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淑芳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廣東 廣州 510080)
粵西地區是華南主要的銀、金礦床集中區,銀、金礦床主要產于中(晚)元古界云開巖群和寒武系八村群中,云開巖群被確定是金的礦源層[1]。區內侵入巖十分發育,巖石類型多樣,從基性到中酸性、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以中酸性巖為主體。區域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變形變質較為復雜,總體上云開巖群變形強、變質弱,局部發生混合巖化。金礦床、銀(金)多金屬礦床大多產于斷裂破碎帶,成礦物質來源于賦礦圍巖[2],區域變質作用或混合巖化作用可能對金源層的再活化和局部富集起作用[3]。
礦區位于粵西云開隆起的東南緣、吳川-四會北東向深斷裂帶的南西段,廣東陽春盆地多金屬成礦帶內。礦區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以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帶為主,為吳川-四會斷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為北西向斷裂和規模較小的北東向、近東西斷裂構造。
區內地層分布范圍廣,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云開群,主要有第一巖組片巖段(Pt2-3Y1sch)、第二巖組(Pt2-3Y2)和第三巖組(Pt2-3Y3ss)三個巖性組。第一巖組片巖段(Pt2-3Y1sch)巖性以二云母石英片巖、長石二云母石英片巖、二云母片巖為主,夾變質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局部見石英絹云母千枚巖、變質粉砂巖等,出露于礦區東南部,地層北東走向,傾向北西。第二巖組(Pt2-3Y2)主要巖性同樣為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變質粉砂巖、白云母石英片巖,白云母片麻巖、二云母片麻巖為主,白云母變粒巖、含白云母淺粒巖,在區內大面積出露,地層北東走向,傾向北西。第三巖組(Pt2-3Y3ss)巖性以變質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白云母(或二云母)石英片巖為主,夾少量變質粉砂巖、娟云千枚巖。
礦產地質調查與找礦預測工作在金塘徑地區圈定礦體4條,成礦類型為蝕變巖型、破碎帶充填石英脈型[4]。前人在礦區內金銀礦點地表、民窿中發現含金礦化構造破碎蝕變帶、石英硫化物脈帶,礦石主要為黃(褐)鐵礦化硅化碎裂巖金礦石、黃(褐)鐵礦化毒砂化脈石英金礦石、黃(褐)礦化毒砂化硅化金礦石、黃鐵礦化毒砂化松散金礦石、黃(褐)礦化硅化金礦石等,典型礦石結構主要有角礫狀結構、碎裂結構、變余碎屑結構,主要構造為脈狀、透鏡狀、塊狀等。
與1: 20萬陽春幅區域背景含量相比,本區Au元素明顯高于區域背景含量,Ag、Cu、Pb、Sb元素略高或接近區域背景含量,其余元素均低于區域背景含量。Au、Ag、Cu、Bi呈強富集,Pb、Zn、As、Sb、W、Mo富集,Sn、F貧化。
據地質調查資料[5],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雙滘圩幅圈定綜合異常多處,其中金塘徑Au-Ag異常位于礦區東部,異常呈北東向分布,異常元素組合較復雜,主要元素組合為Au、Ag,伴有Mo、As、Sb、Zn等,異常元素套合好,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且范圍大。在金塘徑異常濃集中心,前人工作(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了AuMo、AuAg、AuW三處綜合異常,異常整體呈北東走向,沿吳川-四會斷裂帶發育的脆性斷裂展布。異常元素主要為Au、Ag、As、Mo,元素組合較簡單,異常強度高,規模大,異常形態呈帶狀分布。
由于前次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范圍較小,為查明金塘徑Au-Ag異常中心及其周邊金礦點、賦礦地層、控礦斷裂范圍的地表土壤地球化學特征,指導進一步找礦,本文在外圍區域進一步進行1:1萬土壤測量工作。測線方向選擇盡量垂直礦(化)體走向,結合礦區地層構造、巖體接觸帶等地質特征,設置測線為130°方向,采用200 m×20 m網度開展,實際基本樣采集3026件,有效測量面積為13 km2。近似定量分析Au、Ag、As 、Sb、 Cu、Pb、Zn、W、Sn、Bi、Mo共11個元素。由于本次土壤測量范圍是在前人1:1萬土壤測量范圍的基礎上往外圍擴大,因此本文結合本次測量數據和前人數據進行異常下限的計算,參考前人數據進行異常范圍的圈定。
根據主要成礦元素、各元素異??臻g套合關系,并結合測區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情況,圈定了土壤次生暈綜合異常2處,分別位于本次工作區的西北部、東北部,分別為AgMoWAu異常(AP1)、AgAu異常(AP2)。
AP1位于測區西北部,異常整體走向東北向,呈梭形分布,長2.7 km,寬1.2 km,面積約2.9 km2,受測區范圍限制異常北東端和南東端未封閉(圖1)。主要成暈元素為Ag、Mo、W、Au,其次為Au、As、Sb、Zn、Sn。Ag、Mo、W、Au的異常均值分別為0.36μg/g、11.23μg/g、29.04μg/g、7.07 ng/g,異常峰值分別為3.49μg/g、30.84μg/g、946.70μg/g、43.73 ng/g,異常具體參數見表1。Ag元素異常面積大,呈兩邊寬中間窄的蝴蝶結狀分布,分帶特征明顯,且有多個三級濃集中心,濃集中心分布較為分散。Mo、W、Au異常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套合較好。Au異常東南部與前人異常范圍銜接,向北西向呈帶狀展布,正好位于Ag異常的帶狀空缺部位,認為Ag和Au屬于兩套不同的成礦模式。

