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穎
(河北東梁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承德 067600)
東梁金礦位于冀東地區,興隆-寬城坳陷的東南緣,永安-東梁-毛家溝構造巖漿活動多金屬成礦帶的中部[1]。礦區地層主要為元古界長城系石英巖、石英砂巖、白云巖、石灰巖等海相碎屑巖和碳酸鹽巖,與侏羅系安山巖不整合接觸。燕山期流紋質角礫巖、閃長玢巖、石英二長斑巖、花崗斑巖等中酸性巖漿巖沿斷裂構造帶侵入上部巖蓋,出露于地表,形成馬鞍山雜巖體。
含金礦化主要分布于中酸性巖漿巖的各種構造裂隙中,構造裂隙發育部位,細小礦脈富集成礦,礦體主要出露于中酸性巖漿巖與原始地層的接觸帶或者不同巖性巖漿巖交叉部位,形態受構造斷裂帶控制。
通過研究河北東梁金礦的區域地質圖,在河北東梁金礦的北東側存在一條S型不對稱褶曲[2],該褶曲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地層在NE向滑脫剪切構造運動下形成的,在下營坊和李杖子一帶分別發生了兩次轉折。該S型褶曲的背斜的核部位于平泉縣郭杖子村,向斜的核部位于繭廠溝一帶,為區內的主要構造格架,為后期的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提供了就位空間。NE向S型褶曲在形成過程中,轉折部位產生大量地質斷裂構造,成為了深部巖漿上涌的通道,含礦熱液侵入構造裂隙,富集成礦。
通過分析以往地質資料認為,S型褶曲的轉折端為有利成礦部位。由于下營坊轉折端位于區內多條EW向和NNE向斷層交叉部位,構造運動活躍,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關于下營坊的南梁斑巖體研究較多,發現了下營坊金礦、東梁金礦、源鑫金礦三個金礦點。下營坊金礦、東梁金礦、源鑫金礦三家礦權在平面距離很近,僅由兩條山脊隔開,礦區原始地層和侵入巖漿巖基本上都屬于同一時期,礦床類型相似,推測礦體形成均與大東山雜巖體存在密切聯系。
大東山雜巖體為本區的主要中酸性巖漿巖,出露位置位于下營坊金礦大東山礦段和東梁金礦之間,以南梁莊~西岔溝為中心,呈不規則的橄欖圓形,呈300°方向延長的舌狀體。該雜巖體是燕山早期不同階段的侵入產物,雜巖體大致可按中心相為花崗斑巖或似斑狀花崗巖→過渡相為石英斑巖→邊緣相為流紋巖進行分帶,各相帶之間為漸變過渡關系。經過實驗分析大東山雜巖體的巖石化學成份基本相近,無明顯差異。表明這幾種巖石類型為同一巖漿源在不同的結晶和演化條件下結構、構造不同的巖石種屬。大東山雜巖體地表出露面積約2km2,通過研究分析本區構造地質特征,推測深部受本區發散狀構造斷裂帶控制,向四周擴散,在深部形成大規模的斑巖型銅金礦。淺部在構造斷裂帶位置及不同巖性接觸帶位置形成不同規模的金礦床。
目前為止對于S型褶曲另一個轉折部位李杖子巖體的地質研究仍然較少,可以將李杖子巖體作為下一步地質研究工作的重點方向。
東梁金礦礦床類型為淺成中低溫熱液型,下營坊金礦下金寶溝礦段礦床類型為斑巖型金礦,下營坊金礦大東山礦段為矽卡巖型金礦,源鑫金礦礦床類型為含金石英脈型。綜合分析東梁金礦附近區域成礦地質特征和礦床類型,認為該區域符合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矽卡巖型金礦、斑巖型礦床密切共生,它們在空間上相距較近,或者直接產出于同一礦區,上部為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深部為斑巖型銅金礦床,表現為“上金下銅”的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3]。
