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雨,劉方方,劉國榮,李余洋
(1.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2.中國黃金集團地質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
布丘克金礦位于西天山造山帶內,為亞洲重要金成礦帶上(楊帥等,2018年),礦區(qū)行政區(qū)劃屬納倫州的天山區(qū)。在納倫州北東方向直線距離約40km。距離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約350km。距離最近的火車站(巴雷克奇市)175km,距比什凱克-托羅加爾特公路82km;向北西方向行駛100km至克丘克特鎮(zhèn)。礦區(qū)有簡易砂石路與外部公路相連接,交通運輸較為便利。
礦區(qū)位于北部天山和中部天山間,尼古拉耶夫斷裂北側,薩爾通-薩雷礦田西段。區(qū)域大地構造圖見圖1。
吉爾吉斯天山造山帶分別被尼古拉耶夫線、阿特巴什—伊內里切克斷裂分隔為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3個構造單元(圖1)。

圖1 吉爾吉斯坦大地構造圖
地層以古生界為主,并有少量第三系、第四系;區(qū)域位于2個大型塊體—北天山塊體和天山中塊體的接合處,這兩個塊體之間的邊界是“尼古拉耶夫線”斷裂體系。該地區(qū)的大部分位于北部范圍內,只有一小部分屬于中天山地塊(李麗等,2012年)。在該區(qū)域范圍內劃分出一系列的地質構造帶和亞帶;區(qū)域位于為薩爾通-薩雷金礦田,除了薩爾通-薩雷礦田以外,成礦作用地段為阿爾騰多爾段和布丘克-阿克塔什段,在許可區(qū)域范圍內已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含有銅,銅-金和金礦成礦作用的礦點以及金礦的巖石化學異常,區(qū)域成礦潛力巨大(薛春紀等,2014年)。
礦田及附近邊緣部分包括了早寒武統(tǒng)和中寒武統(tǒng)地層以及早奧陶世和中奧陶統(tǒng)地層(圖2)。

圖2 薩爾通-薩雷礦田地質圖
寒武系地層(蘇爾坦薩雷組?1ss和捷恰爾組主要由中基性噴出巖及它們的火山碎屑組成。火成沉積巖在剖面頂部起到了顯著作用;奧陶紀地層(焦爾吉爾加組O1-2dd、賈克申組和卡拉格爾組主要為陸源成分,中性火山碎屑和火成沉積巖具有從屬意義;第四系地層包括了各種起源類型:中第四紀地層(Q II)、上第四紀-現(xiàn)代地層(Q III-IV)和現(xiàn)代地層(Q IV),在所附的比例尺為1:10 000的地質圖中它們組合為第四系地層(Q)。巖性包括灰色砂巖、粉砂巖和泥質頁巖,在層理風化面上具有典型的銀色光澤。
礦區(qū)構造十分發(fā)育,薩爾通-薩雷礦田位于拜杜拉向形構造北翼,尼古拉耶夫線北。組成礦田的巖石向南和南西呈單斜傾斜,傾角為50°~80°。含礦地段地層為焦爾吉爾加組的第三層組,但賦存于不同的構造斷塊內。
各類斷層導致區(qū)內構造復雜,塔拉布拉克右行平移斷層屬于二級構造(米科萊丘克,1994年),水平斷距大于5km。
其他斷裂具有更高層序,雖然它們是在統(tǒng)一的應力場中形成的。沿著至巖層走向和傾向的空間方向,斷層可分為下列系統(tǒng):—亞整合系統(tǒng),走向方位角為290°~310°。—斜交系統(tǒng),走向方位角為310°~325°。—近東西走向的逆斷層(逆掩斷層)。亞整合(或縱向)斷層為本區(qū)最先形成,后被其他斷層切割。沿這些縱向斷層形成了薩爾通-薩雷礦化帶。
斜交急傾斜斷層切割了亞整合斷層并使得它們沿水平和垂向發(fā)生位移。布丘克礦段各中段的交代巖體位移達150m。斜交斷層帶包含了金礦化體。
傾向南近東西走向逆斷層(逆掩斷層)從年齡上比縱向和斜交斷層年青,它們包括阿爾滕托爾逆掩斷層和阿爾滕托爾逆斷層,可在區(qū)域南部追索(劉國榮等,2019年)。沿這些斷層推覆的外來巖塊覆蓋了薩爾通-薩雷礦化帶及斜交斷層帶。
在北阿爾滕托爾逆掩斷層的縫合線中以及在其附近均發(fā)現(xiàn)了金礦化體。因此阿爾滕托爾逆斷層與北阿爾滕托爾逆掩斷層可能發(fā)現(xiàn)金礦化體。在所研究逆斷層之下的原地巖塊中可能分布有交代巖帶以及具有工業(yè)金礦化體的斜交斷層帶。
礦權區(qū)內侵入巖由拜杜拉雜巖的花崗斑巖巖脈(γπPb)、閃長玢巖巖脈(επPb)、石英閃長玢巖巖脈(qγπPb)、輝綠巖巖脈以及英安巖、黑云二長巖、正長斑巖(qεπPZ/3?s)。
礦區(qū)的圍巖蝕變較為普遍,主要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碳酸巖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黑云母化等,其次為少量的黃銅礦化、鈦鐵礦,其中硅化、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礦區(qū)礦體賦存于蝕變正長斑巖內,受北西向平行展布的構造控制。巖礦界線不清晰,肉眼很難辨別。礦體由22個槽探、59個穿脈、127個地表鉆、24個坑內鉆控制。通過本次工作重新圈連,按照礦化蝕變帶的分布特征自南向北將其分成3個金礦體群,礦體群基本沿北西向平行展布。根據每個礦體群內礦體的空間分布特征、構造控礦特征,由南向北分為若干個走向上近平行的金礦帶組成。根據金礦帶在走向上尖滅再現(xiàn)的特點,又將其自西向東分細分為若干個礦體。
礦石中金屬硫化物主要為黃鐵礦,少量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輝銻礦、毒砂,金屬氧化物主要為褐鐵礦、磁鐵礦。脈石礦物組成以石英為主,少量為絹云母、黑云母、綠泥石、長石、方解石、高嶺土等。礦石礦物相對含量測量結果見表1。