表1 AP1綜合異常特征表
異常范圍內出露兩個沉積地層,界線平直且沿北東向,與異常走向一致,南東側出露地層主要為云開巖群第二巖組(Pt2-3Y2),北西側出露地層為云開巖群第三巖組砂巖段(Pt2-3Y3ss)。異常范圍內主要發育一條北東向斷裂,斷裂在云開巖群第二巖組,與地層界線平行,相距0.4 km左右,斷裂帶附近發育硅化、褐鐵礦化。區內云開巖群第二巖組和第三巖組砂巖段也發育北西向的斷裂,但分布在邊緣位置,與異常無明顯關系。
AP2位于測區東北部,異常走向北西向,呈棱形,面積約0.77 km2,受測區范圍限制異常北端未封閉(圖2)。異常元素組合為Ag、Au、Mo、As、W、Sn、Pb、Zn、Cu、Sb,主要成暈元素為Ag、Au,其次為Mo、As,其它元素異常面積極小。Ag、Au異常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沿北東向呈分帶現象,屬典型的礦致異常。Au異常濃度高,最大達276.70 ng/g。Ag、Au異常相互套合性好。

圖2 AP2異常剖析圖
異常范圍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片麻狀細粒斑狀黑云母英云閃長巖體(οβδS11),呈北東向巖株展布,北東端出測區。已有資料顯示,此巖體侵入云開巖群,巖體內北東向、北西向斷裂發育,銀金礦化蝕變、硅化、黃鐵礦化發育,產出多個銀金礦點。南東側出露云開巖群第一巖組片巖段(Pt2-3Y1sch)。

表2 AP2綜合異常特征表
本礦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AP1異常范圍內,Ag異常沿北東向分帶,受北東向地層和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和走向的雙重控制,且規模很大,有多個三級濃集中心,分帶特征明顯,有較大的尋找銀礦的潛力;Mo、W、Au濃集中心明顯,套合性好,Au元素主要異常范圍向東南呈帶狀延伸,與前人土壤測量圈定的異常范圍相銜接,有尋找斷裂帶硅化巖型金多金屬礦的潛力。AP2異常的 Ag、Au都具有明顯的三級濃集中心,Ag、Au相互套合性好,沿北東向呈分帶現象,屬典型的礦致異常。結合礦產地質背景,認為本礦區具有良好的尋找銀金礦和銀金多金屬礦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