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帥



摘 要:針對傳統裝裱工藝中粘膠劑的缺陷,對傳統的裝裱材料進行改進,將傳統的添加物明礬換成納米ZnO和NaHCO3,進而分別探討以上兩種添加劑對裝裱的影響。結果表明,納米ZnO+NaHCO3結合傳統漿糊在熱老化條件下pH值接近中性,且在低溫下表現出良好的固化作用。
關鍵詞:裝裱書法;納米ZnO;固色性能;熱老化
中圖分類號:TQ4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1-5922(2021)10-0022-03
Pr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Adhesive in Calligraphy Mounting
Liu Yushuai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China )
Abstract:Aiming at the defects of the adhesive in the traditional mounting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mounting materials are improved, and the traditional additive alum is replaced with nanometer ZnO and NaHCO3 , and 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ve two additives on mounting is discussed separat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 value of nano-ZnO+NaHCO3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paste is close to neutral under heat aging conditions, and it exhibits a good curing effect at low temperatures.
Key words:mounted calligraphy; nano-zno; fixing performance; thermal aging
漿糊作為中國傳統書法裝裱技術中的粘膠劑,由面粉加熱制成,是裝裱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因此其質量對裝裱效果有著至關重要作用。中國現代裝裱工藝中粘膠劑大多由漿糊和明礬所制,但研究表明,采用漿糊和明礬制作的粘膠劑對書法作品進行裝裱,會給作品帶來一定影響。因此,針對以上問題,對傳統裝裱工藝中的主要材料(漿糊)進行改良,研究不同添加劑的漿糊對裝裱效果產生的影響。而通過本研究,期望得到一種環保的、固色效果好的、可用于紙張文物保護的新型粘膠劑。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設備NaHCO3
宣紙(安徽紅星造紙廠)、漿糊(實驗室自制)、明礬(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開發中心,分析純)、納米ZnO粉末(舟山明日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分析純)、NaHCO3粉末(天津市天力換血試劑有限公司,分析純)、蒸餾水(實驗室自制)、墨汁(河東區春溪文化用品廠,工業級)。
UV燈管(東莞市爾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260W)、小型坩堝(鄭州科瑞(集團)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耐折度測定儀(長春市月明小型實驗機有限責任公司,MIT)、全自動色差儀(北京康光光學儀器有限公司,SC-80C)、pH計(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PHSJ-4F)
1.2 實驗步驟
1.2.1 添加劑漿糊對老化后性能影響實驗
將制備完成的普通漿糊、明礬漿糊、納米ZnO漿糊以及含有NaHCO3粉末的納米ZnO漿糊涂刷在宣紙上,待其干燥后分為兩組,分別為測試組和老化組。將測試組的試驗宣紙分為兩份:將其中一份剪碎后,放入超聲波清洗器振蕩1h,而后在3000r/min的轉速下離心振蕩5min后,測試其pH值;另一份通過斜向裁取寬2cm的紙條來測試其耐折度。將老化組的試驗宣紙分為兩份:將其中一份在UV燈下20d,而后取出檢測樣本的色度變化;將另一份放入電熱鼓風干燥箱中,使其在120℃的條件下放置10d,而后取出檢測其色度變化。
1.2.2 溫度對紙張固色性能的影響實驗
將宣紙裁剪為邊長8.5cm的正方形,并印蓋墨水。而后將宣紙樣本放置在一開大小的宣紙上,分別噴涂0℃和5℃的蒸餾水,而后用自制漿糊完成裝裱工作。利用SC-80C全自動色差儀對背景紙上脫落的墨跡進行色差測試,并將其作為評判標準。
1.3 測試性能表征
1.3.1 老化后的耐折度
由于宣紙具有纖維分明、潤墨性好等特點,被廣泛用于書寫和繪畫中,但由于纖維橫縱排列明顯,造成宣紙的橫縱向抗拉能力不平衡,且宣紙為手工制作,厚度不一,導致發生宣紙耐折度測試數據不準確的情況,為此,在對樣品測試前,將刷好漿糊的宣紙裁剪為邊長8.5cm的正方形,并沿其對角線裁出2cm寬的紙條,因此獲得斜向的宣紙樣本。在完成測試后,將數據進行統一的統計學處理,并運用裁尾均值的方法計算出耐折度的平均值,從而獲得不受極值影響的耐折度值。
1.3.2 老化后的pH值變化
為準確了解到紙質書畫文物在老化后的pH值變化情況和涂刷漿糊后的pH值,本試驗的樣本為涂滿添加劑漿糊的宣紙,并以pH值的下降程度作為指標,對老化前后的pH值變化進行判定。
1.3.3 老化后的色差變化
