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銳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 廣州 510800)
鹽田坑金礦區域處于吳川—四會斷裂帶與廣寧—羅定斷裂帶和所夾持的貴子弧形構造帶西南部,貴子弧形構造經過該區,地質構造活動十分強烈[1]。區域地層出露較齊全,由老到新有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堊系、第四系。巖漿活動主要以燕山期侵入巖為主,尤以燕山第四期、第五期最為發育,主要巖體有鴨兜山巖體。另外見有少量小巖體及各種巖脈。鹽田坑金礦東南側為吳川—四會大斷裂帶,北西側為廣寧—羅定大斷裂,北東側為貴子弧形構造帶。由于受三大構造的影響礦區內及周邊地區構造發育,以東西向褶皺、斷裂構造為主,其次為北東向、北西向、南北向斷裂構造。礦區內及周邊出露的所有地層幾乎都見有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主要有區域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接觸熱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
鹽田坑金礦區內出露的地層較簡單,主要為震旦系云開群b組地層(Zykb),其次為分布于工作區東北角的奧陶系地層(Oc-1)及沿貴子河及山谷洼地分布的第四系地層(Q)(圖1)。

圖1 鹽田坑金礦地質簡圖
金礦區內廣泛分布震旦系云開群b組地層,可分為第一、第二2個段,其中第一巖性段又可分為4個亞段。其中震旦系云開群b組第一段c亞段(Zykb-1(c))為礦區主要含金地層,賦礦巖性為含硅質條帶狀石英云母片巖中,受該地層控制。巖性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巖、片狀石英巖、含金片巖等組成。呈北東—南西西方向分布,地層產狀,傾向135°~160°,傾角30°~60°。片巖中常出現揉皺,導致片理產狀變化不穩定,總體上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伴生有毒砂、磁黃鐵礦、黃銅礦等。金礦化與毒砂呈伴生關系,金以粒間金的形式賦存于毒砂礦物中,故毒砂為重要的找金標志。
奧陶系地層出露于區內北東部貴子、牛溫坑、石子崗一帶,為一套砂泥質夾碳酸鹽巖和火山巖沉積,其下部為云母石英片巖、石英云母片巖夾石英巖、磁鐵礦陽起石石榴石矽卡巖、大理巖、斜長角閃片巖;上部為石英云母片巖、云母石英片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夾透輝石綠簾石矽卡巖、含磁鐵礦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變質火山巖;頂部為大理巖或透輝石巖。頂部的大理巖不穩定,呈透鏡狀出現,常相變為云母片巖。厚度大于1418m,底界不明。地層產狀不穩定,傾向變化大,傾角35°~60°。
第四系地層主要為沖洪積物沿河谷兩側分布,呈長條狀延伸。沉積物以砂、泥質物質為主,厚一般1m~6.3m,最厚可達10m 。表層一般為灰黃、灰色砂質粘土(腐植層),其下為砂層、砂土、亞砂土及亞粘土層等。部分河床可見大小不等的礫石一卵石堆積。
礦區內巖漿巖出露較少,呈巖脈狀、巖株狀產出,規模不大,主要分布于工作區東部,走向呈北北西、北東東或近東西向。其主要巖性為:花崗斑巖、石英斑巖、二長斑巖、石英二長斑巖、斜長角閃巖等。
在礦區東南角出露混合花崗巖,它形粒狀結構,無定向構造。主要礦物為鉀長石(34%)、鈉—更長石(30%)、石英(28%),次要(副)礦物為黑云母(5%)、磷灰石、鋯石,次生礦物為粘土礦物、絹云母、綠泥石、少量不透明礦物及后期碳酸鹽礦物(3%)。多呈中細粒結晶,多為它形粒狀。
鉀長石為正長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狀、板狀,粒徑0.3mm~4.0mm,為中細粒,部分可見發育卡式雙晶,較新鮮分弱泥化。斜長石為鈉—更長石,呈它形粒狀、板狀,粒徑0.4mm~3.5mm,為中細粒,常見發育聚片雙晶,部分可見絹云母化。巖石手標本可見約18mm的斑晶。
石英呈它形粒狀或不規則狀,粒徑0.2mm~3.5mm,部分可見碎裂,均勻呈充填狀分布。黑云母呈半自形—自形片狀,片徑0.1mm~0.8mm,呈淺黃—褐色,局部少許可見綠泥石化及暗化,部分可見金紅石包體。磷灰石呈半自形—自形粒狀,粒徑0.03mm~0.05mm,多分布于黑云母晶體邊緣。鋯石呈半自形粒狀,粒徑0.03mm~0.06mm,零星分布。不透明礦物呈半自形—它形粒狀,粒徑0.03mm~0.15mm,不均勻分布。巖石后期經歷一定構造作用局部碎裂,少量長英質礦物被壓碎,碳酸鹽礦物呈它形粒狀,粒徑0.03mm~0.2mm,沿裂隙充填。
鹽田坑金礦區內以北東向構造及弧形構造為主。斷裂構造是工作區的主要構造活動形式,褶皺次之。
