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勇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銅陵 244000)
冬瓜山銅礦是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一座采選聯合骨干礦山,為合理有效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需利用現有技術和探采工程對已開采盤區周邊進行礦體追蹤,以期找出新礦體,增加礦山資源儲量,對維持礦山穩定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冬瓜山銅礦目前正在開采的礦床主要有三個,即大團山銅礦床、花樹坡銅礦床、冬瓜山銅礦床?;淦碌V床淺部探明資源基本已開采結束,為避免淺部采場周邊可能存在的礦體資源浪費,本次選擇花樹坡Ⅳ#盤區周邊進行礦體追蹤研究。
礦區內地表出露地層有第四系,三疊系中、下統,局部零星出露三疊系上統;鉆孔揭露的巖層為二疊系、石炭系、泥盆系上統,各地層在礦區內均不同程度地變質。
1.2.1褶皺
礦區內青山背斜為主體褶皺,總體走向40°~50°,長22.5公里,寬8公里,花樹坡銅礦床位于南東翼,離軸部350m~400m,局部近軸部。礦區內小褶曲發育,依據其褶皺軸向,主要有北東向,近東西向和北北東向。礦床范圍內主要有小鴉嶺東坡褶皺組,花樹坡褶皺組,花樹坡東褶皺組,小嶺褶皺組及小嶺北褶皺組。
1.2.2斷裂
礦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按其與礦體的成生關系,分為成礦前斷裂和成礦后斷裂。成礦前斷裂按其走向主要有近南北向、北東向、近東西向,少數北西向。其中,近南北向的斷裂為本礦區重要的控礦構造。成礦后斷裂分為北西向斷裂和北東向斷裂。
礦區巖漿活動強烈,多形成小型侵入體。零星出露在礦區中部,出露面積0.05~0.35平方公里。呈巖株、巖枝、巖墻狀。屬中~淺成相,剝蝕程度輕微或中等,與本礦床關系最密切的為青山腳巖體,大團山巖體,胡村巖體,其成巖時代為晚侏羅世~白堊紀。
花樹坡礦床是一個埋藏較深的隱伏銅礦床,北部為冬瓜山礦床,東部為大團山礦床,東南部為胡村礦床。從平面分布角度,本礦床與老鴉嶺礦床重疊較多;從垂向分布角度,本礦床埋藏在老鴉嶺礦床下面;從賦礦層位角度,本礦床主礦體賦于二疊系棲霞組上部。
主礦體QI-1礦體賦存于二疊系棲霞組上部,局部富礦地段頂部上穿至二疊系孤峰組底部。礦體形態較為簡單,呈似層狀產出,產狀與受控巖層產狀接近,具有分枝、收縮、膨脹現象,總體走向20°~25°,傾向110°~115°,平均傾角27°。沿縱向礦體淺部比較緩,深部比較陡;沿傾向礦體上部比較緩,下部比較陡;不同地段礦體產狀略有不同變化。
次礦體GⅠ礦體賦存于二疊系孤峰組底部,礦化強烈地段其頂界延至該組中部,礦體主要賦存于 29~36A 勘探線之間,其形態、走向、產狀與主礦體基本上一致。
本礦床礦物成份較復雜,共查明礦物種類35 種,其中金屬礦物有 17種,脈石礦物有 18 種。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磁黃鐵礦、方黃銅礦、斑銅礦、黃鐵礦、白鐵礦、閃鋅礦、輝鉬礦、輝鉍礦、磁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透輝石、石榴子石、石英、硅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等。 礦石中主要化學組份為銅、共生有硫、鐵,伴生有金、銀、硒、鉬等。
礦石結構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填隙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變晶結構、海綿隕鐵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等。礦石構造有斑雜狀構造、網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
蝕變主要有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鉀長石化等。其中碳酸鹽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
花樹坡礦床是冬瓜山礦床中矽卡巖型銅礦床的典型代表,主要礦體賦存在青山腳巖體與二疊系、石炭系碳酸鹽巖接觸帶上的矽卡巖中。
根據花樹坡礦體的成礦規律,結合已開采Ⅳ#盤區礦體分布特征(如圖1),在-580m中段通過巷道地質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分析,礦體有北東向延伸尖滅趨勢,且附近沒有明顯構造斷裂,因此認為在北東向存在有未探明的礦體。

圖1 -580m中段礦體平面圖
選擇在-580m中段巷道中,在37A和38兩個勘探線上布置探礦鉆孔,鉆孔分布位置如圖2、圖3所示。通過鉆孔資料分析,探礦效果良好,證實確實存在工業礦體,厚度在3m~25m不等。礦體的形態較簡單,呈透鏡狀、似層狀產出,產狀與控礦巖層產狀基本一致。平均礦體傾角37°,走向向北東側伏,為13°~57°。探明銅礦量31.2萬噸,平均品位1.42%,銅金屬量4430.4噸。

圖2 37A勘探線地質剖面圖

圖3 38A勘探線地質剖面圖
花樹坡礦床是典型的矽卡巖銅礦床,礦體的礦化規律受含礦巖層的控制較為明顯,在該礦區若有典型的含礦巖性矽卡巖存在,而且沒有明顯的斷裂構造,就有可能存在工業礦體。因此,本次通過37A和38兩個勘探線上進行工程控制,驗證了工業礦體的存在,并取得了較好的探礦效果,為礦山增加了地質儲量,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