為分析老化對宣紙樣品顏色產生的影響,需選用一個色度空間代表色差。根據以往經驗,本研究運用了Lab色度空間來比較色差變化。具體計算如下:
Lab模式可量化分析顏色色彩分布,也可通過顏色深淺、明亮和色彩的差異,深度分析顏色的色差性質。
2 結果與分析
2.1 老化后耐折度分析
表1為老化前后4組試驗樣品的耐折度數據。
從表1中不難看出,相比普通漿糊而言,在老化前,3組具有添加劑的漿糊耐折度更高。普通漿糊的耐折米ZnO的漿糊樣品耐折度提高了9左右,添加ZnO+NaHCO3 的漿糊提高了10左右。由于宣紙纖維的不均勻性,試驗樣品無法均勻吸收含有納米ZnO和納米ZnO+NaHCO3? ?的漿糊,部分區域添加劑含量過多,因此出現極值。
在老化后,明礬漿糊樣品耐折度小于普通漿糊,含有納米ZnO和納米ZnO+NaHCO3 的漿糊樣品耐折度大于普通漿糊,兩者差別并不大。綜上所述,3種具有添加劑的漿糊能明顯提高宣紙的耐折性,但隨著老化,耐折性會逐漸減弱,且明礬漿糊在老化后其耐折性低于普通漿糊,故此明礬漿糊并不適用于書畫裝裱。
2.2 老化后pH值
表2為熱老化后pH值的變化數據。從表2中可看出,經光老化后,4組試驗樣品的pH值皆呈現下降趨勢。
從表2中看出,在老化前涂刷了普通漿糊、明礬漿糊及納米ZnO漿糊的宣紙pH值相差無幾,涂刷納米ZnO+NaHCO3 漿糊的宣紙pH值最接近中性。在熱老化的條件下,普通漿糊會使宣紙的酸度增加,明礬漿糊以及納米ZnO漿糊對于宣紙pH值變化的影響并不大,雖然納米ZnO+NaHCO3漿糊的pH值會由于溫度的變化對NaHCO3的功能產生影響而下降,但仍然為3組中pH值最接近中性的漿糊。因此在考慮僅熱老化的情況下,選用納米ZnO+NaHCO3漿糊進行書畫裝裱為最佳。
2.3 老化后色度分析
實驗采用Lab顏色模型對色度結果進行表征。具體色度變化結果如表3所示。
表3為老化后4組樣品的色度變化數據。從表中不難看出,4組樣本在經光、熱老化后都呈現出顏色變暗、變紅、變黃的特征,最為明顯的變化為經熱老化后4組樣本Δb*的值高達200,與其色差值相差無幾,從而說明了熱老化后的紙張泛黃程度高于光老化后。
同時,對比各項數據,在光老化的條件下,普通漿糊、明礬漿糊以及納米ZnO漿糊試驗樣品的ΔL*、Δa*、Δb*值差別不大,且色差值保持在22左右;但納米ZnO+NaHCO3漿糊試驗樣品的ΔL*、Δa*、Δb*值明顯低于前3項數據,整體色差值也為4項數據的最小值。由此可見,在光老化的條件下,將ZnO+NaHCO3加入漿糊中可以有效的保護紙張顏色。
2.4 低溫對跑墨的影響
采用Lab色彩體系,以空白宣紙色度為基準,對空白處和墨跡處的色差值進行檢測。表4為普通對照組墨跡Lab色差數據;表5為0℃、5℃蒸餾水噴涂后墨跡的Lab色差平均值對比。
從表4可知,整體數據沒有較大差異,因此可說明NaHCO3對脫墨問題不會產生影響。
從表5中看出,低溫處理后的樣本色差值小于對照組樣品。其中ΔE對照組與ΔE5℃僅相差0.88,從肉眼觀看幾乎看不出明顯的色度差異,但與ΔE0℃相差35.21,色差值大,可用肉眼明顯觀察到色度差別。綜上可知,在進行裝裱工作前對宣紙上墨跡進行低溫處理可有效提升墨跡的固色性。
4 結論
綜上,本研究通過研究在傳統漿糊中添加不同添加劑,進而制備新型的裝裱用粘膠劑,得到以下2點結論:
(1)在老化試驗中,含有明礬、納米ZnO及納米ZnO+NaHCO3的漿糊相較于普通漿糊,耐折性獲得了提升,但隨著光老化,其耐折性會逐步減弱,且由于明礬漿糊在老化后其耐折性低于普通漿糊,因此明礬漿糊并不適用書法裝裱;熱老化后4種漿糊的pH都有下降,但涂刷了納米ZnO+NaHCO3漿糊的宣紙的pH值最接近中性,因此在熱老化條件下,選用納米ZnO+NaHCO3漿糊完成書法裝裱為最佳;在光老化的條件下,選用納米ZnO+NaHCO3漿糊進行書法裝裱能夠有效的保護紙張顏色,可使其泛黃的速度放緩。由此可見,選用納米ZnO+NaHCO3添加至漿糊中為最佳。
(2)在確定使用納米ZnO+NaHCO3漿糊進行書法裝裱后,為將裝裱過程中對書法作品顏色的影響降到最低,對顏料進行了低溫處理。試驗結果表明,在裝裱前運用0℃蒸餾水對墨跡進行低溫處理具有固色作用,且較于傳統裝裱方法更溫和、不會產生有害物質,也不會對整個裝裱工作產生影響,故此其可運用與文物保護工作中。
綜上所述,運用添加了納米ZnO+NaHCO3的漿糊完成書法作品的裝裱工作,可使作品的保存時間更長、更為完好。
參考文獻
[1]殷再生.中國書畫裝裱工藝探析[J].藝術評鑒,2019(02):36-38.
[2]賈永超.新時代書畫裝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9,33(02):110-112.
[3]顧春華.中國古書畫裝裱絲綢紋樣仙鶴紋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9,32(03):13-17.
[4]李玉霞.論傳統書畫裝裱工藝的演變[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11):90-92.
[5]歐秀花,安興龍,沈佳佳,等.蜂蠟在檔案修裱漿糊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管理,2016(05):37-39.
[6]歐秀花.添加中藥對古籍修裱漿糊性能影響的初步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7,36(09):52-59.
[7]陳覺聲,劉淑貞,劉雄.微波輔助制備醋酸納米豆渣纖維素工藝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4,29(07):96-101.
[8]趙依洋,姜忠麗,代嵐,等.糙米酵素糖化液制備工藝優化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9(05):35-37.
[9]王國強.中國古籍修復技術體系構建的原則、思路和框架[J].圖書館論壇,2019,39(10):134-141.
[10]于川.檔案與文物修復對比研究——以紙質檔案與古籍為例[J].華東紙業,2020,50(02):1-7.