(1)北東向構造。北東向構造主要是小旺茅—鹽田坑破碎帶。該破碎帶由西向東呈現東西向逐漸轉為北東向,傾向南傾轉為南東傾,出露寬約1m~2m不等,主要控制著小旺茅、鹽田坑金礦點金礦化,主要由硅化碎裂巖、石英等組成,其中石英與云母石英片巖呈條帶狀分布,形成條帶狀構造,金主要賦存于石英與云母石英片巖交界處,主要蝕變有硅化、綠簾石化、毒砂化,局部見少量黃鐵礦化、黃銅礦化。
(2)貴子弧形構造。受區域上的貴子弧形大構造的影響,區內發育有次級的弧形構造,主要為分布在礦區北東角的貴子斷裂。區域上出露于貴子至羅鏡一帶,從東往西,斷裂走向從北東—近東西—北西—北北東向,構成一弧形斷裂,區域上出露長30km,區內長19km 。斷裂傾向10°~35°,有些地段傾向65°~90°,傾角65°~85°。斷裂切割的最新地質體為泥盆系地層,并控制了燕山晚期花崗巖的就位,但斷裂大部分為第四系沖積物覆蓋,有些地段可見5m~50m寬之破碎帶,破碎帶內構造透鏡體尖滅再現,構造透鏡體長軸5~20cm 不等,發育碎裂巖、構造角礫巖、擠壓劈理、牽引構造等。斷面呈舒緩波狀,斷面上階步及旁側構造均示斷裂凸側作反時針向滑移,綜合上述,說明斷裂在早期為一弧形逆沖斷層。沿斷裂帶有石英脈、石英斑巖脈和其它酸性斑巖脈貫入,巖脈一般為5m,后期被擠壓成壓碎巖,巖石發育條帶狀構造。破碎帶中巖石常見硅化、綠泥石化等蝕變現象,局部地段見黃鐵礦化。該斷裂早期表現為逆沖性質,晚期為拉張性質[2]。

圖2 鹽田坑金礦礦體透視圖
鹽田坑金礦處于鹽田坑—小旺茅含金層位的北東段受震旦系云開群b組第一段c亞段(Zykb-1(c))控制,屬于沉積變質—熱液疊加型金礦。主要賦礦巖性為含硅質條帶云母石英片巖,毒砂為重要的找礦標志[3]。圍巖為云母石英片巖,傾向SE,傾角較緩,整體介于35°~45°,含金礦層總體呈平緩的“S”型展布,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含金礦層延伸較為穩定,但金礦化分布極不均勻,厚1.88m~11.38m,品位0.13g/t~25g/t。沿北東走向控制長約610m,沿南東傾向控制長約35m~220m,傾角35°~45°,有一定側伏規律。含金礦層沿北東走向、南東傾向方向均未封閉,礦體往深部有變厚、變富的趨勢。
通過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鹽田坑金礦位于以Au、As、Sb、W為主的綜合異常區內。通過鉆孔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及相關性分析認為Au與活動性強的As呈強正相關,與W、Sb呈正相關;As與Sb強正相關,推測金礦形成主要與As、Sb相關。Ag與Pb、Zn、W、Mo相關系數較高,Ag受中高溫元素影響較大。從元素組合特征看出:Au、As、Sb、W多為一組;Ag、Pb、Zn等中溫元素多為一組;Sn、Mo、Bi等高溫元素多為一組;Co、Ni為一組。與元素相關性分析基本相吻合。通過因子分析認為:主因子由低—高溫元素組成,表明區內經過多期次的熱液活動;Au、As、Sb形成獨立的主因子,說明礦體未被剝蝕,金礦形成與As、Sb密切相關,As為近礦元素。
鹽田坑金礦礦體產于地層特定的有利層位中,即震旦系云開群b組第一段c亞段(Zykb-1(c))中,空間分布和產出形態嚴格受地層控制。含礦層位是一套泥沙質火山碎屑巖或火山巖組合,有利于金的富集。含礦體為含硅質條帶狀云母石英片巖。該層的含金背景值較高,亦發生過遷移和富集,致使金出現不均勻分布,可見這套地層是本地區金礦的來源層。在長期變質作用和花崗巖化的變質分異作用,均可以驅動和萃集地層中金組分向斷裂、層間虛脫空間運移、富集成礦,所以這套古老的變質巖夾有火山碎屑巖層具有“礦源層”的意義。地層是主要因素之一。
以現有的成果及認識,鹽田坑金礦受構造影響因素還不明確,但可以有以下兩點初步認識。一是鹽田坑金礦早期應該存在構造破碎帶或者層間破碎帶,這種構造對礦液的流動和貯存提供了有利條件,是本區礦體定位的決定因素。二是晚期構造活動對該金礦的形成富集有何影響,現階段并未找到直接證據。該區存在區域性深大斷裂——貴子弧形構造組帶,且緊鄰鹽田坑金礦。該構造是否讓礦化更加富集?或者對礦體破壞,造成礦體整體被切割錯斷,使礦體規模受到限制?需要進一步工作以待驗證。
(1)鹽田坑地段已取得找金突破,含金礦層延伸穩定,且品位較富。往北東方向具備深部找礦的條件。應優先選取鹽田坑地段開展深部揭露驗證工作,深部施工少量鉆孔揭露控制,研究礦體產出規律及探索深部遠景。
(2)鹽田坑地段外圍即東西兩頭繼續開展預查工作,輔以化探、槽探等工作手段。預留部分鉆探工作量,待化探成果出來后,對鹽田坑—小旺茅地段化探異常較好的地段開展深部揭露驗證工作,將西部小旺茅,東部石子崗、坳背、牛溫坑等礦點與鹽田坑金礦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擴大其找礦遠景。
(3)對于貴子弧形構造帶認識不夠,研究程度低。區內所有金礦都應與之有關,受其控制。建議下一步對其加強研究,結合有效物探方法,確定其產狀、分布規律及其與該區含金地層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