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平
(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遵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 務川 564305)
國家電投集團遵義公司下屬瓦廠坪鋁土礦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其礦體展布情況、賦存情況等開采技術條件與煤礦相近,經過前期分析研究與考察論證決定引進綜采設備進行回采。2018年1102采場開始進行工業性回采,經過近兩年的生產實踐與優化,綜采設備基本適應礦山生產,應用基本成功。
1102采場可采走向長度496m,傾斜長度123m,礦層平均傾角23°,礦層平均厚度2.2m,礦體多為豆狀、少部分為半土、碎屑狀;礦體致密、無裂隙,無節理發育,整體性完好,礦層硬度系數f:4-6。
采面運輸、回風順槽均為梯形斷面,掘進斷面為14.7㎡,凈斷面為12.6㎡;巷道多為工字鋼棚支護,其中運輸順槽斷面為2.8m(中高)×4.5m(寬),回風順槽斷面為2.8m×4.0m,切眼斷面為2.8m×6.5m。
經生產廠家現場考察與分析研究,進行了綜采三機設備選型配套。
1.2.1 采礦機
根據礦體賦存條件,以及礦石較煤礦堅硬且易粘結、碎脹性較差,考慮“大馬拉小車”,確定采礦機的主要參數如下:總裝機功率不小于600W,截深不小于630mm,采高1.5m~3.0m,平均2.16m左右,生產能力不小于100萬t/a,牽引方式為銷排式無鏈電牽引,牽引力不小于345kN,額定電壓1140V,最大適應傾角30°~40°。根據鋁土礦層厚度、硬度、傾角及容重等情況,并考慮鋁土礦特性,配套選用MG400/870-WD型交流電牽引采礦機。
1.2.2 刮板運輸機及轉載機
根據采礦機實際生產率和礦層工作面長度等因素,設計選用與MG300/730-AWD1型交流電牽引采礦機配套的SGZ764/2×375型刮板輸送機,其輸送能力600t/h,與其配套的轉載機選用SZZ764/110型,輸送能力1000t/h,經驗算生產能力滿足要求。

表1 采礦機技術參數表

表2 刮板輸送機技術參數

表3 順槽用刮板轉載機技術參數

表4 液壓支架技術參數
1.2.3 液壓支架
礦體直接頂板圍巖為鋁土巖、頁巖,均屬軟質巖石,厚2m~3m,抗壓強度4.7MPa~18.1MPa,直接頂屬Ⅰ類不穩定頂板;基本頂抗壓強度一般12MPa~14MPa,基本頂按Ⅱ級設計;礦體直接底板是鋁土質泥巖及鋁土質、灰質頁巖等,亦屬軟質巖石,抗壓強度8.1MPa~51.2MPa,一般為Ⅱ~Ⅲ類松軟~較軟底板。參照相關標準并結合工作面回采工藝、采高,根據支護強度的驗算和支架結構高度等參數的校核,選取ZY4800/13/32型掩護式液壓支架和ZYG4800/13/32 型過渡支架。
采用“三八”制、“兩采一準”作業模式,即兩班采礦、一班檢修維護。進刀方式為機尾斜切進刀,下行割礦,空刀返回,循環進尺為0.63米。
回采初期由于MG870型采礦機自重過輕(34t),在工作面回采過程中頻繁跳動,經常造成漏電、斷線及軸承、齒輪損壞故障,滾筒結構、截割速度與鋁土礦特性不適應。將采礦機滾筒更換為重型破巖滾筒、截割電機由4極更換為8極、滾筒轉速由50轉/min降為25轉/min之后,截齒磨損相對降低,切割效率相對提高,但是由于采礦機選型偏小,遇硬巖超負荷截割,滾筒、滑靴、行走輪等磨損嚴重,截齒損耗量大,造成設備維修量大、配件更換頻繁,影響產能。
經與科研單位、廠家共同研究后,決定將采礦機更換為MG500/1170-AWD1型,基本杜絕了電氣故障,平均截割速度由MG870型的0.3米/分提高到0.9米/分,磨損得到有效控制、截齒消耗大幅下降,總體運行良好,基本適應生產需要。
主要表現為磨損嚴重、備品備件消耗偏高、檢修換件頻率高等,對生產影響較大。從開始回采至采場回采結束,1102采場共采出礦石約50萬噸,刮板輸送機所有刮板已進行三次整體施焊,鏈環上下面磨損已超過1/3,由于磨損導致鏈環伸長無法正常進入鏈輪凹槽,經常斷鏈;刮板機頭、機尾鏈輪磨損嚴重;溜槽中底板已磨損超過一半,過渡槽翼板磨損較嚴重,已焊接多次;轉載機磨損情況與刮板機相似。
液壓支架總體情況良好,工作面支架頂梁接頂嚴密、支撐可靠、移架拉架平穩,無擠架壓架情況,工作面基本實現“三直、兩平、一凈、兩暢通”。回采期間液壓支架未出現任何故障,液壓及機械系統工作狀態平穩,工作面采高最低1.8m,最高3m,與刮板輸送機、采礦機配合適應。
針對1102工作面回采過程中綜采設備存在的問題,經與設備廠家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后做了以下的優化改進:
針對MG1170-AWD1采礦機在首采面行走輪、滑靴、齒軌磨損嚴重的問題,將節距為126型齒軌更換為節距為151型齒軌,并更換了與之配套的采礦機的行走箱,經過近2個月的運行,采礦機行走輪磨損嚴重的問題已基本得到了解決,未出現行走輪過磨損及斷齒現象。
3.2.1 刮板運輸機的優化
針對1102工作面刮板運輸機中、底板磨損嚴重的問題,將中、底板厚度增加至50mm,并采用Hardox450 進口板材,布氏硬度為450HBW;增大采機牽引輪齒面與銷排齒柱的接觸面積,減緩銷排和牽引輪的磨損;采用特殊熱處理工藝,將銷排上表面與下表面(與采礦機導向滑靴接觸面)進行淬火處理,淬火硬度HRC50-55;把接續面的刮板運輸機過渡槽的上翼板設計為活動可拆卸結構,并提高上翼板材質,磨損后方便更換;鏈輪結構更換為雙輸出結構,鏈輪片為剖分式可拆卸結構,方便現場檢修并及時更換;增加自動伸縮機尾,可實現快速便捷地調節刮板鏈的長短,保證鏈條具有合理的張緊力,提高了鏈條和鏈輪的嚙合性能。
3.2.2 轉載機的優化
采用鏈道下沉設計,使鏈條盡量不接觸中板;槽體采用可更換活中板耐磨塊設計,防止鏈條與中板摩擦,方便井下更換受損中板;鏈輪結構更換為雙輸出結構,鏈輪片為剖分式可拆卸結構,方便現場檢修并及時更換。
傳統的綜采設備是基于煤礦進行的設計,因鋁土礦與煤炭的物理力學性質差異較大,在回采使用中發現不少的問題,在對綜采設備逐步優化改進后,目前綜采面單產能力可穩定在2100噸/日左右,達到了預期的安全可靠和高回采率的目標,產能亦基本滿足要求,綜采工藝設備在鋁土礦山的應用基本取得成功。
5.1 持續推進采礦機優化改造工作,不斷提高采礦能力和設備使用壽命,如開展小滾筒優化改進適應礦體厚度變化。
5.2 較煤礦而言,刮板輸送機、轉載機仍然存在磨損嚴重、事故多發、檢修維護工作量大等影響因素,將開展綜采工作面帶式輸送機、帶式轉載機的研發及使用,徹底解決綜采工作面運輸問題,實現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