構造,它與北北東—北東向構造構造復合,是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與金成礦相關的是北西向斷裂構造。
北東向構造主要由一系列北東走向的壓扭性斷裂所組成,具有成群成帶分布的特點,主要斷裂規模大,構造組分復雜。北西向構造主要成生時期為燕山晚期,部分構造組分成生于加里東期。燕山期構造組分以壓扭性斷裂為主,加里東期構造組分表現為區域性北西向的片麻理、片理和震旦系云開群地層呈北西向展布。斷裂在空間上呈斷續分布,區域變質巖及混合巖的片理、片麻理亦呈北西向展布,兩者總體在同一構造線上。
湖洋灣斷裂組:長13 km,寬6 km。由一系列平行產出的呈北東15°~20°方向展布的斷裂組成。走向10°~15°,傾向NW或SE,傾角50°~86°。成生時期燕山期,屬壓扭性斷裂。發育于混合巖中,北東向受其切割,斷裂中有糜棱巖、角礫巖、碎裂巖等,在壓碎巖中見有花崗斑巖碎礫成分①。說明斷裂形成后對后期巖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空間,對后期成礦提供了熱源和儲礦空間。
棉花坪斷裂:走向290°~310°,傾向SW或NE,傾角62°~80°,長約6.5 km,寬1m~50 m。成生時期燕山期,屬于壓扭性斷裂。發育于震旦系變質巖以及與混合巖接觸部位,斷裂帶內部有硅化巖、糜棱巖等②。棉花坪斷裂性質以壓扭性為主,局部間有張性、既有反鐘向也有順鐘向滑移,與北東斷裂復合,使后者產生張性改造。這對后期成礦作用起到了促進作用,有利于導礦和儲礦。在斷裂帶復合部位附近前人發現了棉花坑石英復脈型金礦點,說明北西向構造控制了區內熱液活動,對金礦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后期熱液提供良好的導礦、儲礦環境。
區內出露的巖體主要為海西—印支期石山頂巖體和燕山五期的獨木垌巖體。
石山頂巖體位于貴子弧形中段外圍平塘鎮附近,巖體走向呈北東東,巖性主要由細粒花崗巖、細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少量二長花崗巖組成。巖石去鈣化現象較普遍,在接觸帶附近鈉長石化較強烈。巖體內及邊緣常見二長花崗巖、混染花崗巖。巖體中有較多暗色包體,與主體界線清楚,形態不一,排列雜亂,局部包體含量約1%。巖體酸度較高SiO2含量達77.5%,屬鈣質較低的超酸性巖石,總堿度為7.39,K2O大于Na2O。氧同位素組成δO18值平均為9.28‰,稀土總量為154.47ppm~545.86 ppm,輕重稀土比值為0.26~2.47,多數為輕稀土小于重稀土,δEu值為0.02~0.29,表現出Eu虧損較嚴重。其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圖解曲線為近于對稱的或微向左傾的“V”字形曲線,負銪異常十分明顯。微量元素方面,巖體與各期侵入巖相比,Be、Cr、Ba元素含量較高,V、Ni、Sn等明顯偏低。Sr/Ba比值較低,Cr/Ni比值較高。巖體中明顯富集,Sn、W、Mo、Pb、Ag等成礦元素。
從巖石化學分析,K2O/N2O>1時,多為陸殼沉積物或變質巖熔融形成的S型花崗巖;巖體氧同位素δO18為9.28‰,接近10‰,而由沉積巖或變質巖熔融形成的S型花崗巖富18O,δO18>10‰,而幔源巖漿分異形成的M型花崗巖18O低,δO18<6‰。Sr/Ba比值較低,證明不相容元素變化小,巖石為結晶分異形成的,Cr/Ni比值較高。
獨木垌巖體出露于石山頂巖體東部,巖體走向呈近東西,巖性主要為細粒斑狀花崗巖。其中SiO2含量61.68%~66.52%,K2O+Na2O=5.98%~7.89%,屬查氏正常類型—鋁過飽和類型。副礦物有磁鐵礦、鈦鐵礦、磷灰石、鋯石和褐簾石。金屬礦物出現較少,只有少量錫石和黃鐵礦。礦物組合較簡單。富集的元素有Pb、Sn、Mo、Ag、Nb、Cr、Ba等。在稀土元素特征方面,稀土總量為122.59ppm~271.78 ppm,變化較大,輕稀土與重稀土比值為4.18~7.30,反映輕稀土相對于重稀土較富集,其稀土元素隕石標準化圖解曲線為向右傾斜的平滑曲線。該類花崗巖在巖性、巖石化學、地球化學、副礦物特征等方面可與華南同熔型花崗巖類比。
