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羅高培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北祁連早古生代褶皺帶東段,其南為中祁連地塊,北為阿拉善地塊,具有多旋回的構造特征。構造樣式多樣,在早古生代經歷了裂陷拉張而后又擠壓成弧的構造演化過程。
區內礦層隸屬柴達木-祁連礦層,大區之北祁連礦層區走廊弧后盆地的走廊斷陷盆地。區域礦層所出露有部分中元古代、古生代及中新生代礦層。古近系野狐城組是礦產地質發展過程中唯一含礦層。區域上構造僅為單斜構造和小范圍褶皺,第四系黃土丘陵及侵蝕沖溝。褶皺為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構成的背斜、向斜。黃土丘陵受強烈侵蝕,溝壑縱橫,山麓洪積物被切割10m~20m,更新統普遍抬升至黃土丘陵中部或為其基體,并受強烈沖刷,第四紀局部凹陷沉積物厚達200m以上;地震活動頻繁而強烈[1]。
礦區位于靖(遠)-會(寧)中-新生代盆地,礦層發育較簡單,僅出露古近系野狐城組(Ey)及第四系。礦區野狐城組劃分為二個巖性段,一段巖性以暗紅色泥巖與磚紅色粉砂質泥巖互層為主,其底部為含礫砂巖、粉砂巖。
基本層序特征為:A、塊狀粉砂質泥巖→中-厚層狀泥巖;B、薄-中層狀粉砂巖→厚層-塊狀粉砂質泥巖;C、中-厚層狀鈣質粉砂質泥巖→塊狀鈣質泥巖[2]。
每個基本層序具明顯的韻律旋回性層序特征,韻律旋回內,粒度向上總體變細,粒度粗的巖性所占比例較高。
第四系上更新統(Qp3eol):為風成黃土,除沖溝附近出露少許基巖外,在調查區大面積分布,主要分布于山體的中上部,占據了調查區面積的80%以上。第四系全新統(Qhapl):主要分布在河床溝谷中,為松散堆積的現代沖洪積砂、礫石層。礦區野狐城組表現為一舒緩背斜,北東翼產狀10°~40°∠1°~5°,南西翼產狀232°~265°∠8°~13°。礦層總體北北東向傾斜,背斜轉折端位于15-23勘查線之間。北東翼礦層多沿深切割溝谷兩側以及陡崖的下部出露,占全區出露面積的95%以上,而南西翼礦層大多傾伏于黃土層以下[3]。
礦區內圈定4層礦體,礦層主要賦存于野狐城組一段(Ey1)中,層序關系自下往上為Att4→Att3→Att2→Att1,展布特征自西向東為Att1→Att3→Att2→Att4(圖1)。

圖1 礦區地質簡圖
Att1礦層賦礦體特征為青灰色泥巖體(圖2),產狀232°∠8°,厚度1.12m,礦體地質結構層巖體含量19.15%。Att2礦層賦礦巖性為灰白色白云質粉砂巖體,產狀30°~2°,平均厚度3.97m,凹凸棒石平均含量21.12%。Att3礦層賦礦體性為暗紅色鈣質泥巖,產狀30°∠2°,平均厚度2.62m,凹凸棒石平均含量18.90%。Att4礦層賦礦巖性為暗紅色泥巖,產狀38°∠1°,平均厚度1.5m,凹凸棒石平均含量16.20%。

圖2 礦層賦礦巖性
(1)礦物成分。通過X-射線衍射對礦體的礦物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到各含礦巖性的礦物含量(表1)。青灰色泥巖主要成分為石英,次為凹凸棒石、伊利石、綠泥石和長石?;野咨自瀑|粉砂巖主要成分為白云石,次為凹凸棒石、石英和綠泥石。暗紅色鈣質泥巖主要成分為石英、方解石,次為凹凸棒石、伊利石、綠泥石、長石等。暗紅色泥巖主要成分為石英、方解石,次為凹凸棒石等。

表1 凹凸棒礦體礦物含量一覽表
(2)礦物形貌、賦存狀態。對各含礦體特征中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從圖3中可看到礦體結構呈現針狀、柱狀,集合體呈絮狀、網狀等,多分布于石英、白云石等礦物顆粒之間或表面,呈沉淀狀。凹凸棒石粒度一般在0.1×1.0μm左右。

圖3 礦體結構發育SEM圖
(3)礦體化學成分。對礦體進行化學多元素分析,分析項目為 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P2O5、MnO、Cr2O3、TiO2、H2O+、H2O-、SrO、Cl-、I、Se、Zn、共18項,化學分析結果表明(見表2),礦體中SiO2的含量為48.06%~58.3%,Al2O3的含量為13.12%~15.55%,MgO的含量為2.58%~4.93%,K2O的含量為2.22%~3.16%。

表2 礦體結構的主要物理性能
根據野外觀察和礦體結構鑒定資料,結合礦體結構構造、顏色等綜合特征,將礦區內的礦體劃分為四種自然類型。
(1)青灰色泥巖:青灰色,薄—中層構造,由泥質、硅質和少量的粉砂組成,礦物成分主要為絹云母、綠泥石和石英,呈團塊狀集合體不均勻分布。
(2)灰白色白云質粉砂巖:灰白色,中層-塊狀構造,組成礦物主要為白云石礦。
(3)暗紅色鈣質泥巖:暗紅色,厚層-塊狀構造,組成主要為粉砂、泥硅質、鈣質等,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方解石和長石等。
(4)暗紅色泥巖:暗紅色,中層-塊狀構造,組成礦物主要為石英和方解石,其次含一部分的泥質和氧化鐵質。
通過對礦體結構發育的脫色力、吸藍量、飽和鹽水造漿率、白度等物理性能進行測試(見表2),其中青灰色泥巖和暗紅色泥巖符合吸附級凹凸棒石品級要求。
調查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北祁連早古生代褶皺帶東段,在古近紀中期為一內陸型坳陷盆地,沉積了一套湖相紅色粉砂-泥質建造,巖性以紅色鈣質、粉砂質泥巖為主,粉砂-泥質韻律明顯。礦層賦存于古近系野狐城組中,呈層狀,近水平產出,由青灰色泥巖、灰白色白云質粉砂巖、暗紅色鈣質泥巖、暗紅色泥巖組成,礦層圍巖為厚-塊狀層粉砂質泥巖含次生石膏、薄-中層粉砂巖,礦體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方解石、坡縷石、綠泥石、伊利石、長石、白云石等組成。粘土礦物伊利石和綠泥石的組合說明當時氣候干旱,碳酸鹽礦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組合則說明湖泊水體為半咸水體,巖體沿裂隙面析出的次生石膏則說明為強蒸發環境,依此可推斷沉積時期為干旱氣候,呈現內陸封閉型蒸發湖盆特征。
綜上所述,會寧老莊一帶礦體礦物形成于干旱氣候和富Mg的強蒸發沉積環境,礦層分布范圍、產狀受湖盆控制,礦床成因類型為內陸湖泊沉積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