表1 礦石中的礦物相對含量測量結果
黃鐵礦:是礦石中分布主要的金屬硫化物,占礦石礦物相對含量的2.63%。黃鐵礦嵌布粒度以0.053mm~0.2mm為主,呈它形晶粒狀結構產出,少量呈五角十二面或立方體自形形態(tài)分布。黃鐵礦在礦石中主要嵌布于脈石粒間,少量嵌布于脈石裂隙或被其包裹。黃鐵礦與黃銅礦嵌存關系比較密切,黃鐵礦包裹細粒黃銅礦或與黃銅礦連晶嵌布,鏡下比較常見。黃鐵礦與金礦物有一定的嵌存關系,鏡下檢測到在黃鐵礦中、黃鐵礦粒間、黃鐵礦與脈石粒間均見有金礦物分布,說明黃鐵礦是金礦物的主要載體礦物之一(圖3)。

圖3 自然金(Au)在黃鐵礦(Py)中,及在黃鐵礦與脈石(Q)粒間
黃銅礦:是礦石中比較常見的金屬硫化物,占礦石礦物相對含量的0.06%。黃銅礦在礦石中嵌布粒度以0.037mm~0.074mm為主,主要呈它形晶粒狀結構產出,黃銅礦主要嵌布于脈石粒間,少量包裹于脈石中,鏡下見黃銅礦主要以獨立狀態(tài)產出,偶見與黃鐵礦連晶嵌布或被包裹。嵌布于脈石粒間中的黃銅礦粒度以大于0.037mm為主,而被脈石包裹的黃銅礦粒度比較細小,以小于0.02mm為主。
毒砂:礦石中含量少,是鏡下很少見到的含砷礦物,占礦石礦物相對含量的0.04%,毒砂嵌布粒度比較細小,所見毒砂其粒度均小于0.037mm以下,主要呈獨立狀態(tài)分布。
磁鐵礦:是部分礦石中比較集中分布的金屬氧化物,磁鐵礦在礦石中分布不均,多數礦片中極為少見,僅在個別礦片中集中分布,嵌布粒度以0.053mm±居多,多呈單體狀態(tài)嵌布,僅見少量與黃鐵礦連晶嵌布。
褐鐵礦:是氧化礦石中普遍分布的金屬氧化物,嵌布粒度以0.053mm~0.1mm為主,褐鐵礦在強氧化礦石中完全替代于原金屬硫化物,多呈假象結構分布,少量氧化程度略低的礦石中常見黃鐵礦呈交代殘余結構殘留于褐鐵礦中。并且褐鐵礦呈黃鐵礦假象。
(1)礦石結構。半自形晶—它形晶粒狀結構:礦石中金屬硫化物主要呈此結構產出。自形晶結構:少量黃鐵礦呈五角十二面體或立方體自形形態(tài)分布。包含結構:黃鐵礦包裹微粒金、脈石包裹細粒金,呈包含結構分布。交代殘余結構:是氧化礦石中常見的一種結構,黃鐵礦呈細小顆粒殘留于褐鐵礦中。
(2)礦石構造。浸染狀構造:礦石中金屬硫化物呈粒度大小近似相等的粒狀浸染于礦石中,為礦石中主要構造。
脈狀構造:金屬硫化物呈脈狀充填于脈石裂隙中。
(1)構造斷裂分支控礦,剪切裂縫及它們的羽狀斷裂可能起到了導礦和控礦構造的作用。
(2)東西走向和南東東走向的片理帶控制。它們與呈銳角的切割斷裂連接段屬于重點找礦線索。
(3)金礦化體主要與短礦脈相連,經常與細脈帶相連。因此存在甚至很小的細脈,是具有工業(yè)金品位的礦體的較好標志。
(4)巖石中黃鐵礦、黃銅礦或黝銅礦的分散浸染分布。
礦區(qū)平移斷層在形成區(qū)域構造起到了主要作用,薩爾通-薩雷礦床在該區(qū)內屬于被塔拉布拉克平移斷層和阿爾滕托爾逆掩斷層所限制的一個斷塊。
礦區(qū)的金礦化體從空間上向交代巖帶延伸,礦帶分布總體上受縱向斷裂控制。賦礦的交代成因的正長斑巖體位于下奧陶統(tǒng)和中奧陶統(tǒng)的焦爾吉爾加組內。
布丘克金礦為熱液型金礦床,構造與正長斑巖起到關鍵的控礦作用。礦化與硅化、黃鐵礦化關系密切,黃鐵礦化的形成有利于金沉淀且與硅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