邵樹勛(2000)認為粵西地區同熔型花崗巖控制的礦床多以銀礦化為主,金礦化次之;而陸殼重熔型花崗巖控制的礦床主要為單一的金礦床。從巖漿活動時期來看,認為海西—印支期巖漿活動主要在促使金活化遷移方面起了關鍵作用;燕山期巖漿活動主要提供成礦物質和熱源方面發揮了作用;且金元素在燕山五期的花崗斑巖中,平均為46.8 ppb,是克拉克值4.3 ppb的10.8倍。
在前人做過的1:5萬化探重砂、巖石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土壤測量綜合異常圖上區內顯示出較好的地球化學異常。區內的西北角正位于1:5萬化探重砂綜合異常“綜10—乙Au、Hg、Mo、Be”③(圖1)多金屬異常區,該異常區Au、Hg、Mo、Be豐度較高,且區內金雞坳、上垌、大山腳金礦點都在該異常區內。說明該地段成礦地質條件較好,主元素金異常暈有一定的規模,區內有顯示有較好的的金礦化(點),有較大找礦潛力。區內棉花坪斷裂帶周圍圈定了金異常暈圈,棉花坑金礦點位于該暈圈內。

圖1 羅鏡地區地質簡圖
(1)棉花坑金礦點。棉花坑金礦點位于棉花坪斷裂帶附近,礦化類型為石英復脈型金礦點一個,含金礦帶長大于500 m,寬300m~400 m,傾向南西,傾角52°。主要有用礦物為自然金和自然銀,含金品位0.1g/t~2.01 g/t,銀品位0.25g/t~4 g/t。礦帶產于北西向棉花坪壓扭性斷裂與北東向斷裂相交結點的脆弱部位附近,呈復脈狀產于,由若干不規則的石英脈和蝕變圍巖組成的脈帶,石英脈分枝復合頻繁。
(2)金雞坳金礦點。礦點處于印支期石山頂巖體和燕山期獨木垌巖體的外接觸帶震旦系云開群中,圍巖巖性為云母石英片巖、石英云母片巖、千枚巖和變質砂巖等。礦體產于北西向斷裂構造,含金石英脈充填于斷裂帶中,呈復脈產出。含金石英脈寬幾厘米至幾米不等。含金石英脈為致密塊狀構造,部分梳狀構造,具分枝復合和尖滅現象。
在獨木垌巖體外圍接觸帶還有大山腳和上垌兩個金礦化點,金礦化類型為石英復脈型,礦化特征及圍巖蝕變及其礦體產狀均與金雞坳金礦點相同,但規模較小,這里不做贅述。通過對區內地表踏勘及前人資料研究,總結出羅鏡地區金礦點主要礦化類型為石英復脈型金礦化,金礦體產出石英脈中,脈體具有分枝、復合、尖滅現象。含金石英脈規模長100m~500 m,最長達1 km,礦脈厚度0.8m~4 m不等。走向330°~350°之間,傾向北東,個別傾向南西,傾角60°~80°。脈體兩側均可見蝕變較強且均碎裂巖化的圍巖蝕變現象。
通過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羅鏡地區具有尋找石英脈型金礦床的潛力。分析如下。
(1)震旦系云開群地層金元素豐度值較高,可以金成礦提供物質來源,是良好的礦源層之一。
(2)北西向斷裂及隱伏斷裂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儲礦空間,從區內金礦點的分布可以看出,北西向斷裂控制了區內的金礦點的位置、規模及形態。
(3)區內多期次的巖漿活動為金元素的活化轉移起到了促進作用,并且提供了成礦熱源,熱液萃取云開群地層中的金元素,為金礦提供成礦物質。
(4)區內的異常區即異常暈圈內均有加好的金礦點的分布,異常區及異常暈圈的顯示證明羅鏡地區有尋找較好的金礦成礦潛力。下一步工作建議在區內巖體外圍、北西向斷裂構造、北西與北東向斷裂構造復合部位尋找石英脈型金礦。
①②③廣東省地質礦產局七〇四地質大隊,廣東省信—羅地區金、錫成礦遠景區劃說明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