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平
(五礦礦業(安徽)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年代的迭代中,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經歷了數次的變革。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重點考慮資源的可靠性,不考慮經濟意義,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者,對勘探獲得的礦產資源數量,統稱礦產儲量,與國際的資源儲量分類標準不統一,無法比對。1999年,國家制定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1999) (簡稱“99”標準)。“99”標準在礦產勘查和資源儲量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適應市場經濟和方便國際交流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礦山管理和實踐中,“99”標準漸漸出現了不適應性,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資源儲量類型劃分過于復雜,導致邊界交叉不清。②經濟意義劃分過細,導致部分經濟類型實用性不強。③部分術語內涵不清,造成理解困難。以上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國際交流,造成了管理不便,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與時俱進,方便國際礦業合作,國家頒布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2020) (簡稱“20”標準)。
“20”標準在保留“99”標準分類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國際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做了簡化與調整,以下對兩標準的不同之處進行了對比,同時對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進行了幾點思考與分析。
“99”標準名稱為《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0”標準調整為《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資源量和儲量在礦產勘查、開采及管理實踐過程中,已逐漸被合稱為資源儲量,故“20”標準去掉了資源、儲量之間的“/”。
“99”標準將礦產資源勘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為了避免“99”標準預查階段在勘查任務、工作目標等方面存在重疊、交叉的情況,“20”標準將預查并入前期的基礎調查中,并依據勘查精度由低到高,將固體礦產資源勘查階段劃分為普查(有沒有)、詳查(有多少)、勘探(可采多少)三個階段。
“99”標準依據經濟意義、可行性評價、地質可靠程度三軸結合劃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9”標準將經濟意義放在首位,并且將經濟意義劃分為五類。過細的經濟意義劃分給設計和生產帶來不便,例如次邊際經濟的和邊際經濟的界線很難劃分清楚,在實踐中一般很少用到這兩種經濟類型,甚至不使用。經濟意義未定的與內蘊經濟的在實際應用中也難以界定。另外,可行性評價階段決定礦產資源儲量的經濟意義,導致可行性評價與經濟意義兩軸內容交叉、重復,增加了礦產資源管理的重復性和復雜性。
“20”標準對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依據進行了調整,簡化了經濟意義,保留了以地質可靠程度為分類基礎。“20”標準將經濟意義總體上分為兩類,“預期可經濟開采的”和“可經濟采出的”,分別對應資源量和儲量。依據地質可靠程度(礦體空間分布、形態、產狀、礦石質量等地質特征的連續性及品位連續性的可靠程度)劃分資源量,考慮地質可靠程度并依據轉換因素(采礦、加工選冶、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的確定程度劃分儲量[1]。分類依據的改變使礦產資源分類方式得到了大大簡化,同時反映出礦產資源勘查狀態和開發狀態。
“99”標準將礦產資源儲量劃分為資源量、基礎儲量和儲量三大類,依據經濟意義、可行性評價、地質可靠程度將資源量分為七個類型,基礎儲量分為六個類型,儲量分為三個類型,共十六個類型?!?0”標準在繼承了“99”標準分類的基礎上,對礦產資源儲量分類體系做了簡化,總體分為資源量和儲量兩大類,依據地質可靠程度將資源量分為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推斷資源量三個類型,考慮地質可靠程度并依據轉換因素的確定程度,將儲量分為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兩個類型,共五個類型。
總體來說,“99”標準的儲量對應“20”標準的儲量;“99”標準的基礎儲量和資源量對應“20”標準的資源量;預測的資源量屬于潛在礦產資源,不以資源量表述。具體來講,“99”標準與“20”標準資源量和儲量基本對應關系如下:①“99”標準中的可采儲量和預可采儲量按照地質可靠程度分別對應“20”標準的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②“99”標準中探明的基礎儲量和控制的基礎儲量分別對應“20”標準的探明資源量和控制資源量;③“99”標準中的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推斷資源量分別對應“20”標準的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和推斷資源量。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兩分類標準基本對應關系見圖1。

圖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兩分類標準基本對應關系
“99”標準中,依據可行性評價階段,即提高可行性研究程度可以使資源量轉換為儲量,“20”標準調整為依據地質可靠程度和轉換因素的可靠程度實現資源量和儲量之間的轉換。
在“99”標準的實際應用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隨著可行性研究程度的加深和可行性評價階段的提高,資源量逐步轉換為基礎儲量或儲量,在后期的開采和利用過程中,礦產資源開發狀態有可能發生了變化,但是在報告或發布礦產資源儲量信息時還以“基礎儲量和儲量”狀態存在,這是不合理的,且不符合國際通行做法。例如對于鐵路、公路、建筑物等或生態保護紅線造成的各類壓覆礦柱,以及停產多年或已閉坑的礦山,其基礎儲量和儲量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可能已經不具備開采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要求,在發布礦產資源儲量信息時,此部分礦產資源不應再是基礎儲量和儲量,而應以資源量或尚難利用礦產資源狀態呈現。