結合東梁金礦1:5萬地球化學土壤異常測量結果,在本區存在多個金異常帶,大體與主要構造斷裂北東向為主,異常濃集中心由金(礦)化體中心部位向水系下游位移,從礦區北部及南部異常區的濃集中心位移情況分析,異常中心多位于溝底,與主礦體有近50m~100m的偏東位移。
綜合分析東梁金礦、下金寶金礦、源鑫金礦圍繞大東山雜巖體分布存在三個含金礦化蝕變帶,自西向東分別為:①斑巖型礦化帶,斑巖型金礦伴生銀,金礦體主要賦存于下金寶溝礦段花崗斑巖體中,礦脈較薄,總體走向受北東向斷裂構造帶控制,礦床規模較大;②接觸交代型多金屬礦化帶,礦體產出于大東山雜巖體東北側上部與太古代碳酸鹽巖接觸帶內,北東向延伸至源鑫金礦,順層產出,以磁鐵礦為主伴生金、銅、鉛、銀,礦床規模較?。虎壑械蜏責嵋盒徒鸬V化帶,礦床位于大東山雜巖體東南側內接觸帶,金礦體主要賦存于東梁金礦和下營坊金礦南梁礦段火山角礫巖中,構造裂隙發育,礦化較富集,礦床規模較大。東梁金礦周邊含金礦化分帶預測示意圖如下:

圖1 東梁金礦周邊含金礦化蝕變分帶示意圖
東梁金礦和下營坊下金寶溝礦體賦存均呈現自北東向南西方向逐漸降低的趁勢。比如東梁金礦采場北東側23勘探線礦體最低標高在530m,采場中心部位33勘探線礦體最低標高在450m,采場南西側67勘探線礦體最低標高在380m。下金寶溝礦段主礦體北東側0勘探線礦體最低標高在442m,南西側27勘探線礦體最低標高在100m,整體呈向南西側伏延伸。
東梁金礦礦區周圍環繞大東山雜巖體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巖體為中心呈現一系列不同走向的放射狀斷裂。區內以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體,穿插有北西向和東西向斷裂構造。斷裂構造分為兩類,部分斷裂構造產生在成礦期或成礦期之前,成為成礦熱液運移通道,部分斷裂是成礦期后發生運動,是礦體產生明顯錯動。通過分析東梁金礦區域地質圖上礦體、巖層產狀和構造穿插關系,預測火山噴發后,早期巖漿沿北東向斷裂構造,由南西側向上運移,被北東側的S型褶曲隔斷,在東梁金礦附近形成大東山雜巖體,下營坊下金寶溝礦段形成斑巖型金礦,巖漿期后熱液沿放射性斷裂向南東方向運移,在東梁金礦周邊形成中低溫細脈浸染型金礦。
東梁金礦經過多年生產,各臺階已完成開拓,露出礦體和圍巖形態,露天采場揭露臺階斷面上巖性變化明顯,斷層構造裂隙發育。
經過生產實踐發現,除采場東側賦存于南北向流紋質角礫熔巖和蝕變白云巖中的主礦體外,還存在一條北西-南東向礦體,礦體主要賦存于閃長玢巖和石英二長斑巖中,巖性破碎,品位較富集。經分析生產實踐數據和周邊巖性構造,認為仍然存在向南東側延展的可能性。
近期重點探礦方向:
(1)在東梁金礦礦區南東側存在一條南北向角礫巖及蝕變白云巖帶,應該進行適當工程揭露,了解礦化情況。
(2)在東梁金礦礦區南東側存在一條向南東側延伸的F12斷層,斷層處出露石英二長斑巖體,露頭點巖石破碎強烈,見高嶺土化、滑石化蝕變,應重點加以控制。
(3)東梁金礦礦區西北側西岔溝位置,地表存在褐鐵礦礦化和高嶺土化、滑石化蝕變,應與下營坊大東山礦化帶綜合進行分析,適當工程進行控制。
(4)東梁金礦礦區東北側F13斷層附近,斷層中褐鐵礦化強烈,硅化蝕變較強烈,應布置部分工程,控制礦體向北東側延伸。
遠景找礦規劃:
(1)S型褶曲另一個轉折部位李杖子巖體,可作為下一步地質研究的重點方向。
(2)礦區南西側,大東山雜巖體深部延展方向,可作為大型斑巖型銅礦找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