“20”標準規定,資源量和儲量相互轉換的依據是地質可靠程度和轉換因素的可靠程度。資源量轉換為儲量,至少要經過預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當轉換因素發生改變,已無法滿足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要求時,儲量應適時轉換為資源量。較“99”標準而言,這種轉換關系可以更好地反映出礦產資源狀態,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20”標準中資源量和儲量之間相互轉換的關系,概而言之,即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與儲量可以相互轉換,推斷資源量與儲量不能相互轉換;控制資源量與可信儲量可以相互轉換,但不可以與證實儲量相互轉換;探明資源量與證實儲量或可信儲量可以相互轉換。儲量是基于資源量估算出來的,也就是說,有資源量了之后才有儲量。儲量與資源量按包含關系管理,轉換后的資源量是反映礦產資源“有多少”的總量數據,不扣除儲量所對應的資源量部分[2]。
“20”標準下資源量和儲量類型及轉換關系見圖2。

圖2 資源量和儲量轉換關系示意圖
1.7.1 可行性評價階段概念的調整
“99”標準對可行性評價階段的定義是對礦床開發經濟意義不同程度的評價,其結果可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0”標準簡化了“99”標準對可行性評價各階段的具體要求,規定了實施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不同評價階段時,通過分析項目的地質、采礦、加工選冶、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因素,對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其結果可為資源量的評價、資源量和儲量之間的轉換提供依據。
“20”標準概略研究階段對上述因素及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簡略研究,概略研究可以在普查、詳查、勘探各勘查工作程度的基礎上進行;預可行性研究階段對上述因素及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初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應在詳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礎上進行;可行性研究階段對上述因素及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詳細研究,可行性研究一般應在勘探工作程度基礎上進行。
1.7.2 地質可靠程度概念的調整
“99”標準中,地質可靠程度反映的是礦產各勘查階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并對不同勘查階段的礦石加工選冶性能、開采技術條件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應用中,地質可靠程度與礦產勘查階段掛鉤,容易引起地質可靠程度對應勘查階段還是塊段的混淆;“20”標準將地質可靠程度的定義修改為礦體空間分布、形態、產狀、礦石質量等地質特征的連續性及品位連續性的可靠程度,明確規定地質可靠程度對應的是塊段,礦石加工選冶性能和開采技術條件是勘查階段要求的內容,一般對應的是全局和總體,因此,不再包括此類內容。
“20”標準對地質可靠程度的定義更加強調了礦體、礦石質量的連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取樣工程越密,地質可靠程度越高,取樣工程只是人們認識地質體的手段之一,最終決定地質可靠程度的不是取樣工程間距的大小,而是人們對礦體地質特征的連續性及品位連續性可靠程度的認識和把握。
“20”標準較“99標準”增加了對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探明資源量、可信儲量、證實儲量術語的發布與使用這一章節。
此章節規范了資源量、儲量等術語的使用,避免對發布的資源量、儲量數據信息產生誤解和誤判。“20”標準明確規定,發布固體礦產資源量、儲量數據時,資源量和儲量類型不可使用“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探明資源量、可信儲量和證實儲量”以外的術語;因資源量和儲量的經濟風險程度有顯著差異,故要求“資源量和儲量應單列,不應相加”;因地質可靠程度差異較大,要求“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和推斷資源量應單列”;考慮到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在地質可靠程度、經濟風險程度方面差異不大,在發布儲量數據時,“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應單列,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可相加”[1]。
某鐵礦區通過詳查探獲工業礦內蘊經濟資源量331、332、333以及低品位礦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此礦區礦產資源量轉換為“20”標準結果如下:①工業礦內蘊經濟資源量331、332、333分別轉換為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推斷資源量;②低品位礦根據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決定開采還是暫留。如果確定開采,將低品位礦按照工業礦資源量的轉換方式進行轉換,如果暫留,應列為尚難利用礦產資源。
某鐵礦區利用詳查和生產勘探,目前獲得經濟基礎儲量111b、122b和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由于工業園區造成部分資源量成為壓覆礦量,設計將此部分壓覆礦量作為保安礦柱,暫不予開采。
此礦區礦產資源儲量轉換為“20”標準結果如下:①經濟基礎儲量111b首先轉換為探明資源量,然后考慮礦石的損失和貧化,根據轉換因素,轉換為證實儲量或可信儲量;②122b首先轉換為控制資源量,然后同理轉換為可信儲量;③333轉換為推斷資源量;④壓覆的資源量建議轉換為尚難利用礦產資源。
“20”標準調整了礦產資源勘查階段的劃分,修改了資源量和儲量的分類依據,簡化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體系,明確了資源量和儲量之間的轉換關系,重新定義了相關術語的概念?!?0”標準在繼承了原有分類標準科學合理之處的基礎上,充分融合了國際分類方式,彌補了“99”標準的一些不足,做到了與時俱進,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滿足了我國對資源管理和資本市場以及生產實踐的新要求,為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的統計、勘查、開采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